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类书 > 图书集成乾象典 | 上页 下页
风部杂录


  《易经·乾卦·文言》:“风从虎。”〈大全〉程子曰:虎行处则风自生,《小畜象》曰:风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本义〉风有气而无质,能畜而不能久,故为《小畜》之象。

  《蛊》《象》曰:山下有风,蛊。君子以振民育德。〈程传〉山下有风,风遇山而回、则物皆散乱,故为“有事”之象。君子观有事之象,以振济于民、养育其德也。〈大全〉《隆山》李氏曰:“山下有风,则风落山之谓。山木摧落,蛊败之象。”

  《观象》曰: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程传〉“风行地上,周及庶物”,为“由历周览”之象。

  《恒象》曰:雷风,恒;君子以立不易方。〈大全〉胡氏曰:“雷风虽变,而有不变者存。体风雷之变者,为我之不变者,善体雷风者也。”

  《家人象》曰:“风自火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大全〉朱子曰:谓如一炉火,必有气冲上去,便是风自火出。

  《姤象》曰:天下有风,姤后以施命诰四方。〈程传〉“风行地上”,与“天下有风”,皆为周遍庶物之象。而行于地上,遍触万物则为“观”,经历观省之象也;行于天下,周遍四方则为“姤”;施发命令之象也。

  《巽象》曰:“随风,巽。”君子以申命行事。〈大全〉丘氏曰:“《巽》为风,而风所以发扬天之号令,风随风而不逆,此重《巽》之象也。在上之君子,体随风之巽出而发号施令,凡事申复详审,一再命之,然后见之行事,则四方风动,顺而易入。《申命》者,所以致其戒于行事之先,行事者所以践其言于申命之后。”

  《涣象》曰:风行水上,涣。先王以享于帝立庙。〈程传〉风行水上,有涣散之象。先王观是象,救天下之涣散,至于享帝立庙也。系人心,合离散之道,无大于此。

  《中孚象》曰:泽上有风,中孚;君子以议狱缓死。〈程传〉水体虚,故风能入之;人心虚,故物能感之。风之动乎泽,犹物之感乎中,故为《中孚》之象。

  《说卦传》:“雷风相薄。”〈大全〉吴氏曰:震东北,巽西南。雷从地而起,风自天而行,互相冲激也。

  风以散之。〈大全〉蔡氏曰:“动则物萌,散则物具,二者言生物之功也。”

  挠万物者,莫疾乎风。

  《书经》君陈:“尔其戒哉!尔惟风,下民惟草。”

  《诗经邶风·绿衣》篇:“絺兮绤兮,凄其以风。”〈传〉凄,寒风也。

  〈朱注〉《絺绤》而遇寒风,犹己过时而见弃也。

  《北风》篇:“北风其凉。”〈朱注〉北风,寒凉之风也。凉,寒气也。

  北风其喈。〈朱注〉喈,疾声也。

  《桧风·匪风》篇:“匪风发兮。”〈传〉《发发》飘风。〈朱注〉发飘扬貌。

  匪风飘兮。〈朱注〉回风谓之飘。

  《郑风·风雨》篇:“风雨凄凄。”〈疏〉《凄凄》,寒凉之意。

  风雨潇潇。〈传〉《潇潇》,暴疾貌。

  风雨如晦。〈传〉晦,昏也。

  《豳风·七月》篇:“一之日觱发。”〈传〉一之日,周正月觱发风寒也。

  《鸱鸮》篇:“风雨所漂摇。”

  《小雅何人斯篇》:“彼何人斯,其为飘风。胡不自北?胡不自南。”〈注〉言其“往来之疾,若飘风然”,自北自南,则与我不相值也。

  《小雅·蓼莪》篇:“飘风发发。”〈朱注〉《发发》,疾貌。

  飘风《弗弗》,〈朱注〉弗弗,犹发发也《小雅四月》篇:冬日烈烈,飘风发发。

  《大雅·卷阿》篇:“飘风自南。”

