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袁隆平传 | 上页 下页 |
三五 |
|
“母稻”(即雄性不育系)接受“父稻”(即恢复系)的花粉而结实,从而获得大量杂交一代种子,满足大田生产的需要。然而,要使“母稻”的雄性不育品格能够保持,即“母稻”自身能够“传宗接代”,还必须筛选出另一个父本水稻品种——雄性不育保持系,使它能够自交结实,即给不育系授粉后,能够保持其雄性不育性能。为此,袁隆平根据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的配套关系,重新制订了一个分三步走的行动方案: 第一步,寻找自然突变的雄性不育株(这项工作业已完成)作为试验材料: 第二步,筛选培育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 第三步,筛选雄性不育恢复系。 上述三条,曾经是袁隆平最初的理论设计,即“三系”配套。“三系”配套即将成为现实。 1971年初,国家科委和农业部决定组织全国性的协作攻关。袁隆平慷慨地把辛勤培育了近一年的“野败”材料——已表现出非常优越的雄性不育保持功能的杂交Fl,分送给我国各有关单位,大家广泛协作,共同进行实验研究。 1971年的初春季节,当“野败”第二代——杂交Fl在南红农场拔节抽穗的时候,先后由湖南、广东、广西、江西、湖北、福建、新疆等13个省、市、自治区的18个单位的50多位农业科技人员赶来海南,一道参加实验。闻讯赶来参观的,慕名前来拜师求教的,络绎不绝。 “送客的饺子,迎客的面。”一年四季有近两季生活在海南岛的袁隆平,有自己待客的章法。岛外来了客,跋山涉水远道而来,自然是同行。 “天下同行一家亲”,每逢来了客人,袁隆平总是亲自下厨房忙着和面。面条擀好了,水也烧开了,一锅鱼汤面很快便熟了。 “鲫鱼面吃的是汤水,很有营养啊!”袁隆平盛来一碗又一碗汤面端到客人面前,笑微微地说。 “袁老师的厨艺不错嘛!”客人边吃边夸奖袁先生的厨艺高。 “好吃归好吃,可要把舌头铆牢呀,万一把舌头咬下来可就麻烦了。”袁先生风趣地在一旁对客人说。 说话问,罗孝和和尹华奇拿出了他们平日舍不得吃的墨鱼蛋、腊肉,作为下酒的小菜。他们总是喜欢倒着来,先吃饭,后喝酒,无论是主人还是客人,直喝得面红耳赤…… 南国的初春季节,一片一片的杂交水稻疯狂地拔节、扬花。袁隆平感到自己的呼吸从未这样舒畅过。来海南的客人们一批接着一批,简直是从未有过的繁忙。 在这片土地上,袁隆平与客人们一样,逗留,离去,又回来。如今他却是长久地融人了这片土地。 就是在这片土地上,白天,袁隆平在实验田里手把手地给来自全国各地的科技工作者讲授水稻杂交的操作技术;晚上,给大家讲授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课,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的同行们。他说: “诸位同行,诸位朋友,你们来得正是时候。倘若早来,你们很可能跟着我们多走不少弯路,多吃不少苦头。现在,咱们有了‘野败’,就意味着我们成功地找到了它的保持系,离我们培育出新的不育系只有一步之遥。成功在即,只需大家团结一致,继续努力! “7年多的实验和研究,使我们搞清了水稻雄性不育的种类和许多基本原理。从实践中我们摸索到了杂交水稻试验中关于测交、回交的规律,以及人工制造保持系和恢复系的技术要领。在实践中,我们摸索到了利用野生稻资源实行远缘杂交,寻求突破‘三系’的新思路。就是在这种新思路的指导下,我们发现了 ‘野败’,科学地利用了‘野败’,于是,‘野败’便为我们开创了一条成功之路。于是,便有了我们今天的相聚。” 接着,他用哲人的眼光解释了生命的神秘性,他说:“水稻和人一样,也是宇宙亿万年演化的产物。它的存在和我们人类的存在一样神圣,它和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生命。水稻也和其他作物一样,看似简单,但它也是很神秘的。水稻根植于大地,沐浴着风雨雷电和日月星辰,将宇宙灵气和日月精华演化为一种物质。一滴水能映出太阳的光辉,同样,一株水稻也浓缩着宇宙与人类的无穷信息。几千年来,水稻固执地按自己的本来面目生长,它固执得几乎令人类羡慕;但同时,我们又利用雄性不育的杂交手段否定了它们的固执。想想看,那些常规稻几千年来一直默守着它那寸土之地,永远不肯离开它那自花授粉的模式。然而,我们人类发展到今天,终于打破了它那固守不变的模式……” 袁隆平讲课思维敏捷,语言生动,且风趣幽默。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人都喜欢听他讲课,也喜欢和他开玩笑。他永远保持一颗童心,性格非常随和,他走到哪里,哪里便有欢声笑语。但在科学试验中,他却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不骄不躁,毫不懈怠。人们说,袁隆平进行杂交水稻科学研究的过程,既是造福于民的过程,也是其人格日趋完善的过程。 3月下旬,“野败”在天涯海角抽穗扬花了。袁隆平与李必湖、尹华奇、罗孝和等一起,用广矮3784、京引66、米特374以及意大利B等20多个品种的雄花与“野败”的雌花杂交,获得了200多粒杂交第一代种子。袁隆平向来自全国各地的科技人员无偿地奉献出了这200粒种子。江西萍乡农业科学研究所的颜龙安、文友生等,在袁隆平的指导下,利用“野败”进行了杂交,获得了种子,并育出了“珍汕97”不育系和保持系。 来自福建的杨聚宝等利用袁隆平赠与他们的种子,育出了“威 41”不育系和保持系。 湖南贺京山原种场的周坤炉与袁隆平合作育出了“29南1号”、“威20”不育系和保持系。 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袁隆平无私献出的珍贵种子,成为了全国农业科技人员共同攻关的可靠保障,从而大大加快了杂交水稻的研究进程。 经过一年多的协作攻关,到1972年就已经选育出了一批不育系和保持系。但是,恢复系尚未育成。“三系”尚未配套,杂交稻尚未’ 成功。 在没有找到“野败”以前,袁隆平和他的弟子们在20世纪60年代利用栽培稻进行杂交育种,培育出了恢复系,但找不到保持系;当找到“野败”材料以后,培育出了保持系,但找不到恢复系。这期间,学术权威的冷水又泼来了,他们说:“三系,三系,三代人也不成器!”有些人在权威面前开始动摇了。但袁隆平毕竟是袁隆平,因为在丰富的试验材料中,他已经发现了具有恢复系基因的苗头。所以,他满怀信心地告诉他的弟子们,恢复系必将被我们筛选出来。 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的探秘总是坚定不移,万难不屈,一往无前。 1972年9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在湖南长沙召开了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以这次会议为契机,形成了一个全国范围的科技攻关协作网。许多农业科研机构以及大专院校的科技人员分担了杂交水稻的基础理论研究任务:他们同育种工作者紧密配合,对水稻“三系”配套和杂交组合进行细胞学、遗传学、生理生态学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工作。基础理论研究紧密配合了协作攻关,发扬了我国社会主义大协作、大兵团作战的优良传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大加快了我国杂交水稻“三系”配套的科研进程。 1973年,全国农业科学技术人员齐心协力,广泛选用我国长江流域、华南以及东南亚、非洲、美洲、欧洲等地的1000多个品种进行测交筛选,先后筛选出了100多个具有恢复能力的品种。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