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袁隆平传 | 上页 下页
五〇


  袁隆平在这篇论文中,提出了选育超高产组合的4条途径,其重点是培育“核质杂种”。袁隆平总是不断提出新的科研课题。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党委书记全永明说:

  “创新是贯穿袁隆平院士科研活动的一条主线,强烈的创新意识,非凡的创新胆略,执著的创新精神,独特的创新风范,是袁先生获得成功的要诀。”

  袁隆平认为,现在的籼型不育系,也是一种“核质杂种”,是一种野生稻的胞质和栽培稻的胞核互作型的“核质杂种”。这种“核质杂种”表现出雄性不育和有卡颈等“负效应”。

  袁隆平提出了他的新设想:根据唯物辩证法原理,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有“负”必有“正”,如果将籼稻的细胞核导入进化程度较高的粳稻细胞质中,育成粳质籼核的“核质杂种”,就可能出现“正效应”。这种“核质杂种”,其后代既可能具有高产的杂交优势,又可能恢复正常育性。那时就不再需要年年制种了。

  袁隆平根据超高产育种的要求,又果断地从“核质杂种”研究中跳了出来,到更大的研究领域中去探索。用他自己的话来说:

  “只有采用新的育种材料和选用新的育种方法,才能在产量上有新的突破!”

  袁隆平对这一新的设想,通过育种实践,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从一些试验材料中看到一些苗头,但没有产生出符合生产要求的组合。袁隆平并不因此而泄气。他在回顾这一段探索历程时,谦逊地说:

  “我的有些设想不一定都是正确的。设想的正确与否全靠实践检验!”

  “核质杂种”超高产育种的实践,使袁隆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为什么没有按照理论设想产生出“正效应”的“核质杂种”呢?如果产生这种“核质杂种”,其后代既可能具有高产的杂交优势,又可能恢复正常育性,那时就不再需要年年制种了,这正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

  是“核质杂种”的设想不科学吗?袁隆平也无法轻易否定。

  “三系”杂交稻进行“三系”配套的艰难历程,为他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他想,自己当年对水稻“三系”的设想,也是符合科学的,但把设想变为现实,却是那么艰难!前6年培育的南广粘不育材料,一直没有找到理想的保持系,而无法实现“三系”配套。只有神奇的新材料“野败”被发现以后,才打开了突破口,而后只用了3年时间,便实现了“三系”配套。这就充分证明: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超高产“核质杂种”的产生,也必然要经历反复探索的过程。

  1987年,袁隆平发表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论文《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提出“三系法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和~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这样三个战略发展阶段。这一年,国家科委将“两系法品种问和亚种间杂交稻选育”以及“水稻无融合生殖研究”列为国家“863”高科技课题。袁隆平担任“863-101-01”专题组组长,并亲自主持了

  “水稻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课题。袁隆平牵头组建了两系法杂交水稻协作组,开展了全国性的协作攻关。袁隆平以一个科学家的过人胆识和丰富经验,几度调整研究方案,使得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得以顺利进行。

  1995年,袁隆平郑重宣布: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基本成功。

  在袁隆平两系法杂交育种理论的指导下,两系法杂交高粱、两系法杂交油菜、两系法杂交棉花、两系法杂交小麦等一系列新品种相继研究成功。

  我国农作物育种出现了史无前例的辉煌局面。

  人们感慨地说,在杂交水稻处于迷茫或转折时期,袁先生总能够提出正确的思路,令同行们茅塞顿开,眼前豁然开朗。为什么总会出现这样的状况?袁隆平的秘书辛业芸对此解释说:

  “这就是袁先生胆识过人之处。面对困难,袁先生毫不退缩,总是善于抓住关键,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为突破困难,做出理论设计,再到实践中寻求答案。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再回到实践,直至获得成功,这就是袁先生成功的秘诀。”

  袁隆平在自己书房内挂有自己写的一首七绝:

  山外青山楼外楼,
  自然探秘永无休。
  成功易使人陶醉,
  莫把百尺当尽头。

  这首诗表达了袁隆平探秘杂交水稻永无休止的决心。

  有人说,袁先生那聪颖的大脑中,似乎潜藏着一座巨大的水稻宝藏,对这座宝藏的开采,似乎无尽无休。

  袁隆平说:

  “人类本身便是大自然的杰作。人体共有1万多亿个细胞。这么多的细胞,不仅能够互相协调,而且每个细胞都有其特殊分工,从而使整个人体处于高度有序的状态。”他说:“最神秘的要数我们人类的大脑,它使人们有喜怒哀乐,还能够思维,能够理解,能够想像,能够创新。”“人类是大自然生命的高级阶段,所以人类有义务把某些处于低级阶段的生命例如我们研究的对象——水稻,向高级阶段推进,再推进!”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