  《桑柔》篇:“如彼溯风,亦孔之僾。”〈朱注〉溯,向,僾,唈也。君子视王之乱如溯风之人,唈而不能息也。

  《大风》有隧,有空大谷。〈朱注〉大风之行有隧,盖多出于空谷之中,以兴下文君子小人所行亦各有道耳。

  《礼记·曲礼》:“前有尘埃,则载鸣鸢。”〈注〉“鸢知风”,“尘埃”,风所为也。

  《乐记》:“八风从律而不奸。”〈疏〉“八风”,八方之风也;律,谓十二月之律也。乐音象八风,其乐得其度,故八风十二月,律应八节而至,不为奸慝也。

  《左传》:“夫冰以风壮而以风出。”〈注〉冰因风寒而坚,顺春风而散用。

  《易·乾凿度》:“巽为风门,亦为地户。圣人曰:‘乾坤成器’”,风行天地,运动,由风气成也。上阳下阳,顺体入也,能入万物,成万物,扶天地,生散万物。风以性者,圣人居天地之间,性禀阴阳之道,风为性体,因风正,圣人性焉。

  《万形经》曰:二阳一阴,无形道也。风之发泄,由地出处,故曰地户。户者牖户,通天地之元气,天地不通,万物“不蕃。”

  ☴古“风”字,今《巽卦》。风散万物,天地气脉不通,由风行之,风无所不入。

  《礼》“稽命征,出号令,合民心,则祥风至。”

  乐动声,仪风气,礼乐之使,万物之首也。物非风不能熟也。风顺则岁美,风暴则岁恶。

  《三坟》书气,“坟风气动。”

  《形坟》《风形气》。

  风经调畅祥和,天之喜气也。折伤奔厉,天之怒气也。

  《素问》寒、暑、燥、湿、风、火,为阴阳之六气。

  《山海经·中山经》:“依轱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犬,虎爪有甲,其名曰獜,善駚,食者不风。〈注〉不畏天风。〈轱音枯駚轱音鞅奋〉

  《管子四时篇》:“东方曰星,其时曰春,其气曰风,风生木与骨。”

  《关尹子二柱》篇:“气之所自出者,如摇箑得风,彼未摇时,非风之气。”

  《五鉴》篇:“鬼或以风为身。”

  《七釜篇》:“知道无气,能运有气者,可以召风雨。”

  《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耶?其远而无所至极耶?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齐物论》:“南郭子綦隐几而坐,仰天而嘘,嗒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几者,非昔之隐几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子游曰:‘敢问其方’?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号,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令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也。”

  《天运》篇:“风起北方,一西一东,有上彷徨。孰嘘吸是,孰披拂是?”

  《秋水篇》:夔怜蚿,蚿怜蛇,蛇怜风。蛇谓风曰:“予动吾脊胁而行,则有似也。今子蓬蓬然起于北海,蓬蓬然入于南海,而似无有,何也?”风曰:“然。予蓬蓬然起于北海而入于南海也。夫折大木蜚大屋者,唯我能也。故以众小不胜为大胜也。为大胜者,惟圣人能之。”

  《国语》:“火见而清风戒寒。”

  《吕子风师》曰:“飞廉。”

  《古谚》:“月丽于箕,风扬沙。”

  悭:值风,涩值雨。

  《史记·龟策传》“四曰:八风龟。”

  《淮南子原道训》:“春风至则甘雨降,生育万物,羽者妪伏,毛者孕育,草木荣华,鸟兽卵胎,莫见其为者,而功既成矣。秋风下霜,倒生挫伤,鹰鵰搏鸷,昆虫蛰藏,草木注根,鱼鳖凑渊,莫见其为者,灭而无形。”

  《俶真训》:“夫贵贱之于身也,犹条风之时丽也。”〈又〉疾风㪍木,而不能拔毛发。

  《天文训》:“天之偏气,怒者为风。”〈又〉虎啸而谷风至墬《形训》。天一地二人三。三三而九。二九十八。八主风,风主虫,虫故八月而化。〈又〉昆仑虚,北门开,以纳不周之风。〈又〉“《八门》之风”,是节寒暑。

  《时则训》“天子服八风水。”〈注〉取铜盘中露水服之。《八方览冥训》,“东风至而酒湛溢。”〈又〉“今夫赤螭青虬之游冀州也,步不出顷亩之区”,而蛇鳝轻之。若乃至于“元云之素朝。阴阳交争。降扶风。杂冻雨。扶摇而登之。”威动天地。声振海内。

