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袁隆平传 | 上页 下页
三六


  袁隆平和他的弟子们率先找到了一批优势很强的恢复系。至此,按照袁隆平起初对杂交水稻的理论设计——雄性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配套宣告成功!

  当初有人曾预言:“三系,三系,三代人也不成器!”而事实上,不足三年,“三系”配套便成功了。

  “三系”的配套成功,预示着我国率先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时刻即将到来。

  袁隆平以他的智慧、勇敢、坚韧和自信开创了我国杂交水稻的高产之路,他用自己的成果回答了美国经济学家布朗的质疑:高科技养活中国人!

  【第十六章 开创一条水稻高产之路】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左连生说:袁隆平的世界观突出地表现在他崇高的民族自尊心上。他潜心于杂交水稻的研究,致力于创新。他的科研成果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中国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党委书记全永明说:袁先生是智慧、勇敢、坚忍的象征,是无私奉献的典范。因为有了这些美德,他注定要在高科技杂交水稻研究中获得成功。

  袁隆平曾经给他的弟子们讲述过他所崇拜的苏格拉底的故事。两千多年以前,苏格拉底用他的思想,用他的智慧,为人类打开了哲学的光明之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袁隆平用他的智慧,用他的实干精神,为人类开创了一条水稻高产之路。

  然而,袁隆平所开创的这条水稻高产之路并不平坦。

  1972年,袁隆平的助手罗孝和在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的试验田里搞了一丘4分田的“三超稻”

  (产量超父本、母本和对照品种)杂种优势试验。开头,长势超群,人们交口称赞。湖南省革命委员会生产组组长闻讯赶来视察,更是赞不绝口。这位原本支持杂交稻科研事业的组长,此时怀着欣喜的心情集合各地市革委会负责人和有关科技人员在“三超稻”试验田旁召开了现场会,号召全省各地市尽快推广杂交稻。

  秋收季节,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那“三超稻”在打谷场上一验产,稻草比对照品种增产了一倍多,而稻谷的产量却显得很一般,比常规稻品种多不了几斤。

  这时,原本反对杂交稻研究的某权威人士嘲笑说:

  “可惜人不是牛,要是人像牛那样能吃草,杂交稻的优势就很可观了。”

  这时,有人竟然指责湖南省农科院的一位军管组负责人说: “你为什么要支持这种浪费钱财和土地资源而徒劳无益的研究?”

  搞得那位军管组负责人无言以对。军管组负责人盛怒之下,把罗孝和叫到他的办公室,责问道:

  “你为什么要欺骗领导?”

  “我——我——我没有欺骗领导。”一副厚道相的罗孝和不知所措。

  “你们知识分子,就会玩花招!”

  “我——我——我没有玩花招。”

  “有人骂你们是一群‘草包学士’!”

  拙口笨腮的罗孝和挨了一顿臭骂,忍气吞声地回到了他的住所,找到袁隆平以后,很无奈地说:

  “袁老兄,有人骂我们是‘草包学士’。军管组负责人的态度也变了,我们的杂交稻研究怕是要被取消了。”

  袁隆平见罗孝和垂头丧气的样子,拍了拍他的肩膀,笑微微地说:

  “罗老弟,要沉住气,我们是在搞试验嘛!既然是试验,就允许成功,也允许失败;失败了找原因,把胸脯挺起来,咱再从头来!”

  接着,爱讲故事的袁隆平给罗孝和讲了一个很耐人寻味的寓言故事。他说:

  “西方有一位物理学家在一次演讲中阐述自己的发现时说: ‘从太阳光谱上看到的黑线表明,太阳上有金矿存在。’物理学家的话音刚落,就有一位银行家嘲笑说:

  ‘如果你不能到达太阳这颗星球上去开采,你就不能得到上面的金子,你的发现有什么用?”

  “显然,物理学家研究的是科学,发现的是未来;而那银行家所想到的只是眼前的金钱。

  “几年以后,那位物理学家因这一发现而获得了金质奖章。那位物理学家指着自己获得的奖章告诉银行家:‘瞧,这就是我从太阳上得到的金子。’

  “银行家张口结舌,无言以对。”

  袁隆平说:“同样,某些鼠目寸光的人,对我们进行的某些攻击是急功近利的,我们要充满信心地着眼于未来。”

  一则寓言故事,把罗孝和给说乐了,他说:“还是袁老兄比我高一筹啊!”

  第二天,袁隆平又被那位政委找去谈话,当然,其谈话内容还是“三超稻”的问题。他问袁隆平:

  “杂交稻为啥只增产稻草?你说杂交优势在哪里?”

  “政委同志,增产稻草,也正是杂交稻的优势,至于怎样把增产稻草的优势转变为增产稻谷的优势,就看我们未来的试验了。”

  “未来你们准备怎样试验?”

  “我们继续寻找最佳组合。”

  “照你这么说,杂交稻有优势,而且最终肯定不会光增产稻草,不增产稻谷,是这样吗?”

  “我可以向领导保证,一年以后,这样的优势便会显现出来。”袁隆平详细地向这位政委讲述了他敢于“保证”的理论根据和准备采取的实验措施。

  “那就好。”政委的口气变了,脸色也变了,“杂交水稻还是大有前途的嘛!你们就大胆地去搞你们的‘最佳组合’吧,我们将会一如既往地支持你们!”政委同志恢复信心后坚定地说。

  直率、真实、睿智,这6个字不知是否能够勾勒出袁隆平的风貌。

  当年,袁隆平把自己比做一株秧苗,需要沉默,需要耕耘,需要在耕耘中成长,需要在沉默中经受挫折与艰辛。当自己成长为千重稻浪时,人们自然会感悟到稻浪的壮美,赞美稻谷的奉献……

  为了尽快开创一条杂交水稻高产之路,1973年初春季节,袁隆平亲自在海南岛南红基地配制了10多公斤杂交稻种。回长沙后,分给他的助手们试种。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