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比尔盖茨 | 上页 下页
二〇


  11.“蓝色巨人”的神秘使者

  1980年8月,IBM公司有人给比尔·盖茨打电话,说有两个人希望会见他,请他安排一个时间。比尔·盖茨不以为然,因为IBM虽是鼎鼎大名的公司,此前也并不是没有同它打过交道——他们曾来电话商议购买软件的事情。他没有时间马上安排这个会晤,因为今天就得去赴一个约会,便告诉来电话的人,说会晤是可以的,但是只能定在下周。对方却没有理睬比尔·盖茨的回答,只匆忙地说,他们的人两小时后就飞到西雅图。原来这两个人是IBM公司的特使。

  比尔·盖茨做梦也没想到IBM公司的人会派特使主动来访。他马上意识到事关重大,就毫不犹豫地取消了原定同阿塔里公司董事长的约会。

  他约了公司的同事,也是他哈佛的老朋友史蒂夫·鲍默尔一起去会见IBM的代表。他们还一反常态,脱下总不离身的圆领衫、牛仔裤和运动鞋,穿上了笔挺的西装和雪亮的皮鞋。他们是不想让大公司的人小看了自己的公司。

  他们猜想IBM可能是为了购买软件来找他们,但如果只为这件事,何必郑重其事地派两个代表亲临呢?不得其解。

  IBM公司,也就是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创建于1911年,起初生意萧条,到了托马斯·沃森参与经营,形势才开始好转。沃森是销售专家,他组织了一支庞大的销售队伍。1924年,这家公司更名为现名。在20年代,它是最大的时钟制造商,后来又研制成功电动打字机并独霸市场。

  从1951年起,这家公司开始经营计算机。到70年代,它已经控制了美国60%的计算机市场和大部分欧洲市场。据说如果美国联邦政府1969年不对它的经营加以限制以保障自由竞争,它的发展将达到一个怎样的规模是无法预料的。这家公司数以千计的经理人员身着蓝色制服,所以被人叫做“蓝色巨人”。它的经营作风历来严谨稳健,甚至显得有些保守。

  到1980年,IBM已有34万雇员,在计算机硬件制造方面独占鳌头,占据了80%以上的大型计算机市场。而且他们的软件也一向自行设计,完全不与外界发生往来,也就是尊崇所谓“一切自力更生”的封闭传统。

  因此,在70年代末美国的个人计算机被业余爱好者和一些公司搞得沸沸扬扬的时候,它并不以为然。但是,时势造英雄,稍有眼光的人都看得出,个人计算机已经并不是那些嬉皮士之流的玩物了;它正在成熟,形成一股汹涌的洪流,眼见就要主宰市场。

  个人计算机的汤汤之潮已经形成,但在当时并不是人人都看出了它的远大前景。比尔·盖茨在湖滨中学初试计算机时,接触的是数字设备公司(DEC)生产的PDP—10型计算机。那是公司的缔造者肯·奥尔森的杰作,比尔·盖茨说他“是一位传奇式的硬件设计师,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一位可望而不可即的天神”。奥尔森在1960年就生产出PDP—1型小型计算机,价格为12万美元。这当然不是一个小数目,但是比起当时IBM公司生产的价值数百万美元的大型机器来,它就只及其一个零数。而且这种计算机的用途广泛,不久又形成系列,几年之间便得到普及,数字设备公司的资产很快达到67亿美元。但是,又过了几年,善于创新的奥尔森却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这一次,他没有看出更小型的个人计算机的发展趋势,反而反复声言,说那不过是一种赶时髦的玩艺儿,对它不屑一顾。结果他在风光了20年之后,在个人计算机蓬勃发展的时候错失良机。

  著名华裔工程师王安也曾几度贻误时机。60年代,他建立的王安实验室独霸了电子计算器市场。到70年代,他一度不听人们对他的忠告,参与低成本竞争,几乎倾家荡产。不过王安到底也非平庸之人;他见势不妙,很快改弦易辙,把他的公司转为生产文字处理机,摆脱了窘境。