  《主术训》:“循流而下易以至,背风而驰易以远。”

  缪称训《鹊巢》,“知风之所起。”〈注〉“岁多风,则鹊作巢《卑》。”尧之治天下也,离叛者寡而听从者众,若风之遇箫,忽然感之,各以清浊应矣。〈注〉箫,籁也。

  《齐俗训》俔之见风也,无须臾之间定矣。〈注〉俔音遗,候风者也,世所谓“五两。”

  《道应训》:“飘风暴雨,日中不须臾。”

  《说林训》:“人不见龙之飞举而能高者,风雨奉之。”《人间训》:“夫鹊先识岁之多风也,去高木而巢扶枝。”〈又〉“缘高木而望四方也”,虽愉乐哉,然而疾风至,未尝不恐也。

  《修务训》“禹沐浴,霪雨栉扶风。”〈又〉《雁顺风》以爱气力,泰族训天。设日月,列星辰,调阴阳,张四时。日以暴之,夜以息之,风以乾之,雨露以濡之。〈又〉“风之至也”,莫见其象,而木已动矣。〈又〉故天之且风,草木未动而鸟已翔矣。〈又〉螣蛇,雄鸣于上风,雌鸣于下风,而化成形。

  董仲舒《雨雹对》:“太平之世,风不鸣条,开甲散萌而已。”《十洲记》:“炎州在南海中,上有风生兽,似豹,青色,状如狸。以铁椎锻其头,数十下乃死。张其口向风,须臾复活。”

  《易》飞候:“春冬乾王不,周风用事,人君当兴边兵,治城郭,行刑断狱,缮宫殿。”

  何以知圣人隐也?风清明,其来长久,不动摇物,此有龙德在下也。

  《说苑》:“鱼乘水,鸟乘风,草木乘于时。”

  天地之气合以生风,日至则日行其风,以生十二律。

  扬子“震风凌雨”,然后知夏屋之为帡幪也。

  《洞冥记》:“裂叶风,八月风也。”

  《论衡感虚篇》:“‘传书言:武王伐纣,渡孟津,阳侯之波逆流而击,疾风晦冥,人马不见。于是武王左操黄钺,右执白旄,瞋目而麾之曰:‘余在,天下谁敢害吾意者’?于是风霁波罢’。此言虚也。武王渡孟津时,士众喜乐,前歌后舞,天人同应,人喜天怒,非实宜也。前歌后舞,未必其实,麾风而止,迹近为虚。夫风者,气也,论者以为”天地之号令也。武王诛纣是乎,天当安静以佑之;如诛纣非乎?而天风者,怒也。武王不奉天令,求索己过,瞋目言曰:“余在,天下谁敢害吾?”意者,重天怒,增己之恶也。风何肯止?父母怒,子不改过,瞋目大言,父母肯贯之乎?如风天所为,祸气自然,是亦无知,不为瞋目麾之故止。夫风犹雨也,使武王瞋目以旄麾雨而止之乎?武王不能止雨,则亦不能止风。或时武王适麾之,风偶自止。世褒武王之德,则谓武王能止风矣。

  《三辅黄图》:“长安灵台有铜乌千里,风至,此乌乃动。”《风俗通》楚辞说后飞廉,使奔属。飞廉,风伯也。谨按《周礼》以柳燎祭风师。风师者,箕星也。箕主簸扬,能致风气。《易》:巽为长女也,长者伯,故曰“风伯。”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养成万物,有功于人。王者祀以报功也。戌之神为风伯,故以丙戌日祀于西北,火胜金,为木相也。

