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人物传记 > 梁实秋传 | 上页 下页
第十章 魂兮归来(1)


  (1980—1987)

  一、美仑美焕的“雅舍家族”

  为什么人类社会中会产生一些杰出的非凡人物?在我看,所谓非凡人物与一般的普通人在本质上其实并没有两样,只不过他们或者敢于打破流俗,坚持按照自己的意志和信念去对待生活、对待生命;或者在实践行为上能够持之以恒、死而后已,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放弃自己所选定的奋斗目标。前者表现为勇气和胆识,具有反常性,后者表现为耐性和毅力,具有超常性。

  梁实秋是否称得上是非凡人物,现在遽下评断似嫌过于性急。但在以上两点上,他是确实都能做到了的。

  他一生不阿世、不媚俗,坚持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念做人。就是在个人私生活上,只要是出于自愿,他都勇于努力践行,而不大顾及周围的眼神和议论。就此而言,他这一生可以说活得相当洒脱,极少于出那种不尴不尬、言不由衷、自己日后回想都会感到脸红的事情(而这正是为大多数人所难免的)。这一点,在本书里我们已经用了相当多的篇幅做了说明。

  他对待生活和事业又是异常执着的。他一生辛勤著述,从不懈怠,而且好象越是到了晚年,那种渴望创造的生命火焰燃烧得越是旺盛。人们说他不是“著作等身”,而是“著作超身”。如同运动场上最优秀的运动员一样,他以不可思议的热情和力量对待工作,向人的生命极限发起了挑战。

  这一点,我们在前面也已多有涉及。

  但是在此我们仍愿意就此问题再深入地做些探究,——我们愿把梁实秋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仍孜孜于事业的动人情景奉献给亲爱的读者。

  梁实秋一生独力从事过好几项“特大工程”的建设。他花费三十七年的光阴,奋力译出了四十卷本的《莎士比亚全集》,煌煌四百万字;他翻译的《世界名人传》,多达一百二十四册;他编的各类英汉词典有三十多种,适用范围从大学生一直到小学生;他编出的各式各样的英语教材,也有数十种之多。

  到了晚年,明知来日无多,他又开始了《英国文学史》的撰述。这是一部三卷本的巨著,一百多万字。配合《英国文学史》,他还选编了一百二十多万字的《英国文学选》。这样的工作,即使年富力强者都未必能胜任愉快,而他已是一位年过八旬的年迈老翁。

  这就意味着,他必须每天都得工作,不能有丝毫的放松。否则,按他的年纪和健康状况,死神随时都会强迫中止他的工作。——而留在写字台上一堆乱糟糟的遗稿,带着极大的遗憾离开世界,是为他所极不乐意的。最终,他的愿望没有落空,1985年8月,他晚年所进行的这个大项目顺利出版。但天知道他为之付出了多少辛勤的劳动和巨大的代价!有人说:韩菁清女士“常常发现,梁实秋椅子的坐垫上,留着一滩鲜血——他专心致志于写作,以致痔疮出血,染红了坐垫,他全然不觉得!”这情形,和沙场上战士在呼啸前进中中弹倒下差不多有同样的悲壮!

  然而,做为一个文学家,我们更愿意谈一次梁实秋的散文创

  梁实秋最后几年的散文创作数量,也是令人吃惊的。他的《雅舍小品》又出了“三集”和“四集”;除此之外,值得注意的是,他还出版了《雅合散文》、《雅舍散文二集》和脍炙人口、别具一格的《雅舍谈吃》,组成了一个人丁兴旺的“雅舍家族”。另外,还有一本《实秋杂文》问世。可以说,在临离开人世前,这个老翁应该感到了满足。因为,他做得是那么多!

  是的,他做得那么多!这确实令人敬佩、羡慕;但我们还要说,他又做得是那么好!这就更加令人由衷地产生景仰之情了。

  看一看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是怎样认识我们面前的生活、社会、自然、宇宙的吧。孔夫子说,“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现在,梁实秋比这个年龄阶段又增长了一个层次,他的经验和智慧当更丰富,他的修养和境界也当更加澄明无窒。

  一如既往,梁实秋依然主要把“人”作为自己的描摹对象。或许是与韩菁清的美满幸福的爱情,进一步激发起了梁实秋对“人”的生活的热爱,但也或许是人在越是知道时日无多的时候越是感到生活值得留恋,总之,梁实秋在他的《雅舍小品三集》和《雅舍小品四集》里,以大量的篇幅,反复抒写了形形色色的生活细故,而从这些抒写中又透露出他对生活的强烈的珍惜与热爱。他写雅人的“书房”,写俗人的“送礼”,写小时候在家乡过春节放“爆竹”,参加亲戚故旧家的“喜筵”;他写人生于世,有的“懒”,有的“馋”,有的睡觉爱打“鼾”——他自己的“鼾”即相当惊人,一呼一吸之际,可使“屋门也应声一翕一张”,儿女们曾于他鼾声大作时录音为证。他写人饮酒、喝茶、吸烟以及由此而获得的人生乐趣;——梁实秋本人精于品茶,且极考究,非常赞赏饮“功夫茶”的那套学问:“炉火与茶具相距以七步为度,沸水之温度方合标准。与小盅而饮之,若饮罢径直返盅于盘,则主人不悦,须举盅至鼻头猛嗅两下。”他写人吃“狗肉”,喝“啤酒”,做“饭前祈祷”,写人“签字”、“照相”、收藏“图章”,写勤勉的人、有钱的人、“守时”的人;——对于勤奋的人,梁实秋一向怀有很深的敬意,生平最服膺清初著名山水画家石溪和尚题画的一段话:“大凡天地生人,宜清勤自持,不可懒惰。若当得个懒字,便是懒汉,终无用处。……残衲住牛首山房,朝夕焚诵,稍余一刻,必登山选胜,一有所得,随笔作山水数幅或字一段,总之不放闲过。所谓静生动,动必作出一番事业。端教一个人立于天地间无愧。若忽葱不知,懒而不觉,何异草木?”

  石溪和尚的话,其实正是梁实秋晚年时的心声。已过八十高龄的他,切实体味到了人生的有限性,但越是这样,越是增加了他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生命的留恋。他多么渴望生活,多么渴望工作呵!——在他看来,生活和工作是世间最美好的事情。

  所以,现在他反而不再去谈“老”和“死”的问题,象是有意回避似的。在这一点上,他和不少“大人物”们是相似的。据说,英国的邱吉尔先生过八十岁生日时,一位冒失的新闻记者有意讨好说:“邱吉尔先生,我今天非常高兴,希望我能再来参加你的九十岁的生日宴。”邱吉尔听了耸了一下眉毛,慢吞吞地说:“小伙子,我看你身体满健康的,没有理由不能来参加我九十岁的宴会。”还有胡适之,在一次聚会时,见到了比他年长十几岁的齐如山,一时脑子失神,没话找话的说:“齐先生,我看你活到九十岁决无问题。”齐如山当时就愣住了。好大一会儿,才缓过气来拉长声音说:“我倒有个故事,有一位矍铄老叟,人家恭维他可以活到一百岁,忿然作色曰:‘我又不吃你的饭,你为什么限制我的寿数’?”胡适急忙道歉:“我说错了话。”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现今的梁实秋大概也正是这种心理吧:“人到了迟暮,如石火风灯,命在须臾,但是仍不喜欢别人预言他的大限。”做为文学家,他读的书更多些,思维更深入透彻些,所以也更能洞彻事理。因此,他一语说破了邱吉尔、齐如山讳莫如深的心底隐秘。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