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圣雄甘地 | 上页 下页
一四


  甘地圆满结束受理的案件后,决定在南非定居。这时,他在当地印度人中深孚众望,同时律师业务也兴旺起来。他虽然反对英国推行的不合理种族歧视,但又忠于大英帝国,同时和英国人一道参加布尔战争,负责指挥一支救护队的工作。

  抵达南非的第十个年头,甘地一次乘火车到外地旅行。这是他一生中第二个重大转折点。一九〇四年一天晚上,当他登上从约翰内斯堡开往德班的列车时,一位英国朋友送他一本题为《献给后来者》的书。书的作者是哲学家约翰·鲁斯金⒅。整个旅途中,甘地通宵未眠,如饥似渴地阅读这部著作。它改变了甘地今后的生活道路。翌日早晨抵达目的地之前,甘地立下誓言,决定抛弃人世间一切物质财富,遵照鲁斯金所阐述的思想去生活。这位哲学家在书中写道:财富仅仅是产生奴隶制度的工具;一位手拿铁锹劳动的农夫,和一位能言善辩的律师,同样为社会作出贡献;那些耕耘土地的人们的生活,是唯一有价值的生活。

  ⒅约翰·鲁斯金(一八一九——一九〇〇年),英国文艺批评家、社会学家、作家和哲学家。

  甘地的抉择非同小可,因为这时他生活富裕,年薪高达五千英镑,这在当时的南非是一笔相当可观的财产。然而两年前,一种迟疑不决之感在他身上萌生。《薄伽梵歌》关于一切大彻大悟必须经过苦行生活的训戒,常常在他脑际萦绕。现在他已决定走这条道路。他自己剪头、洗衣服:打扫厕所,甚至为妻子接生最后一个孩子。鲁斯金的哲学思想使他更加坚定地循着这一方向走下去。

  几天之后,甘地带领全家和一批朋友,来到凤凰村附近的一块五十公顷土地上安家落户。这里距德班港口二十公里,位于祖鲁人部落中心地区。农场土地荒芜,满目凄凉,仅有一所破旧的农舍,几棵桔子树、桑树和芒果树。一眼泉水淙淙流淌。此外还有隐伏着的无数蛇虫。甘地在凤凰村培养的生活习惯,成为主宰他今后一生的行动准则,首先抛弃物质财产,然后通过劳动以最低微的标准满足个人需要,所有这些必须与集体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集体生活中,每个人的劳动具有同等价值,所有财产供大家分享。

  多年来,“节欲”的誓言一直困扰着甘地,现在他需作出痛苦的牺牲,以完成这一意愿。父亲弥留之际在他心灵上留下的深刻创伤,不打算再要孩子的愿望,日益强烈的宗教热诚,所有这一切促使他下定决心,断然节制性欲。一九〇七年仲夏的一个晚上,甘地庄严地向妻子嘉斯杜白宣布,他已立下节欲的誓言。甘地的性生活从十三岁风华之年开始,到三十七岁那年正式结束。

  甘地认为;节欲不仅仅局限于控制个人的情欲,同时要达到控制所有感官的境地。这意味着必须控制感情,克制胃口,少言寡语,消弭怨气,清除暴力和怨仇,总之,必须努力使自己升华至毫无欲念的完善境界,正如《薄伽梵歌》所主张的那样。甘地的这一抉择,标志着他决心沿着禁欲主义的道路走下去。这是他改变自我的最后努力。在他一生采取的决定中,任何决定没有象节欲誓言在他内心深处掀起一场如此激烈的斗争。在他有生之年,他必须以这种形式或那种形式,将这场斗争进行下去。

