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李大钊 > 李大钊文集 | 上页 下页
原人社会于文字书契上之唯物的反映


  原人社会于文字书契上之唯物的反映(一九二〇年)

  原人社会的经济情形,常与原人社会的文字书契以明著的反映。故今日吾人研究古代的社会情形,每能从文字的孳乳演蜕之迹得着确实的证据。

  人类生存于宇宙之间,每于不知不觉之间受宇宙自然的法则的支配。原人的“秩序”、“恒久”的观念,大概得自太阳的出没和地球在太阳系中与其余诸星相保持的关系。远海的航舟,靠星位得以平安。至于画疆分野,亦须上考星位。中国古歌有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1]又云:“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2]这可见云气的变幻,日月的运转,颇能与人以谐和、华丽、秩序、恒久的观念。

  古代的刻石的记号,多作圆环形。此种情形,东西相同,几成为各部族的通象。由此可以断定人类实有些共通的观念与思想。但是这个观念何自而来?颇为考古学者所聚讼。有些有价值的,考古学者说,这是天文的印象,即是太阳的记号。但这种推想,在纯粹的象征主义(特别是Scandinavian[3]的例证),如〇卍等讲不通。更有些人说,在英伦三岛和印度寻出的记号,似是普通宗教上的象征主义,是一种神秘的键。由此说来,这种记号可认为世界上原始宗教中的一个的表意的表示。此宗教流被甚广,如今在印度还有留存者。

  但是这种宗教的解释,还有许多点未能说明,那些圆环每每接触的很巧,似是表明什么意义。将来这种奇特的记录必有愈益明瞭的一日。

  在苏格兰Ayr郡Coilsford地方[4]发见的石柜镌有记号。这种记号是绘画文字的起原。由绘画文字更进而为象形文字。上古时文字都象形。墨西哥的古文、埃及的古碑、中国古代的文字(如洪崖石刻,在今贵州永宁州),马画马形,牛画牛形,都是象形。“日”字,篆文作1
,外象体圆,内象日中黑影(古人有日中一黑影之说)。“月”字篆文作2,月缺时多盈时少,故象缺形。其中一画,象大地山河的影子(古人谓月中有大地山河的影子)。“气”作3,象云气低重的样子。“雨”作4,象落雨的样子。“山”作5,“水”作6(古文作7
坎卦形),“田”作8,“目”作9,□象目匡,八象眉,○象黑睛,·象瞳子。“吕”作10,象背骨相连的样子。余如马、鸟、虎、犬、鹿、鼠都是象形。来、禾、米、瓜、韭、竹、草、林、木等亦是象形。心、耳、口、手、爪、户、皿、瓦、弋、弓亦都是象形。象形文字始于方圆,“环”字作11,“中”字作12,“日”、“月”等字皆○□形的变体。“国”、“田”等字亦是□○的变动增易。因为古人图画始于
□○,故文字亦始于□○。

  史传伏羲画卦,即是记号文字的开始。“天”字草书似三,坤字古文作13,即14的倒形(西文谓伏羲画卦出于巴比伦楔形文?字)。

  Assyria人[5]和Babylonia人[6]的楔形文字,多刻在石牌、石柱或铜像上,Rosetta(埃及的港市)的刻三国语的楔形文字[7],算是与世界终古了。

  原人的记号,有结绳为符的,有刻在骨上的,有刻在贝壳上的,有刻在龟版上的,有刻在宝石上的,有刻在金类上的,亦有刻在木竿、木板上的。

  古代中国传说,在神农时代结绳为治。在那个时代大概是因为渔猎时代网罟为用,而弋获的物品必须用绳缚之,所以将此观念推演而为结绳的文字。这种结绳的文字,如今虽不可考,然“一”、“二”、“三”等字,古文作“弌”、“弍”、“弎”,足以证明在渔猎时代于其所获物旁结绳以记数。结绳的文字不过是些方圆平直极简单的画数罢了。

  古代Peru的Incas[8](国王的称谓),结有色的绳为记录,各省分都有专官管治此事。每年将此等结果送存首都,以备存考。这种结绳的记录,叫作Quipu(结)。司此的官名曰Quipu Camayas[9]。他们所保存的记录,就是那个地方人民的统计。这结绳的文字,如用小绳绕一大纲上,或绕一木棍上,形成一组缨

  的样子。结的位置可以表示数目,由绳上的一小片的颜色表明人身的阶级,结绳文的解释很不容易。有人解释着说红色意指战争,黄色指金,白色指平和或银,这不过是推测的事。太平洋诸岛的部族,亦有用此为记号的。

  人类最初的家庭是森林,后来遇见了一个冰期,变更了气候,人类遂转徙河岸海滨去。

  在森林附近生活的人,往往在木棍、木板上刻些记号,以当纪录,或以纪其杀人的数目,或将格言、咒语刻于其上。战争用的斧枪柄上及马具上,都是刻记号的绝好处所。亦有些人种刻木作历书,Scandinavian就是一个显例。

