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卓别林 | 上页 下页


  《足球赛》在伦敦上演了1个多月,然后赴各地巡回演出。韦尔登扮演的喜剧角色,是模仿兰开夏郡痴呆型的傻瓜,这类形象在英格兰北部有剧场效果,但到南部地区就不太受欢迎了。相比之下,卓别林却受到各地观众的欢迎,颇有些喧宾夺主。这刺激了韦尔登的妒忌心理,把自己受到观众冷淡的气,发泄到卓别林身上。在戏中一些地方,他要打卓别林扮的角色的耳光,是假装打在脸上,由别人在舞台侧幕拍出巴掌声。但韦尔登借这个机会打真的,特别是有次剧评家批评了韦尔登而赞扬了卓别林的演技后,韦尔登醋意大发,在演出时重重抽打卓别林,以致打得他鼻孔流血。事后,卓别林只有警告这位名角,如对方再敢这样,他就会用台上那哑 铃砸其脑袋瓜。

  在卡尔诺剧团的这几年,卓别林刻苦训练,精益求精;努力把戏剧、杂技、戏法、歌舞、插科打诨、令人发笑或使人流泪忧郁的笑,自然巧妙地融合为一体,初步形成了一种别致、清新的风格。他演艺大进,年纪轻轻便成了卡尔诺剧团的台柱之一,在丑角这一行中他挂头牌。

  1909年春,法国巴黎的“女神”剧场邀请卡尔诺剧团去演出。卓别林随团第一次出国,固然非常激动,还有一点因素,就是他以前听一位叔叔夸耀说:英国的卓别林家族,是一位18世纪初法国将军的后裔。在“花都”巴黎豪华富丽、金碧辉煌的女神剧院观看他们演出的,有珠光宝气的印度王子赳赳武夫的土耳其军官、美丽优雅的法国太太、小姐。

  大名鼎鼎的德国作曲家、印象主义派音乐创始人德彪西,在看了卓别林的戏后,把他请到包厢见面,夸他“是一位天生的音乐家和舞蹈家”、“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卓别林诚惶诚恐,他知道自己距离真正的艺术家还有一段路程,因为他连德彪西这样一位真正的大音乐家都还不知道呢。

  这时,他觉得自己那几下子不过是雕虫小技,在英国的发展似乎到头。他很早就辍学打工,没读过什么书。如果老是在英国演丑角,一旦失败除了去干一些粗活以外,就没有什么机会去做别的事了。但若能换一个环境,例如越过大西洋去美国,去那个独立了106年的新兴的移民国家,说不定有更光明的前景。

  恰在此时,卓别林主演的新编短剧《溜冰》正走红时,卡尔诺剧团美国分部经理里夫斯回到英国。他来物色一个喜剧演员,准备带到美国去演出。他看了卓别林的戏后,向卡尔诺先生提出要这个人。卡尔诺便挑选卓别林和《银猿》这出戏,赴美国演出。那年9月,卓别林随戏班乘船经加拿大到了美国纽。

  第六章 越过大洋闯世界

  1909年的美国,给了20岁的卓别林什么启示呢?

  首先是生活的快节奏,在纽约即使是一个做小买卖的,干起活来也分秒必争。酒吧间的伙计利落地倒啤酒,让那酒杯沿着光滑的桌面滑行到顾客面前。街上擦皮鞋的飞快地抖动他的擦鞋巾,挤上油打光顾客的鞋面,卖苏打水的简直像杂技演员那样灵活,他三下五除二,一团冰淇淋两勺麦乳精一下子装进杯子,“叭”地磕开鸡蛋,倒上牛奶摇晃着就送来了。再有,街上、报上、书上,到处是“意外成功”、“一鸣惊人”、“改换行业”、“名利双收”这些字眼。入夜,那些摩天大楼上争夺市场的广告,大街上、房顶上千百万盏彩灯,发出耀眼的光芒。豪华商店、高大的银行、宽阔的广场像是标志着成功的纪念物,充塞着一种浓厚的物竞天择的气氛。广告彩灯也燃起了卓别林的希望火焰,激发了他的冒险之心。

  演艺界同样鼓舞人,百老汇大街上的所有人都像是从事表演的。马路上、旅馆里、酒店中甚至在百货公司,都有戏剧、歌舞、马戏、杂技演员,在公开交谈彼此的情况和交流表演技艺。开电梯的师傅、小酒馆的厨师、电车上的司机、送牛奶的工人,谈起各种表演与演员来,头头是道,如数家珍,似乎他们才是戏院的主人与 老板。

  演艺圈的新闻轶事,充斥着各种报纸、杂志的版面。有关舞台上的人与事的文章、照片通常是整版刊出,戏剧和轻歌舞剧按其在观众和专家中受欢迎的程度,像报道赛事消息那样,也编排成第一、第二、第三的名次。至于最次的,当然就会有剧评家来口诛笔伐了。当然卡尔诺剧团不用担心这点,他们在美国声名早播。因此戏班一抵纽约,报上就把他们的戏码排在第一流的演员当中。

  这一切是多么刺激卓别林,他正是需要这样一种环境、这样一种气氛,来实现自己的理想。他要在这个冒险家和勇敢者的乐园,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空间来。

  本来,卓别林与美国分部经理里夫斯一致认为,他们的剧目中有许多好剧,如《英国游艺场之夜》《溜冰》《漂亮窃贼》等,剧场效果都很好;而《银猿》沉闷荒唐不会卖座。但卡尔诺先生坚持要上它,但使英国观众认为妙趣迭出的喜剧,不能打动欣赏眼光不同的美国观众。每晚面对冷眼摇头的观众,卓别林他们感到难堪。其他戏班和一些慕名前来观看的美国演员都大失所望,不好说什么而躲开他们。连着6周,他们就好似一伙混饭吃的逃犯,在威廉斯剧院垂头丧气地偷偷出入。卓别林在失意中想到了求知识、学文化,他在演出间隙中,到一些旧书铺去看书买书:《英文文法》《修辞学》《拉丁英文字典》等。

  虽然如此,美国戏剧界却注意到了卓别林个人,纽约《剧艺报》评介道:

  “那个剧团里至少还有一个很能逗笑的英国人,他总有一天会使美国人对他倾倒的。”事实上,换了剧院到一个赴美英国人集中的街区演出时,他们大受欢迎。一个戏院经纪人看了演出后,邀他们到美国中西部巡回演出20周。卓别林随身带上小提琴、大提琴每天练习,此外,每天早晨还练拳击。

  他们一路演出经过温尼伯、西雅图、亚特兰大等地,看到很多英国人移民到了这些城市。1910年,他们到达加利福尼亚州,看到经历了1906年大地震的旧金山已奇迹般地恢复了,城市充满了活力,充满了乐观向上和奋发有为的精神。哪怕是在剧场,也反映了这种鼓舞人的精神。《银猿》虽然沉闷,观众却都热情,场场客满、笑声不绝,戏报上第一次单独登出了卓别林的名字。

  回到纽约之后,卡尔诺剧团被人留下来,在第42街美国音乐厅里演出所有的剧目。如此,6周的演出大受欢迎。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