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朱熹 > 二程遺書 | 上页 下页
卷二 二先生語二(5)


  元亨者,只是始而亨者也,此通人物而言(通,元本作詠字)。謂始初發生,大概一例亨通也。及到利貞,便是「各正性命」後,屬人而言也。利貞者分在性與情,只性為本,情是性之動處,情又幾時惡。「故者以利為本」,只是順利處為性,若情則須是正也。

  醫家以不認痛癢謂之不仁,人以不知覺不認義理為不仁,譬最近。

  所以謂萬物一體者,皆有此理,只為從那裏來。「生生之謂易」,生則一時生,皆完此理。人則能推,物則氣昏,推不得,不可道他物不與有也。人只為自私,將自家軀殼上頭起意,故看得道理小了佗底。放這身來,都在萬物中一例看,大小大快活。釋氏以不知此,去佗身上起意思,奈何那身不得,故卻厭惡;要得去盡根塵,為心源不定,故要得如枯木死灰。然沒此理,要有此理,除是死也。釋氏其實是愛身,放不得,故說許多。譬如負販之蟲,已載不起,猶自更取物在身。又如抱石沉河,以其重愈沉,終不道放下石頭,惟嫌重也。

  孟子論四端處,則欲擴而充之;說約處,則博學詳說而反說約。此內外交相養之道也。

  「萬物皆備於我」,不獨人爾,物皆然。都自這裏出去,只是物不能推,人則能推之。雖能推之,幾時添得一分?不能推之,幾時減得一分?百理具在,平鋪放著。幾時道堯盡君道,添得些君道多;舜盡子道,添得些孝道多?元來依舊。橫渠教人,本只是謂世學膠固,故說一箇清虛一大,只圖得人稍損得沒去就道理來,然而人又更別處走。今日且只道敬。

  聖人之德行,固不可得而名狀。若顏子底一個氣象,吾曹亦心知之,欲學聖人,且須學顏子(後來曾子、子夏,煞學得到上面也)

  今學者敬而不見得(元本有未字)。又不安者,只是心生,亦是太以敬來做事得重,此「恭而無禮則勞」也。恭者私為恭之恭也,禮者非體(一作禮)之禮,是自然底道理也。只恭而不為自然底道理,故不自在也。須是恭而安。今容貌必端,言語必正者,非是道獨善其身,要人道如何,只是天理合如此,本無私意,只是個循理而已。

  堯夫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玉者溫潤之物,若將兩塊玉來相磨,必磨不成,須是得佗箇麤礪底物方磨得出。譬如君子與小人處,為小人侵陵,則修省畏避,動心忍性,增益預防,如此便道理出來。

  公掞昨在洛有書室,兩旁各一牖,牖各三十六隔,一書天道之要,一書仁義之道,中以一榜,書「毋不敬,思無邪」。中處之,此意亦好。

  古人雖胎教與保傅之教,猶勝今日庠序鄉黨之教。古人自幼學,耳目游處,所見皆善,至長而不見異物,故易以成就。今人自少所見皆不善,才能言便習穢惡,日日消鑠,更有甚天理?須人理皆盡,然尚以些秉彞消鑠盡不得,故且恁過,一日之中,起多少巧偽,萌多少機阱。據此箇熏蒸,以氣動氣,宜乎聖賢之不生,和氣之不兆也。尋常閒或有些時和歲豐,亦出於幸也。不然,何以古者或同時或同家並生聖人,及至後世,乃數千歲寂寥?

  人多言天地外,不知天地如何說內外,外面畢竟是個甚?若言著外,則須似有個規模。

  凡言充塞云者,卻似箇有規模底體面,將這氣充實之。然此只是指而示之近耳。氣則只是氣,更說甚充塞?如化育則只是化育,更說甚贊?贊與充塞,又早卻是別一件事也。

  理之盛衰之說,與釋氏初劫之言,如何到佗說便亂道,又卻窺測得些?彼其言成住壞空,曰成壞則可,住與空則非也。如小兒既生,亦日日長行,元不曾住。是佗本理只是一個消長盈虧耳,更沒別事。

  極為天地中,是也,然論地中盡有說。據測景,以三萬里為中,若有窮然。有至一邊已及一萬五千里,而天地之運蓋如初也。然則中者,亦時中耳。地形有高下,無適而不為中,故其中不可定下。譬如楊氏為我,墨氏兼愛,子莫於此二者以執其中,則中者適未足為中也。故曰:「執中無權,猶執一也。」若是因地形高下,無適而不為中,則天地之化不可窮也。若定下不易之中,則須有左有右,有前有後,四隅既定,則各有遠近之限,便至百千萬億,亦猶是有數。蓋有數則終有盡處,不知如何為盡也。