  埃及古文,以椰树每年生枝,即以椰树的叶表年数。中国以农立国,而周朝复以农开基(始祖为后稷),故以谷熟为年(《尔雅[10]·释天》云:“周曰年”)。《说文》[11]15字下云:“谷熟也,从禾千声”,年字从千,取稼穑众多的意义。《诗》[12]:“岁取十千”,“乃求千斯仓”,禾、年义相通,古代以有禾为有年。《诗》曰:“自古有年”;《春秋》[13]云:“大有年”。又以禾熟有一定的期间,故借为年龄之年。期字《说文》作稘,释曰:“稘,复其时也,从禾其声。”《唐书》[14]曰:“稘三百有六旬”,是期与年同。《论语》[15]宰我曰:“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以〉已(矣)。”以旧谷没新谷升为一期,正可以说明期字古文从禾的理由。歷字中有秝,歷与曆通用。歷有推往知来之义,故从二禾,取年岁众多之义,故称多年为歷年。

  “燧”是取火的物具,亦称“夫遂”,又称“阳遂”,皆是取火的器具。《周礼》[16]秋官司寇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于日,以鉴取明水于月”。又《考工记》[17]:“金锡半谓之鉴遂之齐”,郑注:“鉴、遂取水火于日月之器也。”《礼记[18]·内则篇》:“子事父母,鸡初鸣,捍、管、16、大觿、木燧。”“妇事舅姑,如事父母,鸡初鸣,咸盥漱……左佩纷、帨、刀砺、小觿、金燧,右佩箴管、线纩、施縏袠、大觿、木燧。”《淮南子[19]·天文训》:“阳燧见日,则燃而为火,方诸见月,则津而为水。”高诱注:“阳燧,金也。取金杯无缘者,熟摩令热。日中时以当日下,以艾承之,则燃得火”。《淮南子·览冥训》:“夫燧取火于日,方诸取露于月。……水火可立致者,阴阳同气相动也。”又云:“夫燧之取火于日,磁石之引铁,蟹之败漆,葵之乡日,虽有明智,弗能然也。”综合以上所引的记载并解释,我们可以知道“夫燧”是中国古代人取火的器具,最初是用木遂取火于木,后来入了铜器时代,便用铜锡各半制成的金属器亦名曰“遂”。同时又有名为“鉴”的一物,与之相伴,而被发明与使用,“遂”用以取火于日,“鉴”用以取水于月,此时一般人遂称取火于日的遂为“阳遂”,而称取水于月的“鉴”为“阴遂”。“阴遂”即是“鉴”,即是“方诸”。木遂的发明远在上古,后世传说有燧人氏者,钻火教人火食,这年代远不可考了。木遂必系摩擦木类以取火的器具,金遂的发明当在铜器时代。周秦之际,已入了铜器时代,金遂必是此时发生的。金遂想系藉太阳光线反射的作用以取火的器具,比木遂一定便利的多。可是金遂只能在晴天时用,阴天则仍须用木遂。但自我们推想起来,在石器时代已经应该知道以燧石与金类相击得火的方法。何以到了周秦时代还只用那木遂、金遂的笨法子呢?我想这或者是专供祭祀时取明火、明水的法则,是习俗相沿颇不易改,是汉民族富于保守性的征象,断乎不会有并用燧石取火的方法而亦不知的事。

  《论语》宰我说的“钻燧改火”,系指木遂而言。改火是说“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季〉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改火一周,便是阅岁一周,这可见古代有以“钻燧改火”为历岁一周的记号的习惯了。

  中国古代以“黄”色为重,其始祖为“黄帝”[20],亦是农业经济时代的反映。《易》[21]曰:“天玄而地黄。”《说文》:“黄,地之色也,从田,炗声。”中国宅域土壤为黄色故黄。亦训“光”地之光,即地之色,农业之民,土地为重,故崇地之黄色为正色。其首长亦取地的光色尚黄,其民即尊之为黄帝。

  “主”字为“炷”字的古文,从(火),象〈火〉形17,火盛貌,后世借为君主之主,别作炷字以代之。由(唯)物的史观以察之,君主之义,亦与用火有关。火为人类生活史上第一个大发明,故那时的人们对于精于用火者,即奉为君主。故有祝融氏、燧人氏之称,神农[22]亦称黄[炎]帝,一号烈山。

  人类当转徙到海滨河岸的地方,依贝鱼以为食物。在那里生活的时间很久,遗留下所食的鱼的贝壳堆积地上占很广的面积,这种堆积在每个大陆沿着河滨海岸都可以寻得。考古学者,称这种堆积为“贝陵”(Shell-heaps),又称“贝冢”(Kitchen-middens)。古代滨海的人民多喜用贝作货币的材料,地中海沿岸诸民族皆有用贝的遗迹,就是现今印度洋、南太平洋诸岛人还多用贝。北美土人有一种“贝珠壳带”(Wampumbelts)最初用作货币,后来有时以为历史的纪录。这种带是用丝或皮带将白色的和紫色的贝壳甬串缀成的,有时白地紫画,有时紫地白画,Wampum即“白”意,普通白色的居多,而紫色的则甚难得。这种图案有时亦甚易解释,像那表明Iroquois League[23]的带,就是以中心的腹部为统治民族,而以每个四方代表联合诸民族,用绳联成一气,最有趣而且精妙的贝壳珠带是那在一六八二年Lenni-Lenape[24]的酋长订立《大约章》(Great Treaty)时纪那创立彭塞尔凡尼亚州的William Penn[25]的友谊的,做的极其精致。带的中央是Penn[26]和首领酋长握手协商的形象。此物至今保存于Philadelphia[27]的历史学会。

