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胡适 > 胡适文存 | 上页 下页
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3)


  (十三)附则

  (甲)句,点,分,冒,问,惊叹六种符号,最好都放在字的下面。

  (乙)每句之末,最好是空一格。

  (丙)每段开端,必须低两格。

  附录 旧式点句符号

  (一)圈号 。

  表示一句或一分句。

  (例)子说。(新式用句号。)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新式前五圈用分号,后一圈用冒号。)

  乡党自好者不为、而谓贤者为之乎。(新式用问号。)

  放了他罢。他是一个无罪的好人。(新式用分号。)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新式用冒号。)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新式第一圈及第六圈用冒号,第二至五圈用点号。)

  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新式用惊叹号。)

  野哉、由也。(新式用惊叹号。)

  (二)点号 、

  (1)凡新式用点号之处,都可用点。

  (例)参看上文点号下所举各例。

  (2)有时可代分号。

  (例)他到这个时候还不曾来、我们先走罢。

  这把刀子太钝了、拿那把锯子来。

  (3)总起下文的冒号,如下文不很长,都可用点。

  (例)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此例可用圈,也可用点。如“君子有九思”,下举九事,太长了,故须用圈。)

  《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欤。(引语之前,无论引语长短,当该用点,不当用圈。)

  (4)惊叹词若是很短的,可用点。

  (例)唉、竖子不足与谋。

  (附注)用旧式点句符号时,别种符号虽可勉强删去,但引号似乎总不可少。若能加上私名号,便更好了。

  三 理由

  我们以为文字没有标点符号,便发生种种困难;有了符号的帮助,可使文字的效力格外完全,格外广大。综计没有标点符号的大害处约有三种,小害处不可胜举。

  (一)没有标点符号,平常人不能“断句”,书报便都成无用,教育便不能普及。此害易见,不须例证。

  (二)没有标点符号,意思有时不能明白表示,容易使人误解。

  (例)归有光的《寒花葬志》有“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二十四字,可作两种读法,便有两种不同的解说。

  (1)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

  (2)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

  又如《荀子·正名篇》说:“异形离心交喻异物名实互纽”十二个字,杨倞注读成三个四字句,郝懿行读成两个六字句,意思便大不相同了。假使著书的人用了标点符号,便不须注解的人随意乱猜了。

  (三)没有标点符号,决不能教授文法。因为一篇之中,有章节的分段;一章一节之中,有句的分断;一句之中,有分句(Clause),兼词(Phrase严复译为“仂语”),小顿(Pause,高元译为“读”)的区别;分句之中,又有主句和从句的分别:凡此种种区分,若没有标点符号,决不能明白表示;既不能明白表示这些区别,文法的教授必不能满意。

  (例)《左传》,昭七年:

  匹夫匹妇强死,其魂魄犹能凭依于人,以为淫厉;况良霄——我先君穆公之胄,子良之孙,子耳之子,敝邑之卿,从政三世矣(郑虽无腆,抑谚曰,“蕞尔国”,而三世执其政柄,其用物也弘矣,其取精也多矣),其族又大,所凭厚矣,而强死,能为鬼,不亦宜乎?

  这一长句,若从文法结构上分析起来,非用许多符号不可。若没有符号,必致囫囵吞下去,文法上各部分互相照应的地方必不能看出来。若全用一种圈子,岂不成了十几句了,那能表示造句的文法呢?

  因为这些害处,所以这几年以来国内国外的中国学者很有些人提倡采用一种新式的标点符号。鼓吹最早的是《科学杂志》。《科学》虽是横行的,也曾讨论直行标点的用法。后来《新青年》、《太平洋》、《新潮》、《每周评论》、《北京法政学报》等直行的杂志也尽量采用新式的标点。国立北京大学所出版的《大学丛书》、《大学月刊》及《模范文选》、《学术文录》等书也多用标点。上海的《东方杂志》也有全用标点的文章。这几年的实地试验,引起了许多讨论,现在国内明白事理的人,对于符号的形式虽然还有几点异同的意见,但是对于标点符号的重要用处,大概都没有怀疑的了。

  因此我们想请教育部把这几种标点符号颁行全国,使全国的学校都用符号帮助教授;使全国的报馆渐渐采用符号,以便读者;使全国的印刷所和书店早日造就出一班能排印符号的工人,渐渐的把一切书籍都用符号排印,以省读书人的脑力,以谋教育的普及。这是我们的希望。

  马裕藻 周作人

  提议人 朱希祖 刘 复

  钱玄同 胡 适

  八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夜修正 胡适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