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袁隆平传 | 上页 下页
五一


  【第二十五章 群星璀璨】

  年复一年,布谷鸟飞去飞来,一茬又一茬年轻人从杂交水稻科研事业这片沃土上成长起来,杂交水稻事业也随着年轻人的成长而发展。

  袁隆平意识到自己已不再年轻,所以,他对年轻人寄予了厚望。认为只要年轻人继续干下去,杂交水稻事业的青春将会永在。

  袁隆平坚持在杂交水稻的科研事业中选拔和培养人才。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当“水稻雄性不育”研究还刚刚起步的时候,他感到单枪匹马无法完成研究任务,就从安江农校毕业的学生中,挑选了李必湖与尹华奇两名学生当助手。当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的混乱时期,学文化、学知识被视为“走资产阶级白专道路”。可袁隆平顶住了滚滚逆流,从“水稻雄性不育”研究的实际需要出发,不仅自己带头顽强学习,刻苦钻研,还鼓励助手李必湖、尹华奇走又红又专的道路。他对助手们说:“红,就是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思想;专,就是要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过硬的业务本领。”为了帮助助手学好英语,他挤出晚上的时间给他们上辅导课,持之以恒,从不问断。有一次,爱人邓哲患急病,他与尹华奇送邓哲去怀化住院,当晚赶回安江农校后,小尹考虑到老师旅途劳累,劝老师早点休息。可是袁隆平仍然坚持给他补了一个小时的英语课,才去休息。袁隆平对小尹说:

  “制度是自己定的,贵在坚持。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外语是无法学好的!”

  他注重教授弟子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时常将一些好书介绍给他的弟子们。这些好书,有遗传学、生物学方面的经典著作,也有文史哲方面的名著。他说:

  “好书如同太阳,能够给人们带来光明和温暖。有人说,好书可以引为诤友。古人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患。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我以为,生活本身就是一本大书,生存是一种哲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智者所为。倘若不囿于书,进而举一反三,引发出独到的思考和见解,则是一种生存之中的大境界了。”

  袁隆平对他的助手们既严格要求,又悉心关怀。在科研上,他不尚空谈,不搞花架子,而是讲求实效,要求多出成果。他总是为助手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20世纪70年代初期,杂交水稻“三系”刚刚配套,他就将身边最早的两名得力助手李必湖、尹华奇分作两批送进了农业大学深造。两名助手大学毕业后又重返育种和教学岗位,他们的业务水平提高很快。后来,当条件成熟时,袁隆平又先后多次派他们去美国,帮助美国解决了杂交稻制种中的一些难题,得到了美方的赞誉。现在李必湖已是研究员,担任安江农校党委书记兼任学校杂交水稻研究室主任;尹华奇也是研究员,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主任助理,成为杂交水稻研究领域内的技术中坚。他的助手们深有感慨地说:

  “没有袁老师的严格要求和培养教育,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袁隆平拥有一颗童心。他乐观开朗,思维敏捷,谈吐风趣幽默。他不仅满腹经纶,还有满肚子的故事和笑话。所有的经历和故事一经他叙述,总是绘声绘色,生动有趣。年轻人都喜欢和他开玩笑。

  他说起天文知识、地理知识来也兴趣盎然。

  他在单位举行的联欢会上跳踢踏舞,引得年轻人捧腹大笑。

  他忧国忧民,是一位心怀古今天下事的感时伤世者,但在生活中,他却是一个乐观主义者。长年的农业科研工作,使得他善于团结人,善于操着很重的湘音,激情而幽默地侃侃而谈,许多科研助手都是他的忠实听众。

  他对弟子们说:

  “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你真诚地爱着自己的事业,真诚地爱着脚下的土地,你就能稳稳当当地站着,顶天而立地。”他说:

  “我在一家杂志上看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有那么一天,四位工匠凑到一块儿,决定每人出一副对联,说说自己的行当。

  “铁匠首先开口,他说:‘两间火烤烟熏屋,一个千锤百炼人’

  “木匠说:‘一把尺能成方圆器,几根直线造就栋梁材’

  “刻字匠说:

  ‘六书传四海,一刻值千金。

  “剃头匠说:

  ‘新世界从头做起,旧观念一手推开。横批是:头顶功夫。’

  “听听,他们的话多么有气魄,多么豪迈,他们对自己的行当是多么热爱。”

  袁隆平待人平和与宽容。他崇尚孔夫子的中庸之道。他常教诲身边的弟子们说:

  “任何事物要维系自己的存在,就必须使自己保持一种平衡的状态,因为只有在平衡的状态下,才能稳定地发展自己。而一旦失去这种平衡,便会处于一种动荡不安的环境之中,生存和发展必将受到威胁。”

  他说:

  “一个人倘若争取事业的成功,必须懂得宽容大度。极端的境地,使人丧失理智,失去对事物的冷静思考,往往使人滑人荒唐的失败的泥坑。”

  “早在几千年之前,孑L子就提倡像曾参那样‘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他说,“人这一生啊,不可能至善至美,但倘若你能时时反省自己,使自己的行为接近真理,那便是人生的幸福境地。”

  在科研事业中,他倡导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崇尚人才的优化组合。他说:

  “我国的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魏公子列传》,完全可以当做一部人才学,而且,其中阐述的某些观念还是很超前的。

  “司马迁笔下的魏公子,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因此来投奔他的人很多。他主张,人无论贵贱、尊卑、贫富,也无论长幼,只要有本事,就可以为同一事业去共同奋斗。他将看大门的、杀猪的与豪富共同组成一个无坚不摧的战斗群体。

  “魏公子特别看中政绩,不看官衔。诸如,侯赢,小吏也;朱亥,布衣也。可以说,他们都无显赫的地位可言,可是他们出的点子就是管用,事情在他们手下能够办成功,这就是人才。

  “我很赞同司马迁在《魏公子列传》中阐述的观点,我不大赞同当前流行的‘说你中时,不中也中;说你不中时,中也不中’的用人格言。在我看来,你有科研成果,你有业绩,便是中;否则,便是不中。”

  袁隆平的得力助手罗孝和说:

  “袁先生在科研事业中,没有门户之见,从来都是搞‘五湖四海’,我便是他搞‘五湖四海’ 的受益者之一。”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