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孔子传 | 上页 下页
二五


  子路此问,疑应在子贡之问之后。孔子既再仕于卫,子路问卫君苟待子为政,子将何先。子贡只问孔子是否赞成出公之为君,而又婉转问之。今子路则直率以现实政事问。谓子若为政,将何先,而孔子亦直率以现实政事对,曰:“当先正名。”正名即是正父子之名,不当以子拒父。然出公居君位已有年,卫之群臣皆欲如此,形势已定。蒯瞶先不知善谏其父,而遽欲杀南子,已负不孝之名。其反而据戚,又藉其父宿仇赵鞅之力,故更为卫之群臣所不满。今孔子乃欲正辄与蒯瞶间父子之名,此诚是当时一大难题,故子路又有奚其正之问。此下孔子所答,只就人心大义原理原则言。孔子意,惟当把握人心大义原理原则所在来领导现实,不当迁就现实,违反人心大义原理原则而弃这于不顾。孔子在鲁主张堕三都,即是如此。

  但就现实言,孔子在当时究当如何来实施其正名之主张,遂引起后儒纷纷讨论。或谓出公当逊位迎父,告于先君,妥置南子,使天理人情两俱不失其正。若蒯瞶亦能悔悟,不欺其已死之父以争国,不自立为君,而命其子仍居君位,此是一最佳结束。若使蒯瞶返而自立,在出公亦已如夷齐之求仁得仁,又何怨。此是一说。或又谓蒯瞶父在而欲弑其母,一不孝。父卒不奔丧,二不孝。又率仇敌以侵宗邦,三不孝。卫辄即欲迎其父,卫之臣民必不愿。故子路亦以孔子言为迂。

  然越后至于卫出公之十二年,蒯瞶终入卫,而辄出亡于鲁。其年孔子尚在,两年后始卒。孔子固先已明言之,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言不顺者,不顺于人心,即无当于大义,则其事终不克圆满遂成。卫辄固不知尊用孔子,待以为政,而子路亦未深明孔子当时之言,此后乃仁为孔悝之家邑宰。孔悝即是拥辄拒蒯瞶者。蒯瞶之入,子路死之。后之儒者不明孔子之意,即如公羊谷梁两传亦皆以卫拒蒯瞶为是。然卫人可以拒蒯瞶,卫出公则不当拒蒯瞶。惟孟子有瞽瞍杀人,舜窃之而逃,视天下犹弃敝屣之说,乃为深得孔子之旨。或又谓卫人立辄,可缓蒯瞶必欲入卫之想,而使其不受赵鞅之愚。又谓拒蒯瞶者非辄,乃卫之群臣。蒯瞶人,居于戚十余年,乃由辄以国养。

  种种推测,皆可谓乃阐说了子路之意,为出公开脱,而并不在发挥孔子之主张。

  或又谓蒯瞶与辄皆无父之人,不可有国。孔子为政,当告诸天子,请于方伯,命公子郢而立之。公子郢,其人贤且智,卫人本欲立之,而坚拒不受。今谓出公尊用孔子,使之当政,而孔子乃主废辄立郢,则又何以正孔子与辄君臣之名,且显非论语本章所言正名之本意。

  盖孔子只从原理原则言,再由原理原则来指导现实,解决现实上之诸问题。后人说论语此章,则已先在心中横梗着现实诸问题而多生计较考虑,原理原则不免已搁置一旁,又添出了许多旁义曲解,故于孔子本意终有不合。

  或又谓卫辄拒父,孔子不应仕而受其禄。则不知孔子在当时仅是一士阶层中人,若非出仕,何以自活。

  为士者亦自有其一套辞受出处进退之大义,此层待孟子作详尽之阐发。惟孔子反卫,在卫出公四年,即鲁哀公六年。其去卫反鲁,在卫出公九年,即鲁哀公十一年,前后当四五年之久。而孟子曰:“未尝终三年淹。”若专指其仕于朝而言,则孔子在卫受卫出公之禄养亦岂不足三年乎?抑孔子于卫出公,仅为公养之仕,又与正式于于其朝者有别乎?今亦无可详说。然古今考孔子历年行迹,为孟子此言所误者多矣,故特著于此,以志所疑。

  十一、孔子自卫反鲁

  左传哀公七年:

  公会吴于郐,太宰嚭召季康了,康子使子贡辞。

  又哀公十一年:

  公会吴子伐齐,将哉,吴子呼叔孙,叔孙未能对,卫赐进曰云云。

  在鲁哀公七年至十一年之四年间,子贡似已仕鲁,常往还于鲁卫间。

  又哀公十一年春:

  齐伐鲁,季孙谓其宰冉求曰云云是鲁哀公十一年,冉求亦已反鲁为季氏宰。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

  “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十四)

  此章不知时事,疑孔子在卫,子路殆亦往还鲁卫间。孔子之告荷地丈人曰:“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君子之仕。行其义也。天下事不可为,而在君子之义则不可不为。已知道不行,而君子仍当以行道为天职。此晨门可谓识透孔子心事。

  疑辨十九

  《史记·孔子世家》:季恒子病,辇而见鲁城,喟然叹曰:“昔此国几举矣,以吾获罪于孔子,故不兴也。”

  顾谓其嗣康子曰:“我即死,若必相鲁,相鲁,必召仲尼。”后数日,桓子卒,康子代立。已葬,欲召仲尼。公之鱼曰:“昔吾先君用之不终,终为诸侯笑。”

  今又用之不能终,是再为诸侯笑。康子曰:“则谁召而可。”曰:“必召冉求。”于是使使召冉求。冉求将行,孔子曰:“鲁人召求,非小用之,将大用之也。”是日,孔子曰:“归乎归乎。”今按:季桓子卒在鲁哀公三年,孔子在陈叹归欤尚在后。其自陈反卫,冉有、子贡有夫子为卫君乎之疑,是其时冉求亦随侍在卫。惟当时诸弟子既知孔子不为卫君,自无久滞于卫之理。乃先往还鲁卫间,子贡仕鲁应最在前,冉有或稍在后。季康子既非于桓子卒后即召孔子,亦非于孔子弟子中独召冉子而大用之。史记言不可信。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