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辜鸿铭传 | 上页 下页
四、仕在北洋·幕府二十年 第二章 汉滨读易(4)


  中法战后的张之洞,已力主吸收西洋技术。中日甲午一战,却倍受冲击,这也是当时中国人的普遍反映。

  甲午一役,清军主力舰队——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这支海军,由李鸿章于1874年创办,此时已有大小兵舰二十余艘,却与同时创造的福建水师同一命运,几全部沉没在敌军的炮火之下。所不同的是,这一次,是败在自命天朝帝国的学生手中,同时陆军,也在日军的进攻下纷纷溃逃。

  在一东瀛小国的进攻面前,惨遭败北而订立《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台湾,赔款二亿两白银。大清帝国,终于接受到最沉痛的一次教训,举国震惊,这个东方的巨人似乎要清醒了。朝野诸公,纷纷发表高见,以为日本之胜,不过在“全用西法”,却不推究其何以全用西法,如何利用西法,只是一时群议纷纷,美俄德法意英等列强虎视眈眈。

  于此之际,康有为发动参加京都会试的一千三百多名举人联名上书清政府,痛陈国是,以为当奋发图强,发愤变法,古老的大清帝国似乎苏醒了。

  【康有为(1852~1927),一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光绪进士。青少年时期受正统教育,后感于民族危机日深,遂向西方求变法救国之计。1895年,中日甲午战后,联合上书。继而在北京、上海创立强学会,发行《中外纪闻》、《强学报》,鼓吹变法。1898年,受知于光绪,开始变法,百日即败,东走日本。辛亥后,鼓吹复辟。】

  同时,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看到传统军队已无用,决定顺应潮流,采用西法,编练新军。1894年,命淮系官僚胡熵棻主练新军,选天津以南七十里小站为练兵地。募兵四千七百五十人,号“定武军”。次年由袁世凯接管。扩至七千余人,用洋编制,洋兵器。

  【袁世凯(1859~1916),字慰庭,号容庵。河南项城人,人称袁项城。早年投奔淮军,1885年受知于李鸿章,荐为“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的全权代表。中日甲午战争前夕,请调回国,旋以道员衔驻天津小站练新建陆军。1897年升任直隶按察使。1898年出卖维新派,后参与东南互保活动。1907年入调军机处,1909年免职,1911年统兵南下,镇压辛亥革命,后逼清帝退位,于1912年3月在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5年,称帝。1916年,在举国上下一片唾骂中死去。】

  1894年署理两江总督的张之洞也积极筹建新军。1895年11月,在江宁成立自强军,士兵二干六百余人,时人称赞不已,谓:西士西官西妇观者百数,成拍手咋舌,点头称叹,百吻一语日:“不意支那人能如是,能如是!”

  随即于1896年交卸两江事务。返回湖广本任,以更大的规模编练新军,不用洋员作军官,只委洋员当教习,参用德国军制,颇接受了些辜鸿铭的建议。不料这支新军却成为日后辛亥革命的首倡者,这也是张之洞所始料不及的。西用毕竟难以中体,纺织机、洋枪洋炮是带了西洋人的魔咒来的。

  在编练新军的同时,张之洞也非常强调文教建设。张之洞对传统的书院建设一直是不遗余力。早年在四川的尊经书院,山西的会德书院,广东的广雅书院,就是他的得意之作。到湖北后,因在中法战争中弹劾李鸿章,受到降五级调用处分的梁鼎芬追随张之洞到湖北,张之洞委派他主办学堂事务,在湖北办起了一系列的书院、新式学堂。

  在旧式书院制度中,引进时务,对书院制度作了一系列的改革,创办的书院主要有:经心书院两湖书院辜鸿铭极为佩服的沈曾植就在该院执教江汉书院此外,兴建新式学堂多所,主要是实业学堂:矿业学堂和工业学堂湖北自强学堂湖北方言学堂湖北方言商务学堂湖北算术学堂湖北农务学堂湖北工艺学堂湖北驻东铁路学堂当此天下攘攘不安之际,中国的学人、士子、思想家、封疆大吏正苦思救国之方。