  中国古代用贝为货币的遗迹,尤其彰著。《说文》:“贝,海介虫也。居陆名猋,在水名蜬,象形,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现于经济上的用语,几全由贝字孳乳而成。足证在中国石器时代以贝壳为主要的货币(考古学者说,在那些贝陵里,除贝壳外,还有些木炭的屑片,并些石作的、骨作的器皿,可见那时已经用火,已经是石器时代了)。

  许氏《说文》貝部所解的字如左[下]:

18

  徐氏[28]新添的字如左[下]:

  貺 賻 賽 賺 貼 貽 賵 賭

  此外还有数字如: 賊 寶 賣 積 贄 貫 實 亦都是经济上的用语。这些字不必都起于一时,是渐次孳乳的。

  古代中国以贝为货币,还有更明显的例证。《说文》:“员,物数也,从贝□声。”《说文》:“□,回也,象回币之形。”金坛段氏[29]释员字云:“从贝,古以贝为货物之重者也。”足证古代以贝为计算货物的标准,员即是以贝计物的单位,与现今以圆计算货物的价值相类。《说文》:“毌,穿物持之也,从一横贯,象寶货之形。”是19已象两贝相并之形。《说文》:“贯,钱贝之母也。”乃后来发生的字。《易》有云:“或锡[益]之十朋之龟。”《诗·小雅》:“既见君子,锡我百朋。”《汉书·食货志》说:大贝、壮贝、幺贝、小贝,都以二枚为一朋。郑康成[30]诗笺又说,五贝为朋。但都可以证明“朋”是二贝以上的一位。

  殷的时代还在石器时代,故由殷墟发掘出来的殷代遗物中可得鉴定。而为货币的只发见些以石或骨仿造贝形的东西。依中国古代经济上的用语多从贝的事实,可断定贝在中国古代曾经通用为货币。依此更可以推断这些以石或骨仿造贝形的东西,确乎亦是当时流行的货币。

  殷墟[31]古器物中,不但绝无金属铸造货币,即金属器物,亦可以说未曾发见。再查发掘物中的龟版文字,迄今所能辨读者多为贝字,或从贝的字,至于金字或从金的字则未有一,由此可以断定殷代尚为贝币通用时代,尚为石器时代。

  有人说,据一部分的发掘物解释当时的社会状态的全体,这种方法不无危险,但在今日舍此更无确实的证据,而且是等发掘物实从曾为殷朝的都城的地方发掘出来的,据以推测当时的社会状态的一般,亦没有很大的危险。再从较为可靠的一部分的《尚书》[32]和《诗经》中亦可寻出些旁证,证明殷周二代的不同。《尚书》中的《商书》五篇,虽有贝字及从贝的字,而金字及从金的字一个亦没有。有金字从金的字,自《尚书》中的《周书》及《诗经》开始。《尚书·盘庚》:“兹予有乱政同位,具乃贝玉”,不说金玉,而说贝玉。《诗·大雅·棫朴篇》:“追琢其章,金玉其相”,却说金玉,不说贝玉了。又考《商书》中全不见金属器物的名称。至于《诗经》则金属器物的名称数见不鲜,例如《关雎》:“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臣工》:“痔[庤]乃钱镈,奄观铚艾。”足证周代已有金属制的乐器、农器,已入铜器时代了。

  《说文》云,“古者货贝而宝龟”,《礼记》说,“诸侯以龟为宝”,《史记·平准书》说,“人用莫如龟”,《汉书·食货志》亦说,“货谓布、帛……及金、刀、龟、贝”,更以《易经》“益之十朋之龟”来相参证,足见古代中国有以龟为货币的事实。杜氏《通典》[33]说,神农时代已用龟为货币;《汉书·食货志》亦说,“秦并天下,凡龟贝皆不为币”。可知龟贝用作货币,目[自]石器时代已然,直到秦(并)天下早已入了铜器时代的时候,才不用作货币了。

  近年以来,出土的龟版日多,此项发掘物皆镌有象形文字,大都出于河南。河南为殷代故墟,故可认为殷代遗物。中外人士藏拓而研究之者,亦日益众。观此则龟版为用,在当时或不仅为币,以之为种种纪录亦未可知。

