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纪实·历史纪录 > 死去活来-我与世界级企业巨头的对话 | 上页 下页 |
七三 |
|
施崇棠出来创业那年,主机板领域在全球正处于一个技术比较平缓的时期,大家都在做同样的东西。“主极竞争环境相对于今天而言,对创业者比较有利,但这并不意味着主机板竞争的不激烈。1994年,主机板领域里的领头羊是美国的Micronics,而英特尔那时也开始推主机板,并喊出第一年做1000万片的口号,那时候的1000万是很大一个数目,这对我们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威胁。” “当时很多人劝我说,英特尔很凶,不要和他们作对。但我认为考虑这些都没有什么用,最重要的还是要庄敬自强(台湾话,即靠自己不断努力,把自己的竞争力真正提升起来)。” “我一直有一个非常执著的想法,即以技术为根底,再加上一个好的市场策略,内功再加上外功一起上,我们就可以创出一番天地来。这在当时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但后来证明,在整个技术上、在整个品质的稳定度上,再加上台湾整个的效率、成本、弹性优势,我们有机会超越它。” 后来,争论不再出现,因为时间证明,施崇棠的做法是对的,中国人还是有方法来打败英特尔的。 苦招第一流人才 “大家都能记住世界最高峰的名字,但不记得第二高峰是哪一个峰。只有在技术和产品上最领先,再加上市场上的宣传才会有最好的效果。”带着这样一种想法,施崇棠一来华硕,便把华硕定位于计算机主板业里的老大。因此,他把华硕规划得很大、也很深:最高的领先、最佳的稳定度、最一流的设计。最一流的产品。 施崇棠清楚一点:要实现这一梦想就必须广招最一流的人才,“要把技术团队很快、很坚强地建立起来。但那时我们尽量不去挖宏基的人。” “我有一个最有利的条件,因为我在业界呆得时间很长,在台湾和美国认识业界很多人,再加上我自己是技术出身,对哪些人真行、哪些人真不行都比较了解。另外我们也在找从最好学校出来的毕业生,并对他们进行非常好的训练。” 但是,以5年前的华硕当时的名气和条件要招收最一流的人才又谈何容易。“很坦白地讲,那个时候是我们最痛苦的时候,但也最值得回忆。那时为了找到真正的人才,找到那些比较资深的和专业新人,我真是煞费了苦心,将所有的可能都找了一遍,我到处三顾茅庐,到处打电话,甚至常常打到晚上12点到回点,这是最笨的方法了。”说到这,施崇棠笑了起来。 “然而,我作为总经理的身份亲自去找他们,在技术上又可以与他们谈得很深入,另外,我表现了我的最大诚意,当然也有收入上的承诺,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也不会给出太多的东西,因为对一个好的工程师而言,他并不完全看你的收入和股票,他们对其他部分也还很重视。” 用这些“笨办法”,施崇棠陆陆续续招进来30多位人才,再加上原有的技术力量,“人才种子”终于建立了起来。 在以后的日子里,施崇棠一直非常重视人才的招收和培训。他说:“华硕现在招人时,不像已往那么困难,现在的人才都愿意往华硕跑,我们先在好学校中挑选精英,进入华硕之后我们不会让他们立即上线,而是从最基础的部分重新开始训练,有的甚至在6个月内都没有实际去工作。我们从第一台个人电脑是怎么设计的,然后到现在这种最新的技术一步一步教过来。因为我们找的都是最好的毕业生,都是台湾大学、台湾交通大学的学生。这一点是我们比较骄傲的地方,现在,我们自己培养的新人也都起来了。” 施崇棠认为,负责生产的工厂以“效率”为评估重点,研发(研究开发)工作虽不能以时间来要求,却可以解决问题的效率来要求,好的工程师可以在最快的时间内解决一切问题,而次级的工程师可能必须花上数倍时间,这些都是“品质”问题。 18铜人认证 “我做事的原则是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得最好。”“如果你领先的时候,宣传起来大家都记得住你,而你不领先时,花很多钱做很多广告,效果也不会太好。” 施崇棠认为高品质可以决定一切。因此他在来到华硕后首抓的第一件大事是为公司立下一条铁规:绝不向品质低头和妥协。 “大多数公司遇到技术瓶颈时,有时往往会妥协,但我们在1994年就提出对品质绝对不能妥协,并宣誓以示决心。刚创业起来的公司工厂往往像一个游击队,但我们却不是。我们除了在研究发展、技术人才、经营理念之外,还狠抓制造,使工厂在制造方面进步很快,我们要真正做到超越日本人的制造水平,现在,我们的制造已是世界级水准。”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