  五月,有《落梅风》,江淮以“信”为风。

  风或清明,来久长,不摇树木枝叶,离地二三丈者,此有龙德在其下。风或清明,不及地二三尺者,此君子之风。

  《魏志·管辂传》〈注〉龙者阳精,而居于渊,故能兴云。虎者阴精,而居于山,故能运风。

  《博雅释训》:“飒飒䬒䬒,飋飋飂飂,飉飉浏浏,风也。

  《晋书·礼志》:“车驾出,相风在前,刻乌于竿上,名曰相风。”《禽经》:“风禽翔则风。”〈注〉风禽,鸢类,越人谓之“风伯”,飞翔则天大风。

  郭璞《江赋》:“江豚海豨。”〈注〉豚亦作㹠,江猪也。将风则踊觇五两之动静。〈注〉觇,候风也。楚人谓之五两。凡候风,以鸡羽重八两,建五丈旗,取羽系其巅。

  《抱朴子·外篇》:“冲飙倾山,而不能效力于拔毫。”〈又〉“冲飙焚轮”,原火所增炽也,萤烛值之而反灭。

  《古今注》:“秦始皇有马,名曰追风。”

  《湘中记》:“零陵山有石燕,遇风雨则飞,止还为石。”《交州记》:“风母出九德县,似猿,见人若惭,屈颈打死,得风还活《广志》:“南海琼州有草名知风,土人视其节以占一岁之风候,每一节则一风,无节则无风。”

  《九江志》:“虚谷东英巨山岩内有石人坐盘石上。体上尘秽则生风,湿润则致雨,晴日便举体鲜洁,朗然玉净。”

  《三秦记》:“太白山,不知高几许,俗云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山下军行不得鸣鼓角,鸣鼓角则疾风暴雨兼至也。”

  《物理论》:“风者,阴阳乱气激发而起者也,犹人之内气,因喜怒哀乐激越而发也。故春气温,其风温以和,喜风也。夏气盛,其风熛以怒,怒风也。秋气劲,其风清以冥,清风也。冬气实,其风惨以烈,固风也。此四正之风也。又有四维之风:东南融风,其道以长也;西南清明,百物备成也。西北不周,物潜藏也。东北明庶,庶物出”,幽人明也。此八风者,方土异气,徐疾不同,和平则顺,违逆则凶,非有使之者也。气积自然,怒则飞沙扬砾,发屋拔树,喜则不摇枝动草,顺物布气,天性自然之体也。

  《世说》“世目李元礼,谡谡如劲松下风。”

  《谢太傅》云:“小时在殿廷,会见王丞相,便觉清风来拂人。”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

  《刘尹》云:“清风朗月,辄思元度。”

  《扶南》蔗一丈三节,见日即消,见风即折。

  《丹阳记》:“江宁烈洲内有小水,堪泊船,商客多停以避烈风,故以名焉。”

  《禽兽决录》:“禽兽巢居知风,穴居知雨。”

  《文心雕龙》:《尚书大传》有“别风淮雨”,《帝王世纪》云“列风淫雨”,“别”“列”“‘淮”“淫’,字似潜移”,“淫”“列”义当而不奇,“淮”“别”理乖而新异。

  刘勰《新论从化篇》:“人之从君,如草之从风。草之戴风,风骛东则东靡,风骛西则西靡,是随风之东西也。”

  《魏书·西域传》:“且末国北有流沙数百里,夏日有热风,为行旅之患。风之所至,唯老驼豫知之,即鸣而聚立,埋其口鼻于沙中。人每以为候,亦即将毡拥蔽鼻口。

  其风迅驶,斯须过尽。若不防者,必至危毙。”

  《水经注》:“高平县西十里有独阜,阜上有风伯坛,故世俗呼此阜为风堆。”

  锡县有《锡义山》,方圆百里,山高谷深,多生薇蘅草。其草有风不偃,无风独摇。

  泉陵县石燕山,有石绀而状燕,因以名山。其石或大或小,若母子焉。及其雷风相薄,则石燕群飞,颉颃如真燕矣。罗君章云:“今燕不必复飞也。”

  《集灵记》:“宫亭湖神能分风擘流。”曹毘诗云:“分风为二,擘流成两。”

  《唐国史补》:南海人言:海风四面而至,名曰飓风。飓风将至,则多虹霓,名曰“飓母。然三五十年始一见江浦船泝流而上,常待东北风,谓之信风。七八月有上信风,三月有鸟信风,五月有麦信风。”

  《续酉阳杂俎》:“鹞子两翅,各有俊名,左名捺风,右名掠草。”

  《云仙杂记》:魏博田承嗣,签治文案如流水,吏人私相谓曰:“世罕有此旋风笔。”

  虞松《方春》以谓“握月担风,且留后日;吞花卧酒,不可过时。”