  由渔猎时代到畜牧时代,兽皮亦是一种重要财货。贵族间的馈赠礼聘都用兽皮,婚礼亦用“俪皮”纳征。

  由“家”、“牢”二字,可以推断古代中国的家庭农业经济团体的意味很重。盖豕所以产肥料且以供食品,牛则事运转,都是农业上必须的家畜。

  牛在原始社会亦为重要的财产。英文称资本为Capital[34], Capital本训为头,故称首都亦云。经济学者有认此为古代用牛为货币——至少为重要的财产——的证据者。《说文》:“半,物中分也。从八,从牛,牛为物大可以分也。”又“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依我解释,这二字都可证明牛在中国古代社会为重要财产,因为牛在农业经济社会是主要的家畜,故中分物件为半从牛,物亦从牛。

  羊在中国古代社会为最美的食品,故养字从羊。因此一切吉祥美善的名辞,都从羊,如“美”、“善”、“羑”、“祥”等字都是。

  汉武帝铸币,镌马形于其上,希腊古币,镌牝牛形,足见于原始社会有以家畜为货币的。地中海沿岸的人民使用的银币,有作鱼形的,印度洋沿岸的人民使用的铜币,有作海藻形的,足证该地古代有用鱼、用海藻作货币的遗迹。

  入了铜器时代,有用兵器或农器作货币的事,印度洋沿岸的人民所用铜币亦有作刀形者,中国古代称钱为刀,齐铸法货犹作刀形,因在当时社会部落的战争很烈,兵器为人人所必须的物品,故能作交易的媒介。

  农业盛行的时代,有以农器为货币者。中国的钱字初见于《诗经·臣工》“痔[庤]乃钱镈”,“毛传”[35]云:“钱铫也。”铫字,《尔雅》释器作20,郭注云,古锹字。《方言》[36]云:20谓今锹也。”足证钱为一种农器,在农业社会,农器为人人必需的物件,故亦能用为货币。

  到了纺织技术发达的时代,有以布或帛作货币的。中国古代钱谓之布货,幣的“幣”字即是帛。

  中国古代的文字书于竹帛,竹书在先,帛书稍后。竹书经后人所发掘者,西晋时有《汲冢竹书》[37],南齐、北宋均曾有掘地得竹简、木简的事实,最近清光绪末年,英、法人在甘肃燉煌附近发见石室藏有古代简牍很多,考罗(振玉)、王(国维)合著的《流沙坠简考》[38],释帛简都在新莽(纪元二十三年)以前,纸简都在两晋(纪元四百一十九年)以后。又《汉书·艺文志》各书目,以篇计的十有七八,以卷计的十有二三,而以卷计的,又概为汉代中叶以后的著作。又考《史记》、《汉书》,可知那时公私文牍率用竹简或木简,足证纸未发明以前,先用竹木,次用帛。

  从文字上考察,“简”、“策”、“篇”皆从竹,系竹书时代所造的字。策与册同,册系象形字,册在21上为典,亦系象形。“方”、“版”、“牍”皆系木书,初竹木并用,故曰“载在方策”。后竹帛并用,故曰“垂诸竹帛”。用木时有尺牍一语,用帛时便改称尺素。素即是缣。〈素〉竹木书以“篇”计,帛书始以“卷”计。

  史称:后汉蔡伦造纸,“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和帝元兴元年奏上之,自是莫不从用焉,天下咸称‘蔡侯纸’。”后汉和帝元兴元年,为西历纪元一百零五年,然《前汉书·外戚传》有所谓“赫蹏书”者,应劭[39]以为薄小纸,或者蔡伦以前已有纸的发明,因蔡伦所发明的更为精良便利,故能通用于社会了。

  帛书虽较竹书后起,而帛价贵,不如竹木易得。故必有竹帛并用的一时期。当时写字的人,或系一种专门的职业,在竹木上用刀刻或漆书,在帛上用笔墨书,这种专门业者必刀笔并用,故古有“刀笔吏”。到了纸发明以后,书法才渐渐普及了。

  纸是中国人的发明已经成了史学上的铁案了。今且假定纸的发明者为蔡伦,那么自纪元一百零五年中国已有了纸的发明了。但纸是何时输入到欧洲去的?这一段史的事实,却很有关系。我在英人Cyril Davenport[40]著的The Book:Its History and Development[41]里找出一段记载,很可以供史学家考证的资料。现在把他的大要,引译于此:

  “在第八世纪的中叶——纪元七百五十一年,在中国与波斯交界的地方起了部族的纷争。这些纷争的部族中有乞援于中国者,然中国的援兵竟败于Samarkand[42](土尔其斯坦的首都)。亚拉伯人的首长把中国的俘虏带回到那城中,这些人里有熟于中国人的造纸术的,亚拉伯人和波斯人就从这中国俘虏学得造纸术,后又由亚拉伯人传入了欧洲。”

  西文Paper[43]一语本来并不是纸,此语实源于Papyrus[44]。Papyrus是生在尼罗(Nile)河岸的一种很好看的芦苇的内皮,或用护膜或用尼罗河泥粘结起来,用软笔书字于其上,但质很脆弱,很易破碎,把许多Papyrus联结起来很长,故须卷成卷轴方易藏置,西书亦以“卷”(Volume)计,即源于此。Volume[45]是从Volvere[46]一语转化而来,即“卷起”(torollup)之意。又Bible[47]一语,本从希腊语22而来,即芦草的内皮之意。

