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释迦牟尼 | 上页 下页
四〇


  “佛陀,我要做你的弟子,皈依佛门。请你收留我吧!”

  “唔,”释迦牟尼目放光彩:“信女,请你说说看,色、受、想、行、识之五蕴,是常,还是无常?是苦,还是不苦?是空,还是不空?是无我,还是有我呢?”

  “佛陀,色、受、想、行、识这五蕴,是无常,是苦,是空,是无我。”年轻的女人激动异常,滔滔不绝地吐露初觉的心曲:“虽然我的业障很深,缘分很浅,可现时我已经完全清楚了。佛陀,我哪儿也不去啦,从现在起就皈依佛陀,剃头落发,做你佛陀大觉者的弟子!”

  耶舍一听老婆要出家,气得破口大骂,举拳要打。释迦牟尼阻止他说,人人都有佛性,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弗丽忏悔往事,悟性证开,发无上心,立地成佛;而耶舍执迷俗理,颓然地向远处走去。

  佛陀望着他的身影,喃喃地说:“见自本性,识之本心,原无生页,本自圆成。耶舍,有一天你会回来的。你们都是善男信女!”

  释迦牟尼全部的尊严和慈悲就在于思想,而思想是没有国界和疆界的。甚至,只要有包括人的高级生物生存的星球,都将容纳他的思想,这是以空间而言。至于时间,只要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至毁灭,他所传布的思想与言论将与天地长存,与日月同辉。

  从这一事实出发,再回头审视那些东西方所谓当代的天才和伟人,他们无疑就显得渺小了!

  他是大海,一切江河百川都将汇入他的洪流。荡女弗丽永远不会走了;而她的俗性未凿的丈夫耶舍,终有归去来兮之日。

  果然,三年后,耶舍知道了妻子在佛陀的感召下,超脱尘累,智慧福德双圆,修证了罗汉果,禁不住使他回想起当年佛陀为他们指拨迷途……他方才大梦圆觉,豁然醒悟,以轻快的脚步奔向佛陀的道场,皈依佛门了。

  无论先知先觉,或者后知后觉,只要自净其意,一念清净,皆成佛道。释迦牟尼的思想,展现出有若“磁场”般的辐射圆周,其半径伸延到无限遥远。

  在缚罗迦河畔,佛陀布法讲道达三年之久,四处的善男信女们纷纷前来聆听人生的真理,所谓“收拾心头事,点亮佛前灯”。在佛陀普渡众生、诸恶莫作、诸善奉行的感召下,在一个不长的时间里,佛陀的弟子竟达到八千多人。

  在宣讲宏法的过程中,佛陀对自己悟得的真理作了进一步的推敲和归纳。他慧眼观察人生和世界,感到人生流转主体是苦,流转的经过是十二因缘。最后,佛陀将他悟出的人生真谛归纳为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

  有一天,佛陀准备给善男信女们宣讲“十二因缘法”。这一喜讯,早在几天前就不胫而走。一大早,天阴了,细雨霏霏,然而,这并没有影响人们的向往,善男信女们从四面八方蜂拥而来,好像迎来一个欢天喜地的大节日。

  是日,频婆娑罗王和王后也来听经。

  频婆娑罗王举目四望,见这里是一片荒凉的河滩,佛陀经常在炙日燎晒、风吹雨淋中弘扬真法,实在是太辛苦了。

  近来,频婆娑罗王心中老是想着不知如何报答佛陀才好。最近他盘算着,王舍城郊有一片迦蓝陀竹林,那里寂静雅洁,环境宜人,是一个修身传法的好地方。他想在那里建造一座宏大的精舍,一来表明自己的诚意布施,二来还能把佛陀挽留在国内,以便长期居住和布法。

  “佛陀!”课前,这位国君诚恳地向佛陀表示,“世间和人生的究竟真理,从你的大觉海中流出,朕每次聆听之后,都从内心里感到万念清净。记得几年前,佛陀路过我国时,朕能以凡愚之身亲近座前,耳闻法音,实在是三生的福祉。佛陀知道,迦蓝陀林是一个清静幽雅的地方,朕想在那里建筑一座精舍,供养佛陀。这是朕满腔殷切的布施,愿佛陀领受!”

  佛陀摇摇头说,弘扬真理的法音,不在乎道场的荒凉或豪华,只要以一种超脱世俗的大智大慧,使众生远离愚痴,在什么地方都可以宣讲。在频婆娑罗王再三请求下,佛陀感到盛情难却,心中随喜。

  这一天,佛陀要宣讲“十二因缘法”。

  “……芸芸众生,万世轮回,处于无尽的因果报应之中。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无因不成果,无果不成因。须知,人生流转的过程由十二种缘起,也叫它十二种因缘。一切众生,乃至大自然,大宇宙,大天体,无一不是在缘生缘起的大网络中循环轮回不止……”

  释迦牟尼认为,人类社会繁杂纷纭得不管怎样理不出头绪,而对于每一个具体人来说,其前生后世都逃不出“十二因缘法”。

  第一因缘“无明”,是过去烦恼的总称,是无知、愚痴、迷暗的意思。由此使得众生生死相续,苦海随波,流转不息。只因贪名,贪利,贪色,贪香,贪味,贪乐,稍有不足,即起嗔念,嗔起歹心,不畏因果,恣意妄为。“无明”成了众生生死的根本。

  第二因缘“行”,是行为和造作的意思。依过去的无明烦恼,发动身口意三业,有时行善,有时作恶,有时不善不恶。由此,众业山积,因已积累。这“行”与“无明”,便积成了“过去因”。

  第三因缘“识”,由于累积造业,而将精微广大之妙真如心,构成业积,遇缘投胎,以完成生命体的雏形。这是众生生命的开始。

  第四因缘“名色”,入胎以后,六根未生,但有受、想、行、识之本能,又有红白凝华之物质,即父母的精血。这是有情生命体的要素,亦即胎相的初成,故称“名色”。

  第五因缘“六入”,十月怀胎,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逐渐形成,组成雏体,对外界的感觉,六根只有些微反映。这是人生初期的胚胎时期,故称“六入”。

  第六因缘“触”,即出胎后与身外境界的接触,生起最初的感觉,开始认识世界,只知啼哭和欢笑,但尚未分别苦乐。从初生的一天起,到两岁的幼儿时期,接触外境,只生简单的感觉,不能分别孰是孰非,也没有憎爱之感,哭笑随意,举止天真。稍后,三岁至五岁的幼童时期,接触外境的知觉渐渐增强,开始在混沌中初步了然世界,然而未知其实体。故名“触”。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