  《番禺杂记》:“鲎背有骨如扇,乘风而行,名鲎帆。”

  《图经》:“海道之险,曰痴风,曰黑风。”痴风之作,连日怒号不已,四方莫辨,黑风则天色晦冥,不分昼夜。

  《琐碎录》:“鱼逆水而上,鸟向风而立,取其鳞羽之顺也。

  有微风不知所从来,但观鸟之所向。”

  《步里客谈》:古人多用“转蓬”,竟不知何物。外祖林公使辽,见蓬花枝叶相属,团栾在地,遇风即转。问之,云:“转蓬也。”

  《击壤集·观物吟》:水风凉,火风热,土风和,石风冽。

  《埤雅》:天地之气嘘而成云,噫而成风。云阳而出于阴,风阴而出于阳。《尔雅》曰:“南风谓之凯风,东风谓之谷风,北风谓之凉风,西风谓之泰风。凯风言其情,谷风言其自,凉风言其德,泰风言其交。”《诗》曰:“大风有隧,有空大谷。”言大谷者,大风之自也,故曰:谷风言其自。《易》曰:“巽为风。巽,东南也。”今风更生于西,则与兑之气交矣,故曰“泰风。”言其交谷风之厚者,凉风薄也。故谷风以刺俗薄朋友,夫妇离绝。《诗》曰:“习习谷风,以阴以雨。”又曰:“习习谷风,维山崔嵬。无草不死,无木不萎。”言谷风之于天,不能皆雨也,亦或以阴;其于地也,又不能皆生也,亦有萎死者。然则人事岂可以责其全哉!又曰:“凯风自南,吹彼棘心。”凯,乐也。忧释而为乐,怒释而为凯。南风谓之凯风,则天地之怒气于是释焉故也。

  《诗》曰:“北风其凉,雨雪其雱,北风其喈,雨雪其霏。风以譬威,雪以譬虐。雱盖言聚,霏盖言散。凉者其刻也,喈者其和也。”自今观之,雪势布散,无所不加,其意或未艾也,则风候更和。故是诗风以其喈,雪以其霏,为后喈喈,声和也,气和则声和矣。《诗》曰:“终风且暴,终风且霾”,卒曰“曀曀其阴,虺虺其雷”,日出而风为暴,风而雨土为霾,阴而风为曀。霾,下也;曀,上也。此言州吁之暴,逮于上下如风暴矣;又增以霾,如风霾矣;又增以曀,如风曀矣;又增以雷,明有加也。《传》曰:“积风成雷。”其此之谓乎!《尔雅》曰:“焚轮谓之颓,扶摇谓之猋。”郭璞以为颓,暴风从上下也。猋,暴风从下上也。按《诗传》云:“颓风之焚轮者,风薄相扶而上也。”则与璞之意异矣。盖风之锐而上者为猋,风之旋而上者为颓。《庄子》曰:“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扶摇即猋是也,羊角即颓是也。今羊角转旋而上,如焰焚轮之象也。《谷风》一章曰“维风及雨”,二章曰“维风及颓。”雨者,朋友相与致其道以下达之况也。颓者,朋友相与致其道以上达之况也。《蓼莪》初曰:“南山烈烈,飘风发发。”卒曰:“南山律律。”飘风弗弗回风,谓之飘风,荀子所谓“轻利僄遫,卒如飘风”者也。发发,暴也。弗弗,乱也。烈烈以言幽王不惠,律律以言幽王不平。《诗》曰:“匪风发兮,匪车偈兮。”说曰:“匪风发兮”,是非有道之风也。发发者匪车偈兮,是非有道之车也。偈偈者,风生于火,故物或以风化,亦或以火。西方之盐,以风化也;东方之盐,以火化也。《易》曰:“风自火出。”《家人》取其化自内出之象。《诗序》曰:《关睢》,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水生雨,雨更以成水;火生风,风更以成火。《尔雅》曰:“风与火为庉。”以此故也。

