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圣雄甘地 | 上页 下页
一五


  返回故里的浪子,和二十一年前在南非登陆的年轻腼腆的律师相比,真可谓判若两人。在南非这个不友好的国度里,甘地发现了英国人鲁斯金、美国人索罗和俄国人托尔斯泰三位导师。由于他们的教诲和他在侨胞们当中取得的痛苦经验,甘地最后提出“非暴力主义”和“非暴力抵抗运动”两项学说。在未来的三十年中,他依靠上述学说,将使地球上最强大的帝国蒙受耻辱。

  一九一五年一月九日,一位身体纤弱的人在孟买穿过印度门户——帝国拱形凯旋门,受到密集人群的凯旋式的隆重欢迎。他随身携带一个小包袱,里面装着他的唯一财产——厚厚一叠手抄原稿。这部题为《印度自治》的著作告诉人们,对于甘地来说,非洲仅仅是他一生中真正战役的演习场地。

  甘地在工业城市艾哈迈达巴德附近安顿下来。这里距萨巴马提河不远。按照过去在南非的作法,他在这里建立了一个讲经所。他一如往常,济贫救弱。在比哈尔省,他组织靛青小土地种植者,反对英国大地主的敲诈勒索;在孟买地区,他发动因遭旱灾而破产的农民,拒绝交纳田赋;在艾哈迈达巴德,尽管他创办的讲经所经常得到老板们的资助,他号召纺织工人起来和老板斗争。甘地是印度历史上第一个关心贫苦大众的领袖。此后不久,印度伟大诗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罗宾特罗纳斯·泰戈尔授予他“玛哈德玛——群丐之王圣雄”的称号。在他有生之年,这一美称永远伴随着甘地。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甘地和大多数印度人一样,对大不列颠忠心耿耿,因为他相信,英国定会怀着同情之心接受印度民族主义的要求。但是他上当了。英国于一九一九年通过了罗拉特法案。该法案残酷镇压—切旨在要求印度解放的骚乱事件。数个星期来,甘地冥思苦想,寻找如何对付英国拒绝印度要求的办法。他终于在睡梦中找到了。这个办法既简单又奇特。印度全国将以死一般的沉默表示抗议。这是史无前例的创举,在此之前,任何人尚无勇气进行尝试。在令人毛骨悚然的寂静中,甘地将组织一次哀悼日,使印度全国完全陷入瘫痪状态。

  甘地的行动计划,与过去他多次发起的政治倡议具有同工异曲之妙,反映出他善于提出简单明确的主张。这些主张内容简单,易于概括,便于理解和付诸实施。为了和甘地一起进行斗争,印度人无需触犯刑律,也不会身遭警察棍棒的殴打。他们只需停止工作而已。一九一九年四月六日,甘地领导全国举行哀悼日。那天,印度人关闭商店,停止营业,走出学校,进行罢课,或者到寺庙里去祈祷,或者干脆闭户不出,以示声援甘地的反抗心声。“让整个印度沉寂无声吧!让印度的压迫者们聆听这沉默的启示吧!”甘地喃喃地祈求神灵。

  不幸的是,印度群众没有在全国各地保持沉默。一些地区爆发了骚乱事件。最严重的暴乱发生在旁遮普省的阿姆利则。四月十三日,阿姆利则城数千名居民在贾利安瓦拉巴格广场举行和平示威游行,抗议英国人对该城采取的报复措施。集会遭到英国人的禁止。贾利安瓦拉巴格广场四周屋宇林立,仅有一条狭窄路口通向那里。当游行人群刚刚在广场聚集起来,突然该城军区司令R·E·戴尔将军率领五十名英国士兵闯进会场,紧紧扼住广场入口处两侧。英国人未发出任何警告,骤然向手无寸铁的集会群众开枪射击。印度人陷入英国人设下的圈套,顿时广场上乱作—团,哭声喊声混成一片。英国人发射一千六百五十发子弹,打死打伤一千五百一十六人。戴尔将军完成“杰作”后,心满意足地离开贾利安瓦拉巴格广场②。