  造纸术由亚拉伯人输入于欧人,大约在十字军[48]兴的时顷。中世末期欧洲得了两种新发明,一是造纸术,一是印刷术,遂以召起文艺复兴[49]的大运动。

  古代有一期为母系时代,昔人亦有言及者。《亢仓子》[50]曰:“凡蘧氏之有天下也,天下之人,惟知有母,不知有父。”故姓从女生。《舜典》[51]云:别生分,类生姓也。《传》曰:姓者生也。释文女生曰姓。姓谓子也。《说文》:“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古代的姓多从女,如姬、姜、嬴、姒、姞、妫、姑、妘、姻、始、姪、嫪、姚等字皆是。昔人的解释都说是“居于姚墟者赐姓姚,居于嬴滨者赐姓嬴,居于姜水者赐姓姜,居于妫水者赐姓妫”。这是因为后世有因居赐姓的事而生的推测,绝非当时的事实。我以为地实因人而得名,不是人因地而得姓。倘是人因地而得姓,何以地名水名都从女旁?既是地名水名都从女旁,必系那个地方因居于其地的人的姓而得名无疑。例如姚墟,必系因有姓姚的人居住才名为姚墟,不是那居于姚墟的人因为所居的地方名为姚墟,才姓姚的。嬴滨、姬水、姜水、妫水亦然。由此可以证明那时的社会实为母系制,故生子从母姓,故为姓的字都从女边。种种地名,亦系因有某姓的母系民[氏]族居住该地而命名。

  中国的姓颇与图腾(totem)近似。J.G.Frazer氏[52]解释图腾的起原,取感生说(Conceptional Theory),中国的感生传说颇为不少,兹举数例于下:

  《帝王世纪》[53]:“黄帝时有大星如虹,下流华渚,女节梦感,生少昊,是为玄嚣。”

  《竹书纪年》[54]:“帝颛顼高阳氏母曰枢,见瑶光之星,贯月如虹,感己于幽房之宫,生颛顼于若水。”

  《史记[55]·三皇本纪》:“炎帝神农氏姜姓,母曰女登,有峤氏之女,为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人身牛首。”

  《帝王世纪》:“太皋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

  《诗经·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

  郑玄《〈月令〉注》:“高辛氏之世,玄鸟遗卵,娀简吞之而生契。”

  《帝王世纪》:“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女脩织,玄鸟堕卵,女脩吞之,生子大业。”

  《史记·殷本纪》:“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诗经·大雅·生民》:“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以上都是感生的传说,远古且无论,即以三代的祖姓而言,相传禹姓姒,祖载夙昌意,以薏苡生;殷姓子,祖以玄鸟子生;周姓姬,祖以履大人迹生。这固然亦是荒渺的传说,但在原人社会对于生育的理实不能了解,而在女子妊娠的时期,精神上尤易发生异状。或偶遇一种事实,或梦见怪异景象而生感动,因疑诞生的事,与此偶遇的事实或梦见的景象有特别关系,这是感生观念的由来。

  图腾制,同图腾者不相结婚。中国古时亦有同姓不婚的习惯,亦足以证姓与图腾有相类似。

  图腾(totem)一语,原系由美利坚印度人Ojibway族[56]的todem一语转化而成。或曰totam,或曰todain,或曰adodam[57],都是此语。其语源为ote,即家族或部族之义。

  女权的衰落,大约起于畜牧时代。而男性的优越,实大成于农业经济时代。因为畜牧时代男子出外游牧,寻得水草丰沃的地方,便携女子以同往,定居于其处,而女子遂以渐次远离于母系团体了。到了农业经济时代,男子便专从事于农作,在经济上占优越的地位,女子遂退处于家庭以内,作些洒扫的琐事,现在从文字上亦可以看出是等痕迹。“男”,《说文》:“男,丈夫也。从田力,言男子力于田也。”“婦”,《说文》:“婦,服也。从女,持帚洒扫也。”男女的分工,并男女地位的优劣,于此均可概见。

  乾父坤母、男尊女卑的观念与伦教,均成立于此时。“女”象人跪形,音与如同。“如”,《说文》:“如,从随也。”《白虎通》[58]:“女者,如也。”又曰:“婦者,服也。服于家事也。”《大戴礼·本命篇》:“女子者,言如男子之教,而长其义理者也,故谓之婦人。婦人者,伏于人也。”妟从女,从日。段玉裁曰:“女系日下阴统于阳也。婦从夫则安。”这都是男子在经济上占了优越地位以后发生的文义与解释。

  女权消失以后,便发生了掠夺与买卖两种婚姻。看那奴字从女,便知有女子被掠而为奴隶的事。婚字从女,从昏,便知掠夺女子必在昏时。娶字从女,从取;嫁字,从女,从家,便知嫁娶是女子为人所取携离家适人的事,都可以认出掠夺婚姻的痕迹。