  《风经》曰:“调畅祥和,天之喜气也;折扬奔厉,天之怒气也。风者,气也,得怒之气则暴,得喜之气则和,得金之气则凉,得木之气则温,得火之气则炎,得水之气则烈。”《列子》曰:“当春而叩商弦以召南吕,凉风忽至,草木成实,及秋而叩角弦以激夹钟,温风徐回,草木发荣。”命官而总四弦,则景风翔,庆云浮,甘露降,醴泉涌。《尔雅》曰:四时和为通正,谓之景风。景风者,天地中和之气也。《淮南子》曰:“东风至而酒湛溢,造化”权舆以为东方之气风也。故冻非东风不能解,湛非东风不能溢。

  《风俗通》曰:“猛风曰颲,凉风曰浏,微风曰飙,小风曰飕。”《梦溪笔谈》:解州盐泽之南,秋夏间多大风,谓之“盐南风”,其势发屋拔木,几欲动地。然东与南皆不过中条,西不过席张铺,北不过鸣条,纵广止于数十里之间,解盐不得,此风不冰。盖大卤之气相感,莫知其然也。

  又汝南亦多大风,虽不及盐南之厉,然亦甚于他处,不知缘何如此?或云自城北风穴山中出。今所谓风穴者,已夷矣,而汝南自若,可知非由穴也。方谚云:“汝州风,许州葱。”其来素矣。

  江湖间唯畏大风,冬月风作有渐,船行可以为备。唯盛夏风起于顾盼间,往往罹难。曾闻江国贾人有一术可免此患。大凡夏月风景,须作于午后。欲行船者,五鼓初起,视星月明洁,四际至地皆无云气,便可行,至于巳时即止。如此无复与暴风遇矣。国子博士李元规云:“平生游江湖,未尝遇风,用此术。”

  东坡《志林》:贵公子雪中饮醉,临槛向风,曰:“爽哉!”左右有泣下者,公子惊问之,曰:“吾父昔日以爽亡。”楚襄王登台,有风飒然而至,王曰:“快哉,此风寡人与庶人共之者耶?”宋玉讥之:“此独大王之风,庶人安得而共之?”不知者以为诏也,知之者以为讽也。唐文宗诗曰:“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柳公权续之曰:“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惜乎宋玉不在旁也。

  《岳阳风土记》:“岳州北濒江州郡,气候尤热。夏月南风,则郁蒸特甚。盖湖南千里无山,多得日色,故少阴凉之气也。”

  《后山丛谈》:谚曰:“行得春风有夏雨。”盖春之风数,为夏之雨数,大小缓急亦如之。

  《彦周诗话》:“杜牧之作《赤壁》诗云:‘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意谓赤壁不能纵火,为曹公夺二乔,置之铜雀台上也。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

  《蠡海集》:“春之风自下而升上,夏之风横行于空中,即纸鸢以观之,春则能起,交夏则不能起矣。秋之风自上而降下,木叶因之而陨落。冬之风着土而行,是以吼地而生寒也。”

  云为阳用,故龙腾则云起;风为阴用,故虎啸则风生。

  或以云为阴,风为阳者,谓其体也。盖云乃阴之体,升而为阳之用;风乃阳之体,散而为阴之用。是以云起也,石必滋,风行也,土必燥。

  《中华古今注》:“伺风乌,夏禹所作也。禁中置之,以为恒式。”

  《江表志》:宋齐丘为儒日,修启投姚洞天,略云:“城上之呜呜晓角吹入愁肠;树头之飒飒秋风结成离绪。”时有识者云:“当须殍亡。”后果如其言。

  《桂海虞衡志》:“风狸状似黄猨,食蜘蛛,昼则拳曲如猬,遇风则飞行空中。其溺及乳汁治大风疾,奇效。

  广东南海有飓风,西路稍北州县悉无之。独桂林多风,秋冬大甚,拔木飞瓦,昼夜不息。俗传朝作一日止,暮七日,夜半则弥旬,去海犹千余里,非飓也。土人自不知其说。”余试论之,桂林地势,视长沙、番禺在千丈之上,高而多风,理固然也。

  《演繁露》:三月花开时,风名花信风。初而泛观,则似谓此风来报花之消息耳。按《吕氏春秋》曰:“春之得风,风不信则其花不成。”乃知花信风者,风应花期,其来有信也。

  《伊洛渊源录》:程子曰:“‘少从周茂叔游,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

  朱光庭见程明道于汝州,语人曰:“在春风中坐了一月。”

