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中国元帅刘伯承 | 上页 下页
三八


  长征是世界战争史的奇迹。长征的开路先锋刘伯承也担当了非常恃殊的使命。他是军委总参谋长,又兼任先遣司令,既要协助军委运筹帷幄,又要身体力行部署和组织具体的战役乃至战术行动,其使命的艰难程度不难想见。

  到1935年4月29日,中央、军委命令全军速渡金沙江,彻底甩掉追兵,前往川西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刘伯承又一马当先,率军委纵队、五军团和干部团作为中央纵队,直插金沙江畔。

  金沙江穿行在川滇边界的深山峡谷间,江面宽阔,水流湍急,形势非常险要。如果我军不能北渡,则有被敌人压在深谷歼灭的危险。当时,蒋军已发觉红军的行踪,天天派飞机盘旋侦察。5月2日,军委命令红军分三路向金沙江平行急进:三军团向洪门渡江;一军团经武定、元谋,由龙街渡江;军委纵队由刘伯承率干部团一个营及工兵分队,于4日上午到皎平渡架桥,并侦察其上游各渡河点。

  刘伯承接到命令后,率部昼夜兼程赶路一百六十华里。他自己化装成国民党中央军军官,指挥干部团闯入敌区公所,全歼当地民团,并缴获两艘木船。随后,刘伯承命令两个排分乘木船,趁夜渡过金沙江,一举歼灭对岸敌厘金局三十多个保安队员,迅速控制了渡口。刘伯承又亲自渡江察看水情、渡口,一面指挥架桥,一面继续寻找船只。后因水流太急,无法架桥。但在当地老百姓帮助下,又找到四艘木船。刘伯承极兴奋地电告军委,称:“皎平渡有船六只,每日夜能渡一万人。军委纵队五日可渡河。”军委得知这一情形,即令刘伯承为渡江司令,陈云为政委,在金沙江边山洞里组成渡江司令部,负责指挥部队渡江。

  与此同时,原定在龙街渡江的一军团,因江面太宽,架桥不成,又无船只,加上敌机骚扰,未能渡成,在洪门的三军团奋力架起浮桥,仅渡过一个团,桥便被激流冲垮,大队人马滞留北岸。整个金沙江只有皎平渡一处是红军的生路。鉴于上述情况,军委急令一、三军团速到皎平渡渡江。

  渡江司令刘伯承一面冷静地指挥和调度部队渡江,一面派出第三营翻山三十里,抢占通安镇,消除敌人对皎平渡的威胁,以保证红军指挥员安全渡江。刘伯承守在江边,亲自指挥部队渡江。

  5月3日,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过了江。他们对刘伯承指挥渡江战斗的巧妙和组织渡江工作有方,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毛泽东高兴地说:“前些天,我们一些同志还担心,怕我们渡不过江去,被人家挤上绝路,当时我就对恩来、朱德同志讲:没关系,四川人说刘伯承是一条龙下凡,江水怎会挡得住龙呢?他会把我们带过去的、”

  周恩来也风趣地说:“主席的估计是对的,我们不是已经过来了吗?!”

  “哈哈哈……”朱德、刘伯承和在场的同志都笑起来,胜利、乐观的笑声在江面上回荡……”

  经过九天九夜,中央红军的全部人马都渡过了金沙江。刘伯承一直等到最后一班船靠岸,才舒了一口气,下命令说。“把船全部烧掉!让蒋介石望江兴叹罢!”