  1895年,第一次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多方联络,成立强学会,鼓吹维新变法,列名其间多一时显宦名流。颇负时望的张之洞也同强学会多方联系,一时奔走张之洞门下者,不计其数,时人称:现今有为之士,不走北洋(李鸿章),即南归武汉,朝官外出,可寄托者,李与张耳。

  被舆论推为能够挽救天下大局的朝廷柱石。11月,张之洞委梁鼎芬随康有为由江宁抵上海,组织上海强学会。一时维新人士竟相奔走于张之洞门下。同时张之洞亦希望入京,主持变法。北上不成,老于世故的张之洞看穿了大清王朝慈禧和光绪的矛盾,首尾两端,一方面支持维新人士,一方面又保持一定的距离。当章太炎作《排满论》一文,受张之洞指使的梁鼎芬大怒,口呼“反叛”、“杀头”达百数十次。

  同时张之洞亲召辜鸿铭商讨时局,与辜鸿铭多方讨论,接受辜鸿铭的论调:“欧美主富强,务其外也,中国主礼教,修其内也。”于1898年4月撰成《劝学篇》,明确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辜鸿铭深悉此文旨趣,意在:文襄门下,如康有为辈,误会宗旨,不知文襄一片不得已之苦心,遂倡言变法。行新政,卒酿成戊戌庚子之祸。东坡所谓,其父杀人报仇,其子必且行劫。此张文襄之作劝学篇,又文襄之不得已也,绝康、梁并以谢天下耳。戊戌变法后,慈禧太后重掌大权,即以张之洞有《劝学篇》,而免予追究。清政府把《劝学篇》看作张之洞的一大功绩,很快三易版本。据称,发行达二百万册,影响之大,可见一斑,很快被译成英文、法文出版。1900年美国纽约出版的英文本,易名为《中国唯一的希望》。

  此时,留学英国学习海军归来的严复,报效无门,看到日本的强大,同到英国学习海军的伊藤博文大展身手,领导日本走上富强之路,心中无比苦闷,致用无路,索性著书立说,介绍西方社会思想,求西方所以富强之道,发愤著述,于1898年出版斯宾塞的《天演论》。

  【严复(1854~1921)字又陵,又字几遭,晚年号府玺老人。福建侯官(福州)人。1866年至1871年,在福州船政局学习,1877年赴英国学习海军。1879年回国,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总办近二十年。留学英国期间,广泛阅读西方哲学、社会学著作。甲午战后,深受刺激,痛感必须维新变法,才能免亡国之祸,决心致力于译述以警世。1895年至1898年间,翻译出版《天演论》。陆续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救亡决论》、《辟韩》等阐述变法图强的文章,提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并创办《国闻报》,宣传维新变法。但其主张日趋保守,认为中国变法不可期之以骤,认为君主立宪乃大乱之道。戊戌维新后,继续从事译述,十年间译出亚当·斯密《原富》、斯宾塞《名学浅说》、甄克斯《社会通诠》等书。特别是《天演论》影响巨大。1915年列名筹安会。晚年倡尊孔,反对五四运动。】

  【伊藤博文(1841~1909),日本长州(今山口县西北部)人。德川幕府时期长州藩士出身。1863年赴英国学习海军。回国后积极参加倒幕运动和明治维新运动。明治初年,参与外国事务局判事,兵库县知事。1873年任参议兼工部卿,1878年任内务卿。1885年起四任首相,1885年与李鸿章谈判朝鲜问题,订《天津条约》。1888年起三任枢密院议长。中日战争的主要策划者,战后日方和谈全权代表,迫使清政府订立《马关条约》,曾任台湾事务总裁。1898年9月来中国,对康有为等维新派表示赞助,企图操纵中国政治。戊戌政变发生后回国。1906年任特派大使,与朝鲜订立《日韩协约》,首任朝鲜统监,并封以爵。1905年10月26日,在中国哈尔滨车站被朝鲜爱国者安重根刺死。】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