  古代婚礼有纳采、纳币、纳雁等事,皆含有身价的意味。纳雁的风俗,或云古宾主相见,皆有贽,雁是大夫所执的贽,婚礼有摄盛之例,故士婚礼用雁,实系越一等用大夫所执的贽。或云用雁,系取不再偶之义。以我观之,前说颇近理,是古代买卖婚姻的遗迹。

  《孔子家语》[59]曰:“霜降而妇功成,嫁娶者行焉。冰泮农业起,婚礼杀于此。”《毛诗正义》曰:“东门之杨,传言男女失时,不逮秋冬,则秋冬嫁娶正时矣。”古代交易都在物资丰富的期间行之,买卖婚姻的时期,亦因经济上的理由而有定限。印度、希腊、日耳曼、斯拉夫族的买卖婚姻多由晚秋至冬季间行之。中国古代的婚姻时期,亦似在秋冬之交。《周礼》言仲春,《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婚姻既含有买卖的性质,故亦在同时举行。且妇女在农家亦有其必要的工作。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而在农隙举行,可以不至妨及农事。

  以上所征,虽零散无纪,要足以证从文字语言上,亦可以考察古代社会生活的遗迹,并可以考察当代社会生活的背景实在当代社会的经济情状了。

  按(北新书局一九五〇年十月再版)《守常文集》校订刊印

  【注释】

  [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 古歌。相传唐尧时代有老人击壤唱此歌,故名《击壤歌》。见《群书治要》卷11引《帝王世纪》。

  [2]“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古歌,名《卿云歌》。相传舜禅位于禹,和臣僚们一起唱此歌。见《尚书大传》。“卿云”即“庆云”,谓祥和之气。

  [3]Scandinavian 斯堪的那维亚的或斯堪的那维亚人。

  [4]苏格兰Ayr郡Coilsford地方 艾尔郡科尔斯福地方。

  [5]Assyria人 亚西利亚(亦译亚述)人。

  [6]Babylonia人 巴比伦人。

  [7]Rosetta(埃及的港市)的刻三国语的楔形文字 Rosetta邦,位于埃及尼罗河口的城市罗塞达,1799年在该城郊区发现的埃及石碑,上刻三种文字,被称作罗塞达碑(RosettaStone)。

  [8]Peru的Incas(国王的称谓) 秘鲁的印卡王室,13—16世纪在位,统治安第斯中部地区。

  [9]QuipuCamayas Quipu:古代波卢温人用彩绳打结记录日期和事件的工具;Camayas是负责结绳记事的官员。

  [10]《尔雅》 我国最早的解释词义的专著,由汉初的学者辑缀而成。西晋郭璞曾作注释,最为通行。李大钊文中称“郭注”。

  [11]《说文》 《说文解字》的省称,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著。它集古文经学训诂之大成,为研究文字及编辑字书最重要的根据。

  [12]《诗》 原称《诗》,后世称《诗经》。它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编成于春秋时代,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共305篇。文中所引“岁取十千”、“自古有年”、“乃求千斯仓”,均见于《诗经·小雅·甫田》篇。

  [13]《春秋》 编年体史书名。相传由孔子据鲁史《春秋》整理修订而成。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终于鲁哀公14年(公元前481年),计242年。文中所引“大有年”,见鲁桓公16年。解释《春秋》的有《左氏》、《公羊》、《穀梁》三传,今本均分载于《春秋》文字之后。

  [14]《唐书》 《说文》大徐本作《虞书》,小徐本作《唐书》,李大钊此处引用的《说文》版本为小徐本。是《尚书》中的一部分。相传是记载唐尧、虞舜、夏禹等事迹的书。今本有《尧典》、《舜典》、《大禹谟》、《皋陶谟》、《益稷》5篇。

  [15]《论语》 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文中所引宰我的话,见于《论语》第17篇《阳货》。

  [16]《周礼》 亦称《周官》或《周官经》。近人考定,认为是战国时代作品,系搜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种制度、添附儒家政治思想增减排比而成。

  [17]《考工记》 先秦古籍中的重要科技著作,从中可以考见我国当时古器制度、工艺设施以及科技水准的一般状况。文中所引“金锡半谓之鉴遂之齐”,标点误,应为“金锡半”。见《周礼·冬官考工记》。东汉郑玄曾为之作注,李大钊在这里称“郑注”。

  [18]《礼记》 西汉初,刘向编定《礼记》,为130篇。后戴德从中选定85篇,称作《大戴礼记》;戴圣又选定49篇,称作《小戴礼记》。今通行的为《小戴礼记》或称《小戴记》。内容为战国时至西汉初的儒家各种礼仪著作选集,大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礼制及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19]《淮南子》 亦名《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所著。书中内篇论道,外篇杂说。现流传的为内篇21篇。文中所引《天文训》,为书中第3篇;《览冥训》,为书中第6篇。全书属杂家著作,但以道家思想为主。书中也保存了不少自然科学史材料。

  [20]黄帝 传说中的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传说有很多发明创造,如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数等。

  [21]《易》 《易经》、《周易》的简称,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内容通过八卦形式(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认为阴阳两种势力的相互作用是生万物之源,提出丰富的辩证法观点。文中所引“天玄而地黄”,见《周易·坤》卦。