  甘地在南非为印度兄弟的利益斗争时,提出“非暴力主义⒆”和“非暴力抵抗”两项学说,从而使他名声大振,名扬全球。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正是《新约全书》促使他提出非暴力主义的主张。耶稣劝告其信徒说,当你们的左脸遭人打时,你们要把右脸扭过来,要甘愿再受欺凌。耶稣的训戒使甘地心潮起伏,难以平静。这位矮小的汉子,曾多次本能地按照这一原则行事,泰然自若地忍受白人的羞辱和殴打。甘地认为,“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报复原则,只能导致人类丧失理智,人们不能砍掉别人的脑袋强迫他改变信仰,同样,人们不能用枪弹穿透别人的心脏,强行灌输仁爱之心。暴力孕育暴力。甘地主张以仁慈的典范改造人类,以上帝的意志使他们和睦相处,而决不能利用矛盾使他们分道扬镳。

  ⒆英文为Ahimsa(阿希莫杀),意即不杀生、非暴力。

  一九〇六年秋天,南非政府为甘地提供了实施上述理论的机会。事情的背景是由一项法律草案引起的。按照这项法律草案规定,所有年满八岁的印度人,必须在警察局户籍薄上注册登记,领取带有个人手印的特制身分证。同年九月十一日,一群愤怒的印度人在约翰内斯堡帝国影院集会,甘地在会上发表讲话,抗议南非政府的法案。他大声疾呼说:“如果接受法律,意味着我们同意毁灭印度侨民团体。”“我认为只有一条出路,即反抗到底,直至牺牲,而决不能屈服于这种歧视。”甘地平生第一次,公开号召群众在上帝面前庄严发誓,决心反抗不公平的法律,不管为此付出怎样的代价。但是他没有向听众说明,究竟他们采取什么方式进行斗争。勿庸置疑,甘地自己也不大清楚。然而唯有一点是清楚无疑的,他们的反抗是非暴力的,

  这天晚上,政治和社会斗争的新原则在帝国影院问世,不久以“真理的力量”一词闻名于世。甘地带领大家抵制办理注册登记手续,在各登记中心入口处,设置赤手空拳的罢工纠察队。甘地由于发动印度人反对法律草案,第一次被捕入狱。

  在牢房里,甘地阅读了美国作家亨利·索罗所著的《非暴力抵抗的使命》一书。这是他阅读的第二部世俗读物⒇,对他今后的思想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索罗在书中指责美国政府恣意宽容奴隶制度,反对它在墨西哥进行的非正义战争。他认为,任何人有权不遵守专横的法律,拒绝服从暴戾恣睢的统治政权,理性的胜利和遵守法律相比,前者要显得无比高尚。

  ⒇第三部世俗读物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一部作品。甘地欣赏这位俄国作家将其伦理道德原则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坚韧不拔的毅力。在非暴力、教育、饮食、工业化问题上,两人观点酷似,并多次就此问题通信联系。——原注

  索罗的著作促使甘地进一步思考多年来在脑际翻腾的想法。获释出狱后,甘地决心把这些想法付诸实施,反对德兰士瓦①政府驱赶印度侨民的决定。一九一三年十一月六日,他率领二千零三十七名男人、一百二十七名妇女和七十七名孩童,向禁止印度人入境的土地进发示威,进行非暴力抵抗运动。

  ①南非的一个省。

  这支令人怜悯的队伍,满怀信心地走在甘地的后面。他望着他们,顿时一种新的想法掠过心头。这群可怜人,他们得到的将是棍棒和牢房。数千名荷枪实弹的军队,在德兰士瓦边界等待着他们。然而甘地的决心在激励着他们,为了维护他指引的事业,这些男女老幼热血沸腾,沿着他的足迹奋勇前进,随时准备“以自己的默默忍受,深深打动敌人的心灵”。面对这支勇往直前、蔚为壮观的游行队伍的沉默决心,甘地懂得了非暴力群众行动的伟大意义所在。在德兰士瓦边界上,他亲自领略了他所发动的这场运动的巨大力量。跟随他前进的上千名印度人,有朝一日将发展成一支几十万人的游行大军,一片波涛汹涌响声震天的海洋!在非暴力理想的坚强信念鼓舞下,他们将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这次游行惨遭镇压,不少人被毒打、监禁,或者受到经济制裁,但甘地发起的非暴力抵抗运动有增无减,不断高涨。一九一四年,这场运动以全胜告终。那一年,甘地已四十四岁,正准备整装返回印度。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