  这种处理机使用一块能够处理文本的微处理器,配上王安为它设计的出色软件,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传统的打字机,曾在70年代风靡世界。然而王安也同奥尔森一样,思想受到他的文字处理机束缚,当80年代个人计算机开始铺天盖地流行起来的时候,他却没有发现他的文字处理机有被取代的危险。个人计算机的功能远远超过了他的文字处理机,它机器里使用的如WordStar,Word-perfect,MultiMate等著名软件稍经改变,就可以被用到个人计算机上。王安没有意识到软件兼容的重要意义,从而失去了一个历史性的转机。

  IBM公司决策人这一次只好承认现实,召集专家开会,讨论研制个人计算机的可行性。有人提出收买名气颇大的阿塔里个人计算机公司,但另有人以该公司并非美国最佳公司为由驳回。又有人提出收买最佳的苹果公司,而苹果公司却并没有出售的打算。最后,一些人认为IBM公司人才济济,技术势力雄厚,由公司开发自己规格的个人计算机应是举手之劳。但是系统部实验室主任比尔·洛威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在公司内开发个人计算机,从设计到投产到上市,以公司严格的管理程序,没有4年的时间是不可能的。然而当今微型计算机产品日新月异,从简陋的阿尔塔机过渡到复杂的苹果二号机,仅过了4年时间。如果规模庞大的IBM公司仍然照走老路,它庞大的机构就有可能成为一个障碍,从而在变幻不定的市场面前永无希望一跃而为执其牛耳者。当时的董事长法兰克·卡里也有同感,他说得更形象,认为这就等于“指望一头笨拙的大象去跳节奏急促的踢踏舞”。

  于是,IBM公司决定实行“象棋计划”,组成一个委员会,专门负责开发自己的个人计算机。委员会的成员详细研究了苹果公司及其他一些公司在这一领域占先一步的经验,得出两个结论:一是鼓励和支持那些独立的软件发行公司,让它们大量开发软件;一是建立起了一个公开的结构,带动了一大批软件公司发展。委员们决定建议公司最高层放下架子,加入这个洪流。但他们希望把事情做得十分巧妙,要让人既感惊异又叹服不止。于是打算一改过去“一切自力更生”的传统,而与其他公司秘密合作,一鸣惊人。

  这个委员会设在佛罗里达州的博卡拉顿研究中心。它对美国计算机市场流行的几种计算机作了仔细研究,决定在硬件上采用英特尔公司的微处理器。至于软件,他们发现众多软件公司里有一个微软公司特别引人注目,它的包括BASIC在内的几个基本软件已经在微型计算机领域成为标准,它的产品销售量每年都要翻番;就决定同微软公司接触,或许可以让微软公司来开发他们需要的软件。于是微软公司就接到了前面提到的神秘电话。

  IBM公司的特使同比尔·盖茨见面之后的第一个作法就令人不可理解:他们要比尔·盖茨在谈判前先签署一纸协议,保证不泄露谈判的任何内容,也不得向IBM公司的代表谈自己公司的任何机密,比如某些设计思想,因为这样可以避免今后发生纠纷。而且微软公司永远不得对IBM公司提出法律诉讼。比尔·盖茨觉得事情有点奇怪而神秘,但不假思索就签上了自己的大名。在他看来,这样的协议好像根本没有什么意义——他的法律知识是这样告诉他的。

  这两位代表宣称:“这是我们公司所作的最不寻常的一件事。”他们只向比尔·盖茨提了一些奇怪的问题,大概是了解微软公司生产些什么软件,家用计算机的哪些功能最重要之类。这似乎是一次结识性的访问,临别,IBM公司的代表只对比尔·盖茨他们说了一句行话:“别给我们打电话,我们会给你们打电话的。”虽然这次接触并没有产生任何结果,但是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仍然感到事出蹊跷,其中必有原委。

  他们有了一种预感:一定有什么大事就要来了。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