  [22]神农 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传他教民用木制作耒、耜,由过采集渔猎生活到学会农业生产。又传他亲口尝百草,发现药材,教人治病。一说神农即是炎帝。

  [23]Iroquois League 易洛魁部落联盟。成立于1570年,主要包括莫霍克、奥内达、奥南达加、卡龙加、宽内卡、图斯卡罗拉等印第安人部落,16—18世纪居住于美国弗吉尼亚和加拿大安大略之间的地区。

  [24]LenniLenape 莱尼莱拿帕族。易洛魁重要部族之一。

  [25]WilliamPenn 威廉·佩恩(1644—1718)。美国人,宾夕法尼亚殖民地的创建人,曾拟定过一个进步的理想主义的宪章,包括由人民选举的代表大会制定立法,宗教宽容等。

  [26]Penn 即威廉·佩恩。

  [27]Philadelphia (美国)费城。

  [28]徐氏 指五代时徐铉、徐锴兄弟。徐铉(917—992),文字学家,对《说文解字》作了校订。徐锴(920—974),文字训诂学家,著有《说文系传》,影响较大。文中所引“徐氏”对于《说文》新添的字,即见于徐锴所著。

  [29]金坛段氏 段氏,指段玉裁(1735—1815),清代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江苏金坛人。所著《说文解字注》,系据徐铉校订本,为研究古文字的重要著作。

  [30]郑康成 郑玄,字康成(127—200),东汉经学家,北海高密(今属山东)人。他以古文经说为主,兼今文经说,遍注群经,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被称为郑学。曾注《毛诗》、“三礼”(《仪礼》、《周礼》、《礼记》)、《周易》、《论语》、《尚书》等,称为郑注。又作《毛诗传笺》,简称“郑笺”,文中称“诗笺”,是一个新用法。

  [31]殷墟 商代后期的都城遗址。墟、一作虚,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及其周围,总面积达24平方公里以上。商代从盘庚至帝辛(纣)在此建都,共213年。1899年在此发现占卜用的甲骨刻词。1928年开始考古发掘,先后发现了宫殿、作坊、陵墓等遗迹,以及发现了大量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礼乐器和甲骨等遗物。1928年以后的发掘与发现,李大钊自然是不知道的。1928年以前,李大钊所可能看到的研究资料、成果,只有1903年出版的刘鹗《铁云藏龟》,是著录甲骨文字的第一部分;1904年问世的孙诒让的《契文举例》,是考释甲骨文字的第一部著作;1913年出版的罗振玉的《殷虚书契》和1914年出版的《殷虚书契菁华》,是研究甲骨文的重要资料书。李大钊通过文字书契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兴趣以及本文的写作,与殷墟遗物的重大发现及其研究成果,显然有相当的关联。但由于当时尚未进行考古挖掘与进一步研究,李大钊文中因而认为:“殷的时代还是石器时代”。经考古研究证明,我国在商殷代(公元前16世纪到前11世纪)已进入了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这时虽尚不能完全排除使用石器,但却并不是属于“石器时代”。

  [32]《尚书》 亦称《书》或《书经》,相传由孔子编定,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史迹的著作。“尚”即“上”,意为上代以来之书。书中保存着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33]杜氏《通典》 杜氏,指唐代杜佑(735—812),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通典》是我国第一部专门论述历代典章制度的史书,200卷,杜佑以35年撰成。从此,在我国的史籍中出现了一种与纪传、编年并立的新的史著体裁,即“政书”体裁。杜佑成为著名的史学家。

  [34]Capital 资本。

  [35]“毛传” 《毛诗故训传》的简称。毛诗为《诗》的古文学派,齐鲁韩三家诗则为《诗》的今文学派。东汉郑玄认为“毛传”是鲁人毛公所作;三国时吴陆玑认为是毛亨所作;《后汉书·儒林传》则认为是毛长(《隋书·经籍志》作“毛苌”)所作。这是现存最早的《诗经》完整注本。

  [36]《方言》 西汉扬雄著,全名为《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书仿《尔雅》体例,汇集古今各地同义词语,分别理明通行范围,取材来自古籍或调查所得。从本书可考见汉代语言分布状况,是研究我国古代词语的珍贵资料,西晋郭璞有《方言注》。

  [37]《汲冢竹书》 西晋武帝时,在汲郡(今河南汲县)战国时魏襄王的墓中发现大批竹简书。史家称之为《汲冢竹书》或《汲冢纪年》。原有13篇,是魏国编年体的史书。

  [38]《流沙坠简考》 书名,应为《流沙坠简考释》。近人罗振玉(1866—1940)、王国维(1877—1927)合著,3册,1914年出版。据法国人沙畹书中的照片选录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在我国敦煌等地盗掘的简牍、纸片、帛书等,共588枚,给予考释。其中大多数是汉简,仅少数为纸片、帛书和晋代及其以后的简牍。书中说明帛简都在新莽(公元23年)以前使用,纸简都在两晋(公元419年)以后使用。李大钊据此推断:“足证纸未发明以前先用竹木,次用帛。”