  《芥隐笔记》:东坡《泗州塔》诗:“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顺风来者怨。”盖用刘梦得“同蓺于陆,其时在泽,伊穜之喜,乃稑之厄”;“同舟于江,其时在风,沿者之吉,泝者之凶”意。

  《纬略养性经》曰:“治身之道,春避青风,夏避赤风,秋避白风,冬避黑风。”孙思邈论卫生,以为人当避暗风、箭风者,盖此之谓也。

  《癸辛杂识别集》:近闻亭皋荡户云:“每岁夏月,南风少则好藕晒荷叶遇雨,所著处皆成黑点,藏荷叶则须密室,见风则蛀损,不堪用矣。”

  《齐东野语》:唐文宗诗曰:“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柳公权续云:“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或者惜其不能因诗以讽,虽坡公亦以为有美而无箴,故续之曰:“一为居所移,苦乐永相忘。愿言均此施,清阴分四方。”余谓柳句正所以讽也。盖熏风之来,惟殿阁穆清高爽之地始知其凉,而征夫耕叟方奔驰作劳,低垂喘汗于黄尘赤日之中,虽有此风,安知所谓凉哉。此与宋玉对“楚王曰此谓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而共之”者同意。

  《王氏谈录》:公言:“管辂云:‘天欲雨,树上已有少女风’。”今俗多云“急风翻叶见白者是。”

  《陈辅之诗话》:“范文正《淮上遇风》云:‘一棹危于叶,旁观欲损神。他年在平地,无忽险中人’。虽弄翰戏语,卒然而作,济险加泽之心,未尝忘也。”

  学斋《呫哔》:东坡《泗州僧伽塔诗》:“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顺风来者怨。”此乃檃括刘禹锡《何卜赋》中语。“同涉于川,其时在风;沿之者吉,泝之者凶;同蓺于野,其时在泽。惟种之利,乃穋之厄。”坡以一联十四字,而包尽刘禹锡四对三十二字之义,盖夺胎换骨之妙。至如前《赤壁赋》尾段一节,自“惟江上之清风”至“不知东方之既白”,只是用李白“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一联十六字,演成七十九字,字愈奇妙也。

  吴下《田家志》“风吹月建”,主米陡贵。

  风吹鹤,神口米长千钱斗。才逢癸巳上天堂,己酉还归东北方。乙卯正东才五日,庚申巽上六朝藏。离位丙寅坤辛未,直西之日正当强。壬午乾宫戊子坎,对冲其位定相妨。

  《鸡林类事方言》:“风曰孛缆。”

  《感应类从志》,“《积灰》知风。”

  《物类相感志》:世说“人啸则风生如溽。”暑月夜坐无风,引声而啸,树杪草际飘然验矣。

  《席上腐谈》:邵康节曰:飞之类喜风而敏于飞上。

  牛顺物,乘顺风而行则顺。马健物,愬逆风而行则健。

  《词品》:俗谓风曰孟婆。蒋捷词云:“春雨如丝,绣出花枝红袅。怎禁他孟婆合皁。”江南七八月间有大风,甚于舶䑲,野人相传,以为孟婆发怒。按,北齐李騊駼聘陈,问陆士秀:“江南有孟婆,是何神也。”士秀曰:“《山海经》云:‘帝之二女游于江中,出入必以风雨自随,以帝女,故曰孟婆’。”犹《郊祀志》以地神为泰媪。此言虽鄙俚,亦有自来矣。

  《田间书》“火非风不然,风扑火则息。”

  《涌幢小品》:“吴中五六月间,梅雨既过,必有大风,连数日,土人谓之舶䑲风,云是舶商请于海神得之。凡舶遇此风,日行数千里,虽猛而不为害。四明、钱塘商至夏中毕集者,此风致之也。”

  《丹铅总录》:谚语云:“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篥。”冬至后,寒风吹篱落,有声如觱篥也。合于《庄子》“万窍怒号”之说,而可以为豳风一之日觱发之解也。

