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李大钊 > 李大钊文集 | 上页 下页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之特点


  (一九二〇年)

  东西文明根本上的异点,吾既详细的论过了,于此而更从经济思想上发见东西人有根本特异的地方。即西方人的经济思想,既于欲望的是非邪正,一概不加择别,而惟尽力以求其满足,而满足的手段,亦复不加以选择;东方人的经济思想,于欲望既须加以严正的择别,于一定的限度内认为必要的欲望,可以使之满足,此外则必须加以节制,而于满足欲望的手段,亦须守正当的轨范。所以西方的经济思想,其要点在于应欲与从欲,在于适用与足用;东方的经济思想,其要点在于无欲与寡欲,在于节用与俭用。这亦似是因为受了自然环境的影响才有这样的不同。自然的赉与啬,故人间的欲望奢,欲望奢则必竭力以求应欲而尽用;自然的赉与丰,故人间的欲望小,欲望小则必竭力以求寡欲而节用。这是东西洋经济思想不同的特点。

  现在把中国古代的经济论,略述一二,亦或足以窥见其一斑。

  老子[1]的经济学说: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2]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3]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4]

  “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5]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6]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灵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7]

  “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8]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9]“……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10]

  儒家[11]的经济学说: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12]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13]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14]

  “无恒产,因无恒心。”(《孟子》)[15]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16]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17]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18]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19]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20]

  “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孟子》)[21]

  “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告子》)[22]

  “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礼记·曲礼》)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23]

  “专欲无成。”(同上)[24]

  “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易·损卦》)[25]

  “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易·谦卦》)[26]

  “天道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易·节卦》)[27]

  “克己复礼,为仁。”(《论语》)[28]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29]

  “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孟子·告子》)[30]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大学》)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大学》)

  “有国有家者,不患穷[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31]

  “节用而爱人。”“礼,与其奢也,宁俭。”(《论语》)[32]

  管子[33]的经济学说:

  “审度量,节衣食,俭财用,禁侈泰,为国之急也。”(《管子·八观篇》)

  “日益之而患少者惟忠,日损之而患多者惟欲。多忠少欲,智也。”(《管子·枢言篇》)

  “地之生财有时,民之用力有倦,而人君之欲无穷。以有时与有倦,养无穷之君,而度量不生于其间,则上下相疾。”(《管子·权修篇》)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篇》)

  “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中略)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管子·牧民篇》)

  韩非子[34]的经济学说:

  “商工之民,修治苦窳之器,聚沸[弗]靡之财,蓄积待时,而侔农夫之利。”(《韩非子·五蠹篇》)

  墨子[35]的经济学说:

  “非无足财也,我无足心也。”(《墨子·亲士篇》)

  “圣人为政[36],一国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墨子·节用上篇》)。

  (案:墨子《节葬》、《节用》、《非乐》等篇,均以节用去奢为主旨。)

  荀子[37]的经济论: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篇》)

  “人之情,食欲有刍豢,衣欲有文绣,行欲有舆马,又欲夫余财蓄积之富也。然而穷年累世不知(不)足,是人之情也。”[38](《荀子·荣辱篇》)

  “夫贵为天子,富有天下,是人情之所同欲也;然则从人之欲,则势不能容,物不能赡也。故先王案为之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荀子·荣辱篇》)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俭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荀子·礼论篇》)

  (未完,下缺)

  按(北新书局一九五〇年十月再版)《守常文集》校订刊印

  【注释】

  [1]老子 即老聃,姓李名耳,春秋末期思想家,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道家创始者。一说老子是太史儋,或老莱子。《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老子五千文》,一般认为编定于战国中期,基本部分反映了老子本人的思想。书中提出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并体现为政术、养生术与宇宙观。常见通行本为三国时魏王弼注本,分为81章,前37章为《道经》,后44章为《德经》,故称《道德经》。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则《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为《德道经》,这是现存最古老的《老子》抄本。