  [39]应劭 东汉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西南)人。著有《汉官仪》10卷,已佚。《风俗通义》即《风俗通》32卷,今存10卷。书中辨证物类名号,解时俗嫌疑,内容涉及汉代礼俗,先秦皇王侯伯、声音乐器、神异鬼怪、山泽等,是一部很珍贵的杂史。

  [40]Cyril Davenport 西里尔·戴文波特,英国作家,生卒年不详。

  [41]The Book:Its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书籍:历史及发展》。

  [42]Samarkand 撒马尔罕。

  [43]Paper 纸。

  [44]Papyrus (古埃及人用纸纱草造的)莎草纸或(莎草纸的)古写本(文稿)。

  [45]Volume 卷。

  [46]Volvere 卷起(法语)。

  [47]Bible 《圣经》。基督教经典,包括《旧约圣经》(犹太教和基督教均接受)和《新约圣经》(只基督教徒承认)。

  [48]十字军 中世纪,以罗马教皇为首的天主教会以维护基督教为名组织起的军队。因参加者将红十字缝在衣服上作标记,故名十字军。这支军队,先后对东地中海地区、小亚细亚进行了8次东征,历时近200年(1096—1291)。在此过程中,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等发明经阿拉伯地区传入欧洲。中国的造纸术向阿拉伯地区及欧洲传播的时间:传到波斯(今伊朗)约652年,传到麦加约706年,传到巴格达约793年,传到埃及约900年;欧洲一些国家首次出现造纸厂的时间:西班牙为1150年,法国1189年,意大利1296年,德国1300年,美国1494年。在公元12世纪前,欧洲人尚不会造纸。

  [49]文艺复兴 是14世纪初至17世纪中欧洲历史上发生的“人”的解放的思潮和新文化的运动。它首先起于意大利,随后及于德、法、英、西等欧洲国家,成为欧洲历史由中世纪进入近代的一个根本转折性标志。运动打着“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精神即“让死去的东西复活”的旗号,竭力张扬人文主义,以人性批判神性,以打破封建势力、宗教神学对于人的压抑、束缚与禁锢,从而出现文学、艺术、哲学、史学、政治学和自然科学等的空前辉煌时代,适应了新兴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与创造新世界的需要。李大钊文中正确地指出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等发明传入欧洲对于兴起这场运动的重大关系。

  [50]《亢仓子》 一作《亢桑子》。唐王士元撰。书中杂剽《老子》、《庄子》、《列子》、《商君书》、《吕氏春秋》和《说苑》等书内容,间亦有独见。基本思想属于道家。

  [51]《舜典》 伪《古文尚书》中的一篇。考为南朝齐姚方兴所献。李大钊文中“别生分,类生姓也。”应为:“别生分类,生姓也。”

  [52]J.G.Frazer氏 詹姆斯·乔治·弗雷泽爵士(1854—1941)。苏格兰社会人类学家。

  [53]《帝王世纪》 书名。西晋皇甫謐撰,10卷。起自三皇,迄于曹魏,专记帝王事迹。对于秦以前的史事,有些内容可补《史记》。

  [54]《竹书纪年》 亦称《汲冢纪年》,参见本篇注37。

  [55]《史记》 西汉司马迁撰。原称《太史公书》,东汉后始称《史记》。记载自黄帝至汉武帝时期共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其中,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共为130篇。李大钊文中所引的《平准书》,为《书》当中的第8篇。文中所引《史记·三皇本纪》,误。按:《史记》是从黄帝写起的,也就是从“五帝”写起的,故曰《五帝本纪》,列为《史记》之第1篇和本纪之第1篇。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是没有《三皇本纪》这一篇的,自也没有把神农(炎帝)列入本纪。因此,李大钊在文中所引《史记·三皇本纪》及关于“神农氏”的那段话,《史记》中是没有的。《三皇本纪》这一篇,系唐代司马贞所撰,意欲在《史记·五帝本纪》之前补加上1篇。但是,因为它非司马迁所作,故没有被列入《史记》。

  [56]Ojibway族 亦作Ojiwa或Ojiwas,奥吉布部落。美国—加拿大印第安部落之一,1640年最初被发现居住于密执安,后迁至北明尼苏达及温尼帕格湖等地。朗费罗曾赋诗歌颂过这一部落。

  [57]或曰totam,或曰todain,或曰adodam 即:图腾(totem)。源自奥吉布部落,常刻成动物等形状,作为部落的特有标志。

  [58]《白虎通》 《白虎通义》,《白虎通德论》的省称,东汉班固编撰。汉章帝建初4年(公元79年)在白虎观集诸家“讲义五经异同”,作《白虎奏议》(已佚),会后班固奉命整理讲义记录,编辑成此书,实际上是董仲舒以来今文学派经义的总汇。

  [59]《孔子家语》 书中杂取《论语》、《左传》、《国语》、《荀子》、《大戴礼》、《礼记》、《说苑》等书内容,借孔子之名,对郑玄的学说进行非难。系三国魏王肃所收集、伪造。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