  郎士元《留卢秦卿》诗云:“知有前期在,难分此夜中。无将故人酒,不及石尤风。”石尤风,打头逆风也,行舟遇之则不行。此意谓行舟遇逆风则住,故人置酒而以前期为辞,是“故人酒不及石尤风”矣。语意甚工。近人吴中刻唐诗,不解石尤为何语,遂改作“古淳风”,可笑又可恨也。

  古人殿阁檐棱间有风琴风筝,皆因风动成音,自谐宫商。元微之诗:“鸟啄风筝碎珠玉。”高骈有《夜听风筝》诗云:“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僧齐己有《风琴引》:“按吴丝调楚竹高托天风拂为曲,一一宫商在素空,鸾鸣凤语翘梧桐。夜深天碧松风多,孤窗寒梦惊流波。愁魂傍枕不肯去,翻疑住处邻湘娥。金风声尽熏风发,冷泛虚堂韵难歇。常恐听多耳渐烦,清音不绝知音绝。”王半山有《风琴》诗云:“风铁相敲固可鸣,朔兵行夜响行营。如何清世容高枕,翻作幽窗枕上声。”此乃檐下铁马也。今名纸鸢,曰风筝,亦非也。

  赵汝愚诗:“江月不随流水去,天风常送海涛来。”朱文公爱之,遂书“天风海涛”字于石。今人不知为赵公诗。

  《汲古丛语》:风不离空,故摇空而得风;水不离地,故掘地而出水。然形动而风随者,则因有以显无;气嘘而成水者,则自无而生有。

  《宛委余编:风神》曰:“孟婆对飓母可也。”又风母如猿,打杀,遇风即活。雷公如猪,冬月蛰地中,掘得之。二物皆可食,作对甚切,其形亦相似也。

  《御龙子集》:“风之行于宇内也,一气之动荡而无所鼓发耶?八方之来,各以其候,而非各为隧道也,一气耳,止则无,动则有。无为阴,有为阳。阳之西流曰谷风,北流曰凯风,周旋流曰飘风,猛流曰暴风,急流曰烈风,而有异耶?”

  《滇行纪略》:滇地无日无风,春尤颠狂。凡风皆西南风,若东南风即媒雨。

  滇中多风,至大理,风尝寂寂。盖滇风常自西北城,正当点苍,西障风为所捍耳。

  《田家杂占》:“八月中气前后起西北风,谓之霜降信。

  立冬前后起西北风,谓之立冬信。”

  《田家五行》,春牛占岁事,头白主春多风。

  《群碎录》:杜荀鹤诗云:“百岁有涯头上雪,万般无染耳边风。”

  书蕉:俗以开花风为花鞲扇,润花雨为花沐浴,至花老风雨断送,盖花刑耳。

  《五杂俎》:京师谚曰:“天无时不风,地无处不尘,物无所不有,人无所不为。”

  《书肆说铃》“花信风与寒食雨前后稍异,寒食雨自冬至起至清明前一日,合七气,得三个月,零十五日。花信风自小寒起至谷雨,合八气,得四个月,每气管十五日,每五日一候,计八气,分得二十四候,每候以一花之风信应之。”

  《敬君诗话》:郎士元《留卢秦卿》诗云:“知有前期在,难分此夜中。无将故人酒,不及石尤风。”杨用修曰:“打头,逆风也。陈晦伯引古乐府宋武帝《丁都护歌》云:‘愿作石尤风,四面断行旅’。似非打头风也。”然则晦伯者,将以为四面风耶?而风固无四面俱起者。愚谓合两诗而释之,盖狂风怒起,不惟逆风难以行舟,即使顺风,亦未免折樯裂帆矣。是郎士元诗,非必打头风也。又烈风括地,虽起一面,而四面行旅,亦自却步。是《丁都护歌》,亦非必谓四面风也。总之,惟曰大风则可耳。

  《三余赘笔》:书云:“马牛其风,《左氏传》云:‘风马牛不相及’。

  盖牛顺物乘风而行则顺,马健物逆风而行则健。”《严州府志》:“桐庐县七里滩与严陵濑相接。谚”云:“有风七里,无风七十里。”盖舟行艰于牵挽,惟视风以为迟速。

  《福建通志》“土番识”台草:此草生而无节,则周年无台。

  一节则台一次、二节二次,多节多次,无不验者。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