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曾卓 > 诗人的两翼 | 上页 下页 |
杂记与札记(4) |
|
杂文的警语 一位写杂文的朋友说:“这十来年,杂文又兴盛了起来,其中不乏佳作。但是,很少杂文能够有像鲁迅先生杂文中所常有的那种警句。这是一个缺点。” 我想了一下,觉得他的话不错。 鲁迅先生的确有许多名言警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铭刻在我们心里。如“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喷泉喷出的是水,血管流出的是血”等等。这些警句之所以受到读者的重视并流传,不仅仅是由于鲁迅先生的声望,而且是由于它们本身的价值。它们是由对某一问题或某一社会现象的论述中自然而然地生发出来的,是内容的有机构成,是人生经验的结晶,是思想的火花。而且,它们是饱含激情的,在表达方式上又是如此简洁、精炼,所以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并容易被记住。 总记得我还是一个初一年级的学生时,从父亲的一堆报刊中找出了一本《现代》杂志,随便翻翻,看到上面有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纪念》。因为我已读过他的小说《故乡》和《社戏》,而且很喜爱,所以就将这一篇读下去了。对于文中所纪念的革命烈士,我完全不知道。对于革命的道理和“左联”组织,我也完全不理解。但这篇文章却深深感动了我。特别是最后那一段:“不是年轻的为年老的写纪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将我埋得不能呼吸……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吧。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这激起了我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憎恨并对光明有所朦胧的向往。这是照亮我幼稚的心的最初的一粒火种。这一段话虽然不是那种简洁的警句,但我当时就背诵了下来,一直到现在还能默念出。 那以后,我就设法找到了鲁迅先生已经出版的杂文集,有的是在父亲的藏书中找到的,更多的是在旧书店买的,同时也注意他新近发表在报刊上的文章。我熟悉了他的文风,即使化名也看得出来。我发现那里面的警语极多,曾用一个小本子摘录了下来。在抄录的过程中,加深了我对那些文章和警语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我运用文字的能力。这小本子早已丢失了。 好在后来出版了多种《鲁迅语录》一类的书,当然远比我所抄录的完备。但有两段话是我常常想起,而一般“语录”集所未收的。一次有一友人劝他去日本养病,他答复说:“时亦有意,去此危邦,而眷恋旧乡,仍不能绝裾径去,野人怀土,小草恋山,亦可哀也。”还有一句话,我已记不起出处,大致是:人生多苦辛,而又往往极容易得到安慰,我们又何必吝啬于自己的一点笔墨呢?前者所流露的故国之恋,后者所表达的仁者情怀,都表现了他作为战士的另一面。或者说,正因为他有这一面,他才能成为一个坚强的战士的。 以上所引的几段话,都不是一般人所认为的那种警句,但在我身上却起到了警句的作用,给了我以做人的启迪和给了我以生活的力量。 现在的杂文,诚如那位朋友所说,不乏佳作,但一般的都是针对现实中的某一问题或某一情况加以分析、论述,使读者认清了道理。但饱含激情的不多,难得有警语,因而也就缺乏从感情上感染读者的力量。警语不应该是生硬地贴上去的,它应该是“文眼”,与全篇文章血肉相联。然而从全文中抽出来,它本身也有其光芒,那不是简单的文字功力,主要的是作者对人生的体会和对生活的激情。那位朋友说现在的杂文缺乏警语是一缺点,这话是值得深思的。要提高杂文的艺术性,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要多一些警语就是这些问题中的一个。而如何写好警语,鲁迅先生就为我们作出了榜样。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