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列夫·托尔斯泰 | 上页 下页
三九


  §第十一章 晚年

  托尔斯泰曾经长时间地、反复地思考艺术问题,他初进文坛就受到别林斯基现实主义美学理论的影响,认为文艺创作要如实地“再现生活”,“表现心灵的真实”。他在处理情节结构、描写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活动等方面都是严格按照生活的逻辑来反映生活的,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让安娜死在铁轨之下,他说正如普希金在《欧根·奥涅金》中处理女主人公达吉雅娜出嫁的情节一样,“我小说里面的人物所做的,完全是现实生活里面所应该做和现实生活所存在的,而不是我们所希望的事情。”托尔斯泰的创作正是继承了现实主义传统,他的杰出的艺术成就是现实主义的伟大胜利。

  1897年到1898年,托尔斯泰撰写了《什么是艺术》。对他来说,重要的不仅在于阐述自己对艺术的见解,而且在于揭露当时风靡一时的资产阶级颓废派艺术的虚伪堕落及其哲学思想基础,这个派别的宗旨是使艺术脱离生活,脱离现实,剥夺艺术的最主要功能——为人民大众服务。

  在《什么是艺术》中,托尔斯泰试图阐明应当怎样理解真正的艺术,分析人类历史个别阶段艺术的作用。他在剖析各种不同的艺术定义的同时,坚决反对当时流行的认为艺术是上帝的思想、精神和意志的表现的唯心义观点。

  “艺术究竟是什么?”托尔斯泰提出了问题并作了解答:“艺术是人们彼此交际的手段之一”。按照这个观点,艺术的特点在于它能以情感去感染别人,艺术的语言、音乐、绘画、雕塑都使人感到欢乐、痛苦、快慰、振奋、悲伤。如果艺术能达到这个目的,它就是真正的艺术。

  托尔斯泰坚决反对那种认为劳动群众不能理解卓越的艺术的观点,他认为真正的艺术永远能被普通人民所理解,他们难以理解的只是有闲阶级的艺术的内容,因为它的内容贫乏,脱离广大群众的利益,脱离劳动生活。

  托尔斯泰反对德国哲学家尼采的艺术观点,尼采断言只有少数“超人”选民才能创造和理解艺术,托尔斯泰认为艺术并不是超人所创造的,而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由那些反映人民的利益的人创造的。

  托尔斯泰指出,现代艺术枯竭的原因之一,在于选取无聊的有闲阶级的毫无意义的现象和极其狭窄的个人体验感受作为其内容的基础。劳动人民的活动是丰富多采的,这种活动是和争取美好生活的斗争联系在一起的,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托尔斯泰还对艺术的语言形式作了研究,认为富人艺术的语言往往华丽典雅,劳动人民不大能理解。

  他认为将来真正的艺术不需要繁杂的技巧,在语言上“要求清楚、简洁、洗炼,要求通俗、明白、易懂。”

  托尔斯泰对艺术的作者、艺术应该写什么,为什么人服务、如何服务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都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虽然有时未免言之过激,有些片面,但基本上是正确的,有它的进步意义。

  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由于托尔斯泰未能摆脱宗法制农民的思想局限,不加区别地看待他们的宗教信仰、宗教感情,认为艺术也应该宣传宗教思想,反对一切强暴,用人人相爱的宗教感情去感染人、教育人。因此,他的艺术观也有一些消极因素。

  托尔斯泰晚年的许多作品都反映了自己这种新的艺术理论,在中篇小说中,托尔斯泰反映了俄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社会问题:私有制的罪恶(《霍尔斯托美尔》)、资产阶级的伪善道德(《伊凡·伊里奇之死》)、资产阶级的贪婪(《老板和工人》)、资产阶级家庭的解体(《克莱采奏鸣曲》)、官方教堂的虚伪(《谢尔吉神父》)等等。

  《伊凡·伊里奇之死》中的主人公戈洛文贪图私利,浑浑噩噩地度过了自己的一生,只在临死时才猛然醒悟,他及其周围的人所过的是一种无人性的因而是毫无意义的生活。小说一开始,作家就强调了伊凡·伊里奇性格的典型性。他是一个普通官吏,这种人成千上万,他度过“最普通最平凡的”一生,成千上万的人过的也是这种生活,他们互相欺骗,尔虞我诈,甚至在同事和朋友病入膏盲、危在旦夕的时候,考虑的是他的死亡会给他们带来什么好处。伊凡·伊里奇感到非常孤单、倒不是因为死,而是因为更清楚地看到了周围一切是那样的虚伪,毫无人性。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