  第二天,当敌军大队人马赶到金沙江边的时候,船只已经烧毁,只见波涛翻滚,烧焦的船板早已随波流走,连红军的影子也看不见了。

  飞渡金沙江是刘伯承在军委领导下亲自指挥的又一重要行动。这一行动使我军开始摆脱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尾追之敌被抛在金沙江以南。从此,彻底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实现了渡江北上的战略意图,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正如聂荣臻所说。“过了金沙江,我们就真正把长征以来一直尾追我们的蒋介石军队甩掉了,隔了一个多星期的行程,这无疑是长征中的一个巨大胜利。”

  当时,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形势已经十分严重,在长征途中,我党提出各党派各阶层各军队共同建立反日统一战线的主张。刘伯承模范地执行统一战线政策,宣传红军的抗日主张,对川军中的故旧进行工作,教育川军将领不与红军为敌,从而巧妙地避敌锋芒,挥师北上,表现了高超的斗争艺术和策略水平。

  1935年5月19日,刘伯承以红军先遣司令名义率部抵达会理附近的德昌。当时,驻守德昌的是“川康边防第十六旅”旅长许剑霜。许剑霜又名许颖,曾在1926年底追随刘伯承参加四川泸州起义,任起义军团长,同期加入共产党。1927年起义失败后,许与党失去了联系,后到川军刘元璋部任职。刘伯承到德昌城外后,派人给许送去一亲笔信,先是追忆往昔战斗情谊,继则晓以团结抗日大义。许阅信后深为感动,仅在丰站营、八斗冲一带装出抵抗模样,便主动后撤。红军于次日3时进驻德昌。许剑霜本人也在刘伯承的感召下,几经辗转,寻找党组织,投奔了抗日队伍。

  刘伯承虽然担当开路先锋的重任,但不把红军的任务局限在打仗上,而是发挥长征宣传队的作用,沿路宣传红军的抗日主张,充分利用蒋介石同地方军阀的矛盾,分化敌人营垒,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士参加抗日,为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四川是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红军经过的地方又多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过去,由于国民党欺压少数民族,在民族间挑拨离间,制造仇恨,使民族问题极为严重。当红军到达这些地区时,反动派又派遣特务,收买少数民族中的败类,唆使他们与红军为敌。这样,能否妥善处理同少数民族的关系,对红军长征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当红军先遣队将到西昌时,国民党急调所谓四川“彝务指挥官”邓秀廷的两个正规团和附近彝民武装近万人,拦阻红军。刘伯承调查到这一情况,立即派人送信给邓秀廷,耐心地做说服工作,说明红军路过彝区,目的是北上抗日,不与彝民为敌,不占彝区防地。邓秀廷早年在川中带兵,深知刘伯承善于打仗的底细。再者,他从刘伯承的信中得知,几十万蒋介石正规军尚挡不住红军队伍,自己更不是红军对手。于是,邓秀廷仅仅摆了个迎战架势,旋即撤回原防地,向上司敷衍交差。

  刘伯承与彝民沽基部首领小叶丹结盟一事,更表现了共产党人以抗日大业为重,尊重少数民族习俗,善于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气魄和胸怀,是我党我军执行民族政策的光辉典范。时任红军先遣队政委的聂荣臻曾记述说:当红军先遣队到达彝区时,“中央派伯承同志来,能和伯承同志共同完成这项任务,我很高兴。他不仅是个老军人,而且是个老四川;尤其军事上富有阅历,遇事能深谋远虑,作风上又细致入微;他很注意调查研究,凡事请示报告,从不妄作主张。他过去曾经到川西一带,对当地地理风俗人情又比较熟。”

  在处理彝民问题上,刘伯承坚定地执行毛泽东规定的民族政策,与沽基部首领结盟修好,并使老伍部中立;对受蒋介石特务支持利用、不断袭击我们的罗洪部,则反复说明我们是帮助少数民族求解放的。就这样,依仗党的民族政策,通过了被国民党视为汉人“绝地”的彝族区,顺利赶到大渡河边,刘伯承还在彝区建立了红军沽基支队,积极发展革命力量,真正起到“播种机”的作用。确实,通过彝区的艰险、复杂程度,丝毫也不亚于斩关夺隘的激烈战斗。事后,聂荣臻感慨地说:“多亏了伯承,要不是他,这种局面我还真是很难对付哩。”

  1935年5月24日,刘伯承和聂荣臻率先遣队到达大渡河边的安顺场。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