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现代文学 > 中国现代文学史 | 上页 下页 |
瞿秋白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2) |
|
正如郭沫若后来指出的那样:“我们常常喜欢说‘五四以来的新文艺’。这个五四以来的新文艺到底新在那里?和以前的文艺有什么性质上的不同?这个问题,曾经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从事文学艺术工作的人是了解得并不明确或者并不完全的。”(注:《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第35页)直到一九四〇年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作了马克思主义的分析以后,这样一些模糊认识才得到根本的澄清。 一九三一年以后,文艺思想战线上的斗争日趋于复杂和尖锐,文艺大众化运动逐渐展开,革命文学创作问题的探讨也日益深入。这些都促进了理论工作的进展。早在革命文学开始倡导的时候,无产阶级现实主义(或称新写实主义)的主张已经由太阳社成员从日本介绍过来。这一主张强调以无产阶级立场观察世界,反映生活。但它没有引起普遍的注意。 到了这时,革命作家根据几年来的创作实践,开始认识到文学作品要真正发挥“改变这个世界”的战斗作用,必须正确地“解释这个世界”;因此在继续反对创作上不健康倾向的同时,提出作家应该熟悉生活、反映现实的要求。一九三二年夏,华汉的小说《深入》、《转换》、《复兴》三部曲合成为《地泉》重新出版,瞿秋白、茅盾、郑伯奇、钱杏村及作者本人都写了序言,对这部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初期得过好评的作品作了严格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指出其中存在着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倾向和“用小说体裁演绎政治纲领”的缺点,并把它们作为初期革命文学作品的“一般的倾向”来批评。这是革命作家在前进中随时总结经验、努力克服弱点的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当时介绍的是由苏联“拉普”提出,并在国际革命文艺界流行一时的“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 这种方法认为作家只需掌握辩证法的抽象范畴,并在人物的行动和心理中反映出这些范畴的斗争和运动就够了;作品的艺术成就以它符合辩证逻辑的规律的程度为依据。它把作家的世界观和创作方法,把认识现实的一般法则和形象地反映现实的艺术法则混淆起来,更没有指出深入生活斗争吸取创作素材的正确途径。虽然在具体解释这个创作方法时,中国的评论家又有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和“拉普”的规定不尽相同,但他们并没有明确地意识到它的错误,因此也就不能彻底克服当时创作中存在的弱点。 在这个时期里,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作出重要贡献的,除鲁迅外,瞿秋白用力最勤,成绩最大。他于一九三一年回到文学战线,为“左联”的工作出过许多主意,并积极从事理论活动。瞿秋白的理论主张接触到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群众、文艺与生活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根本原则;而如何使文艺更好地服务于中国革命,则是他全部理论所要探讨的总的出发点。当革命文学受到敌人攻击时,瞿秋白表现出高度的原则性和政治敏锐性,先后写了许多富有战斗性的文章,捍卫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他还以最大的热情和精力,积极提倡、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瞿秋白痛感革命文学和整个新文学严重脱离群众,他在一九三一年春夏所写的《鬼门关以外的战争》和《学阀万岁》等论文中,追溯晚清以来历次文学革新运动的经过,分析当时文学创作的实际情况,指出“文学革命的任务,显然是没有执行到底”,在文学和群众之间隔着重重的“万里长城”,需要“第三次的文学革命运动”来消除这种隔阂。这几篇论文对于“五四”文学革命和初期新文学评价依旧不够确切,甚至讽刺“五四”以后的新文学是“非驴非马”的东西,说明他政治上的“左”倾盲动主义在文学问题上也同样有所表现;不过从历史发展线索分析遗留下来的问题,突出现实的斗争任务,尖锐地指出必须立刻扭转文学脱离群众的严重情况,却还是起到了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的作用。 在一九三一年冬开始的第二次大众化讨论中,瞿秋白要求大家把“大众文艺运动和新的文学革命联系起来”,并且把大众化问题提到“无产文艺运动的中心问题”、“争取文艺革命的领导权的具体任务”的高度上来理解(注:见《再论大众文艺答止敬》、《欧化文艺》两文),扩大了讨论的范围,增进了讨论的深度。瞿秋白还着重研究了大从语和文字拉丁化问题,大力提倡学习人民口头语言,主张实行“文腔革命”,认为这是使文学以至于文化深入工农群众“最初步的必须先解决的问题”。 他曾经在一九三〇年出版过《中国拉丁化的字母》一书,一九三二年底,又整理修订为《新中国文草案》。他的意见中有时流露出语言有阶级性的错误,对于白话文作了不恰当的否定,但大体是正确的。它们推动了后来的大众语和文字拉丁化运动。瞿秋白关于大众化的全部文章,激荡着渴望革命文学深入群众的强烈热情,当时就被人认为是讨论中“理论最有条理,有最大的影响”的(注:《关于大众文艺问题》,《文学月报》第1卷第5、6期合刊,1932年12月)。一九三四年到达革命根据地后,他还对文艺大从化工作作了进一步的实践。 瞿秋白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以下简称《序言》),是一篇著名的文艺论文。通过分析鲁迅的杂感,《序言》深刻地论述了鲁迅的思想特点及其发展道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给鲁迅的思想作了基本上符合于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序言》指出鲁迅早在辛亥革命以前已经是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者,辛勤地寻找着人民解放的道路。“五四”到“五卅”前后,鲁迅坚持和反动统治的各种“意识代表”斗争,那些隐蔽在私人问题下的杂感“都包含着强烈的攻击阶级统治的火焰”。 在一九二七年以后白色恐怖弥漫的年代里,鲁迅的杂感更是深刻地反映了“一般被蹂躏被侮辱被斯骗的人们的彷徨和愤激”。在这二十多年中,鲁迅始终以自己的杂感密切配合革命运动,和各种反动势力斗争。《序言》又进一步剖析了其中的发展变化,指出鲁迅的思想在“五四”以前基本上是进化论和个性主义,他以这些思想作为武器,在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中起过积极作用;但是个性主义“怀疑群众的倾向”,也使鲁迅有过“对于革命失败的一时的失望和悲观”的缺点。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