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曾卓 > 七星剑 | 上页 下页
雨果的沉思(3)


  孤立地看,郭文为了救朗德纳克而牺牲自己的行为是感人的;正如孤立地看,朗德纳克为了救那三个小孩而情愿牺牲自己的行为是感人的。而且,我们早已看到郭文是一个那样纯洁、善良的人,那样可爱可敬的人。看到他因而被判处死刑,看到他从容地一步一步走上断头台时,我们很容易产生同情。这正是作者雨果所希望达到的效果。所以,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郭文救朗德纳克和他的死,是一个悲剧,我们可以从中汲取重大的教训,然而却不是如雨果所期望的那样的教训。

  革命和人道主义的关系,是一个常常引起讨论的题目,特别是在一场大革命进行的当中和那以后,这个问题就常常被提了出来。不但是敌人用人道主义的名义对革命进行攻击,就连某些善良的,甚至为我们所尊敬的人,也都以人道主义的名义,对革命进行了批评,乃至否定。雨果在《九三年》中,也认为人道主义与革命不能两全,他将人道主义置于革命之上,指出了它们的矛盾,宣扬为了人道主义的原则可以放弃革命和背叛革命。

  但是,雨果是同情革命的,而且,也认识到革命暴力的作用和意义。在《悲惨世界》中,他借一个老共和党人的口说过“法国革命自有它的理论根据,它的愤怒在未来的岁月中会被人谅解的。它的成果便是一个改进了的世界……进步的暴力便叫做革命。暴力过去以后,人们就认识到这一点:人类受到了呵斥,但前进了。”在《九三年》中,他又借西穆尔登的口说过:“革命有一个敌人,这个敌人就是旧社会,革命对这个敌人是毫不仁慈的……革命在文明身上割开一道很深的伤口……”

  郭文在临死前也说过:“文明有它的瘟疫,这阵大风(指革命——引者)治好了它。也许大风选择得很不够好。可是它有别的办法吗?它所担负的是那么艰巨的清洗工作!在瘟疫的恐怖面前,我了解风暴为什么这样猛烈。”这些话说明了革命的意义,采用暴力的必要性和不得已性,也说明了革命的成果“是一个改进了的世界”。那么,在这个意义上,革命不正是最大的人道主义吗?

  然而,雨果没有从这一点深入下去得出应有的结论。看到革命有那么多的流血和牺牲,他的良心总还是有些不安,有些不忍。也可能革命暴力中某些偏差和某些过火的行为(这是不可避免的)和假借革命的名义所犯下的一些罪恶(这是应该避免的,但历史的错误有时也会重复),使他有些不满。

  于是,希望用他所理解的人道主义来唤醒人们的良心,希望用他所理解的人道主义来代替暴力。由于他的思想上的矛盾,他并不是那样雄辩的。从艺术上看,他编了一个多少有些牵强因而也就是不够真实的故事,不得不有意无意地违背了人物性格的逻辑发展。在主题思想上也是无力的,经不起深究的。

  雨果所宣扬的人道主义胜利了么?否!英雄郭文的高贵的灵魂连同他的神圣的理想,在他的教师的灵魂的陪伴下面,飞升到无极的天上去了,在还充满着苦难的尘世的大地上,让他们过去的战友(他们已损失了两个优秀的领袖)去同敌人(其中有被救的朗德纳克)进行血与火的斗争。郭文不仅背叛了革命,也背叛了真正的人道主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郭文的死连同西穆尔登的死,是一个真正的悲剧。它对我们的教训是:浅薄的人道主义一超过某一种限度,就暴露了它的虚伪性和反动性。

  但是,对于雨果这种浅薄的人道主义,或者说资产阶级的抽象的人道主义,我们在给予必要的批评的同时,也须作出具体的分析。我只想指出一点,在认识这种人道主义的浅薄,有时还是虚伪和反动的实质的同时,我们也不要完全抹煞它对受难的人民的同情和对暴政压迫的不满。雨果用仁慈、博爱、道德这样一些药方来改革旧社会的想法,其本身是幼稚的,可笑的,但他暴露旧社会的黑暗,批判旧社会的罪恶,还是应该加以肯定。他的《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等都是这方面的例子。不过,在那些作品中,他的人道主义的批判对象是旧社会,而在《九三年》中,和人道主义发生矛盾的却是革命,所以,这种人道主义就大大减弱了它的光芒,而显出了更浓重的暗影。

  雨果的一生几乎占据了整个十九世纪。在他的晚年,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想已广为传播,无产阶级已意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而登上了政治舞台。雨果却还是停留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立场,思想上还有着很深的空想社会主义的色彩。

  不过,他终究还是一个有着进步理想的政治斗士,他对受难者和被压迫者怀着深厚的同情,对人类的将来有着巨大的信心,而且在探索着人类前进的道路。他的思想、性格上的弱点和进步的方面,都明显地反映在他最后的这部长篇小说中。它还是一部重要的作品,它反映了那个重要的时代。问题在于,我们对它所宣扬的那种人道主义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1979年10月小阁楼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