  日之形,人莫不見,似輪似餅。其形若有限,則其光亦須有限。若只在三萬里中升降出沒,則須有光所不到處,又安有此理?今天之蒼蒼,豈是天之形?視下也亦須如是。日固陽精也,然不如舊說,周回而行,中心是須彌山,日無適而不為精也。地既無適而不為中,則日無適而不為精也。氣行滿天地之中,然氣須有精處,故其見如輪如餅。譬之鋪一溜柴薪,從頭爇著,火到處,其光皆一般,非是有一塊物推著行將去。氣行到寅,則寅上有光;行到卯,則卯上有光。氣充塞,無所不到。若這上頭得箇意思,便知得生物之理。

  觀書者,亦須要知得隨文害義。如書曰:「湯既勝夏,欲遷其社,不可。」既處湯為聖人,聖人不容有妄舉。若湯始欲遷社,眾議以為不可而不遷,則是湯先有妄舉也。不可者,湯不可之也。湯以為國既亡,則社自當遷;以為遷之不若不遷之愈,故但屋之。屋之,則與遷之無以異。既為亡國之社,則自王城至國都皆有之,使為戒也。故春秋書「亳社災」,然則魯有亳社,屋之,故有火災。此制,計之必始於湯也。長安西風而雨,終未曉此理。須是自東自北而風則雨,自南自西則不雨。何者?自東自北皆屬陽(坎卦本陽),陽唱而陰和,故雨;自西自南陰也,陰唱則陽不和。蝃蝀之詩曰:「朝躋于西,崇朝其雨。」是陽來唱也,故雨;「蝃蝀在東」,則是陰先唱也;「莫之敢指」者,非謂手指莫敢指陳也,猶言不可道也。易言「密雲不雨,自我西郊」,言自西則是陰先唱也,故雲雖密而不雨,今西風而雨,恐是山勢使然。

  學者用了許多工夫,下頭須落道了,是入異教。只為自家這下元未曾得箇安泊處,那下說得成熟?世人所惑者鬼神轉化,佗總有說,又費力說道理,又打入箇無底之壑,故一生出不得。今日須是自家這下照得理分明,則不走作。形而下形而上者,亦須更分明須得。雖則心有(一作存)默識,有難名狀處,然須說盡心知性知天,亦須於此留意(此章一無「落道了是」四字)

  學則與佗「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則不失。異教之書,「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然其流必乖,故不可以一事遂都取之。若楊、墨亦同是堯、舜,同非桀、紂。是非則可也,其就上所說,則是成就他說也。非桀是堯,是吾依本分事,就上過說,則是佗私意說個。要之,只有個理。

  講學本不消得理會,然每與剔撥出,只是如今雜亂膠固,須著說破。

  孟子論王道便實。「徒善不足為政,徒法不能自行」,便先從養生(一作道)上說將去。既庶既富,然後以「飽食煖衣而無教」為不可,故教之也。孟子而後,卻只有原道一篇,其間語固多病,然要之大意盡近理。若西銘,則是原道之宗祖也。原道卻只說到道,元未到得西銘意思。據子厚之文,醇然無出此文也,自孟子後,蓋未見此書。

  聖人之教,以所貴率人,釋氏以所賤率人(初本無此十六字。卷末注云:「又『學佛者難吾言』章,一本章首有云云,下同,餘見『昨日之會』章」)。學佛者難(去聲)吾言,謂「人皆可以為堯、舜,則無僕隸」。正叔言:「人皆可以為堯、舜,聖人所願也;其不為堯、舜,是所可賤也,故以為僕隸。」

  游酢、楊時先知學禪,已知向裏沒安泊處,故來此,卻恐不變也。暢大隱許多時學,乃方學禪,是於此蓋未有所得也。呂進伯可愛,老而好學,理會直是到底。天祺自然有德氣,似箇貴人氣象,只是卻有氣短處,規規太以事為重,傷於周至,卻是氣局小。景庸則只是才敏。須是天祺與景庸相濟,乃為得中也。

  子厚則高才,其學更先從雜博中過來。

  理則天下只是一個理,故推至四海而準,須是質諸天地,考諸三王不易之理。故敬則只是敬此者也,仁是仁此者也,信是信此者也。又曰:「顛沛造次必於是。」又言「吾斯之未能信」,只是道得如此,更難為名狀。

  今異教之害,道家之說則更沒可闢,唯釋氏之說衍蔓迷溺至深。今日(今日一作自)是釋氏盛而道家蕭索。方其盛時,天下之士往往(一作又)自從其學,自難與之力爭。惟當自明吾理,吾理自立,則彼不必與爭。然在今日,釋氏卻未消理會,大患者卻是介甫之學。譬之盧從史在潞州,知朝廷將討之,當時便使一處逐其節度使。朝廷之議,要討逐節度者,而李文饒之意,要先討潞州,則不必治彼而自敗矣。如今日,卻要先整頓介甫之學,壞了後生學者。

  異教之說,其盛如此,其久又如是,亦須是有命,然吾輩不謂之命也。人之於患難,只有一個處置,盡人謀之後,卻須泰然處之。有人遇一事,則心心念念不肯舍,畢竟何益?若不會處置了放下,便是無義無命也。

  「道之不明也,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賢者則只過當,不肖又卻都休。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