  [2]见《老子》第57章“以其求生之厚”句,当代通行之《老子》校定文为“以其上求生之厚。”

  [3]见《老子》第57章“民多利器”句,当代通行之校定文作“人多利器”。

  [4]此句见《老子》第19章。

  [5]此句见《老子》第57章。

  [6]此句见《老子》第12章。

  [7]此句见《老子》第3章“灵其心”句,校定文作“虚其心”。

  [8]此句见《老子》第80章“使有什佰人之器而不用”句,校定文作“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复结绳而用之”句,校定文作“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9]此句见《老子》第44章。

  [10]此句见《老子》第46章。以上两句不直接相连。

  [11]儒家 以孔子为宗师、崇奉孔子的重要学派。《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谓:“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此数语可基本概括儒家的特点。

  [12]见《孟子·滕文公上篇》第4章。

  [13]见《孟子·滕文公上篇》第7章。

  [14]见《孟子·滕文公上篇》第9章。

  [15]见《孟子·梁惠王上篇》第7章。

  [16]见《孟子·梁惠王上篇》第3章。

  [17]见《孟子·梁惠王上篇》第1章。

  [18]见《论语·学而篇》第14章。

  [19]见《论语·里仁篇》第9章。

  [20]见《论语·述而篇》第16章。

  [21]见《孟子·尽心下篇》第35章。

  [22]见《孟子·告子上篇》第14章。

  [23]见《左传·庄公·廿四年(1)》。“共”读为“洪”,大也。

  [24]见《左传·襄公·十年(10)》。此处乃子产语,全句为:“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合二难以安国,危之道也”。

  [25]此句为该卦“象辞”语。

  [26]此句为该卦“彖辞”语。

  [27]此句为该卦“卦辞”语。

  [28]见《论语·颜渊篇》第1章。

  [29]见《论语·里仁篇》第16章。

  [30]见《孟子·告子上篇》第7章。

  [31]见《论语·季氏篇》第1章。

  [32]前一句出自《论语·学而篇》第5章;后一句出自《论语·八佾篇》第4章。

  [33]管子 即管仲(?——前645),春秋初期颍上人,名夷吾,字仲。少家贫,曾经商,后为齐桓公相,执政40年,使桓公举“尊王”旗帜,号召天下;内兴盐铁之利,发展经济;“察能授官”,开选才之路;重视教化,以礼义廉耻,作为国之“四维”,齐国臻于强盛,使桓公成为春秋时五霸之首。传世的《管子》一书,系战国时齐国稷下学者著作总集,托名为管仲所作,今存76篇。其中《牧民》、《形势》、《权修》、《乘马》等篇存有管子遗说。

  [34]韩非子 即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人。口讷,但善著述。与李斯同为荀子门生。综合前期法家“法”、“术”、“势”的理论,发展成一套系统的法治理论,成为后期法家的集大成者。其核心主张是建立君主的绝对集权与专制,加强对官吏与人民的威慑、监视与控制。其主张极为秦王嬴政所赞赏,并基本被采用。后为他的同学李斯所妒,进谗言,被迫自尽。其著作名《韩非子》,十余万言。

  [35]墨子 即墨翟(约前468—前376),鲁国人(一说宋国人)。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子学派的创始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墨子》一书,大部分是其弟子或再传弟子所记述,今存53篇。其中,《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篇代表其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但也存在着某些迷信落后的观念。

  [36]另本作“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义较胜。

  [37]荀子 即荀况(约前313—约前230),字卿,战国时思想家,赵国人。《荀子》一书,今存32篇,主张“礼法兼治、王霸并用”、“制天命而用之”,反对孟子“性善”说,首创“性恶”论,重视环境与教育对人的影响。在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开源节流和“省工商、重农夫”,批判地总结和发展了先秦诸子的学说。荀子的思想渊源属儒家的一个派别。

  [38]“不知不足”有两种解释:一、“不知不足”,当为“不知足”(见杨倞注);二、“不足,犹不得也”(见王先谦注)。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