  ②由于阿姆利则大屠杀案件,戴尔将军遭到谴责,后被迫辞去军中一切职务。——原注

  在英印关系史上,这项“杰作”与六十三年前英国土著雇佣兵的大规模兵变③相比,产生了更巨大的决定性影响。对甘地来说,这次悲惨事件具有特殊意义,使他最终失去了对大英帝国的幻想。在过去两次战争中④,他为效劳英国而牺牲了自己的和平主义。

  ③即一八五七年印度人民大起义。由于英国人对印度在政治、经济、宗教和军事上的统治,引起印度各阶层不满,德里附近的英国土著雇佣兵首先于一八五七年五月发生兵变,印度中部各地英人统率的印兵群起响应,数月内席卷恒河上游的广大地区。这就是印度历史上著名的“兵变”。

  ④一八九九年十月英国发动布尔殖民战争,甘地在南非组织了一个三百人的印度救护队赴前线为英军服务,一九〇六年四月至六月间,南非祖鲁人爆发反英起义,甘地再次组织救护队为镇压“叛军”的英军服务。但英军叫他去照料祖鲁伤员,这使甘地对受迫害的祖鲁人产生了同情。义原则。这次事件之后,甘地竭尽全力,力图控制一个代表印度民族主义愿望的组织。

  一八八五年,一位相貌堂堂的英国官员创建了国民大会党。当他想到国大党某天可能发展成为印度人民群众骚乱事件的鼓动者时,他内心感到焦虑不安,坐卧不宁。阿兰·奥克塔维安·休谟在副王的赞同下,本来打算成立一个能够控制知识分子阶级的日益高涨抗议活动的政党,使其逐步发展成为具有温和色彩的组织,以使和印度的主宰者英国人进行君子谈判。甘地登上政治舞台时,国民大会党正处于这种境地。甘地决心将国大党改造成以其非暴力学说为指导思想的群众运动组织,他于一九二〇年在加尔各答举行的党代表大会上,提出一项行动纲领,并以压倒多数获准通过。从那时起,无论他是否在党内担任领导职务,甘地始终是国大党的灵魂和引路人,印度独立斗争中无可争议的公认领袖。

  正象他组织的全国哀悼日一样,甘地刚刚提出的行动纲领内容简单明确,归纳起来可概括为一句话,即“不合作运动”。印度人民将在各个方面抵制英国:学生罢课抵制英国人开办的学校;律师抵制英国人的法庭;政府官员拒绝到英国机构任职;士兵拒不接受英国颁发的奖章。甘地本人也把他在布尔战争中与救护队荣获的两枚勋章退还给副王。不合作运动的根本目标是,破坏英国在印度的统治大厦,摧毁其政权基础——经济。当时,英国以低廉价格购买印度的棉花,然后运送兰开夏工厂进行加工。棉花加工成产品后再运回印度,以高昂的价格在英国纺织品垄断的市场上出售。这是帝国主义进行剥削的传统手段。甘地为了挫败英国工厂的机器,采用与此截然相对立的武器:世代祖辈相传的木制纺车。

  二十五年来,甘地以惊人的毅力奋斗不息,号召整个印度拒绝使用洋布,穿用数百万辆木制纺车纺织的本色土布。甘地认为,印度人民贫困的根源,首先在于农村织布机的衰落,因而恢复这项手工劳动是振兴广大农村的关键。至于城镇居民,纺线是他们通往真正精神救世的道路,不断提醒他们想到与边远印度的关系,想到与印度五十万个农村的关系。

  纺车后来发展成为甘地的象征。在纺车周围,他宣传其念念不忘的学说。除土布运动外,甘地掀起一场教育运动,号召村民使用公共厕所,改善卫生条件,防治疟疾,为孩子们建造学校,提倡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和睦相处。他建议的纲领旨在改革整个印度农村的生活。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