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类书 > 图书集成乾象典 | 上页 下页
阴阳部杂录一(1)


  《书经·虞书·舜典》:“律和声。”〈疏〉阴律名同,亦名吕。郑元云:“律,述气也。同,助阴宣气,与之同也。”又云:吕,旅也。言旅助阳宣气也。

  《夏书》:“甘誓:不用命,戮于社。”〈传〉“社主阴”,阴主杀亲祖,严社之义。〈疏〉《礼》:“左宗庙,右社稷”,是祖阳而社阴。

  《周书洪范》润下作“咸。”〈疏〉水既纯阴,故“润下趣阴。”火是纯阳,故“炎上趣阳。”

  《召诰》:“厥既得卜。”〈疏〉市处王城之北。朝为阳,故在南;市为阴,故处北。

  《立政》“论道经邦,燮理阴阳。”

  《诗经小雅采薇篇》曰:“归曰归,岁亦阳止。”〈朱注〉阳十月也。

  时纯阴用事。嫌于无阳。故名之曰“阳月”也。

  《杕杜》篇:“日月阳止,女心伤止。”〈笺〉十月为阳,妇人思望其君子,阳月之时,已忧伤矣。

  《十月之交》篇:“朔日辛卯。”〈疏〉十日甲刚乙柔,其中有五刚五柔。要十日皆为干。而十二辰亦子阳丑阴,其中有六阳六阴,以对十日皆为支《大雅笃公刘》篇:“相其阴阳。”〈朱注〉阴阳向背,寒暖之宜。

  天生《蒸民篇》。“有物有则。”〈疏〉《孝经援神契》曰:“性生于阳以理执,情生于阴以系念”,是性阳而情阴。

  《周礼地官》大司徒:“阴阳之所和也。”〈疏〉若昭四年《左氏》申丰云:“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是其阴阳和也。

  春官大司乐,阴竹之管。〈注〉“阴竹”生于山北者。〈疏〉《尔雅》云:“山南曰阳,山北曰阴。”今言阴竹,故知山北者也。

  保章氏十有二岁之相。〈注〉“岁谓太岁。”岁星为阳,右行于天;太岁为阴,左行于地。十二岁而小周。

  《礼记·曲礼》:“请席何乡,请衽何趾。”〈疏〉席坐席,衽卧席。坐为阳,面亦阳也,故问面何所向。卧是阴,足亦阴也,故问足何所趾也。

  凡进食之礼,“左殽右胾。”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疏〉熟肉带骨而脔曰殽,纯肉切之曰胾。骨是阳,故在左;肉是阴,故在右。食饭,燥为阳,故居左;羹湿是阴,故右。

  天子建天官,先六大,曰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典司六典。”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众。〈疏〉“天官尊阳,故一卿以摄众”;地官卑阴,故“五卿俱陈也。”

  《王制》:“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注〉兼用之备阴阳也。凡饮养阳气。凡食养阴气。阳用春夏。阴用秋冬。〈疏〉《燕》之与飨,是饮酒之礼,是阳阳而无阴,食是饭,饭是阴阴而无阳,周兼用之,故云“备阴阳”也。

  《月令》:“孟春之月,其日甲乙。”〈大全〉马氏曰:“甲、丙、戊、庚、壬,阳也;乙、丁、己、辛、癸,阴也。《盖》一阴一阳,每相为用者也。

  其《祀户》。”〈大全〉方氏曰:“户奇而在内,阳自内出之象也,春生为阳出之时,故其祀户;门耦而在外,阴自外入之象也,秋收为阴入之时,故其祀门。灶者物之所以化,而夏之时则阳已极而阴于是化也,故其祀灶。行者人之所以往,而冬之时则阳来复而阴于是往也,故其祀行。”

  仲春之月,鹰化为鸠。〈大全〉方氏曰:“鹰好杀而击以秋,鼠好贪而出以夜,皆阴类也。鸠、鴽皆阳类也。卯、辰者阳之中,故仲春则鹰化为鸠,季春则田鼠化为鴽,盖阴为阳所化,物理如此。爵乳子而集以春,雉求雌而雊以朝,皆阳类也。蛤、蜃皆阴类也。戌、亥者阴之极也,故秋则爵入大水为蛤,孟冬则雉入大水为蜃,盖阳为阴所化,物理如此。”

  是月也,日夜分。〈大全〉方氏曰:“日,阳也;夜,阴也。故阳长而阴消,则日长夜短,阴长而阳消,则夜长日短,皆非阴阳之中也。夫阳生于子,终于午,至卯而中分;阴生于午,终于子,至酉而中分。故春为阳中,而仲月之节为春分;秋为阴中,而仲月之节为秋分。春秋之分则阴阳适中,而日夜无长短之差,故于其月每言日夜分也。”

  季春之月,田鼠化为鴽,虹始见,萍始生。〈大全〉马氏曰:“田鼠化为鴽,则阴类之。慝者迁乎阳,而其性和也。萍始生则以阴物之浮以承阳者也。”方氏曰:“虹者,天地讧溃之气也。阴干阳所,乃见而出,故又谓之蝀焉。阳方得中,则阴莫能干,至于辰则已过中矣,故为阴所干而虹见也。”

  是月也,生气方盛,阳气发泄,句者毕出,萌者尽达,命国难,九门磔攘,以毕春气。〈大全〉严陵方氏曰:“难所以难,阴慝而驱之。《周官》方相氏‘帅百隶而时难,以狂夫为之,则狂疾以阳有余,唯阳有余足以胜阴慝故也。

  裂牲谓之磔,除祸谓之攘,必于九门,则欲阴慝之出故也。凡此皆虑春气之不得其终也,故曰‘以毕春气’。

  此之所难,则难阴慝之作于春者也。仲秋又难,则难阴慝之作于秋者也。季冬又难’”,则难阴慝之作于冬者也。独夏不难,则以阳盛之时,阴慝不能作故也。

  孟夏之月,蝼蝈鸣,蚯蚓出。〈大全〉马氏曰:“蝼蝈鸣则阴而伏者,乘阳而鸣也。蚯蚓出则阴而屈者,乘阳而伸也。

  靡草死。”〈陈注〉草之枝叶靡细者,阴类,阳盛则死也。

  仲夏之月,螳螂生鵙始鸣,反舌无声。〈陈注〉凡物皆禀阴阳之气而成质,其阴类者宜阴时,阳类者宜阳时,得时则兴,背时则废。〈大全〉方氏曰:“螳螂、鵙,皆阴类也,故或感微阴而生,或感微阴而鸣焉。反舌,百舌也。其鸣也,感阳中而发,故感微阴而无声焉。”

  毋暴布。〈陈注〉“布”者,阴功所成,不可以小功干盛阳也。

  《鹿角解》〈大全〉方氏曰:“鹿好群而相比,则阳类也,故夏至感阴生而角解;麋多欲而善迷,则阴类也,故冬至感阳生而角解。此所以不同也。”

  孟秋之月,天地始肃,不可以赢。〈陈注〉朱氏曰:“阳道常饶,阴道常乏,故赞化者不可使阴气之赢也。”

  仲秋之月元鸟归。〈大全〉方氏曰:“元鸟”至,以阳中,故归以阴中也。

  是月也,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陈注〉月至四阴,阴已盛矣。时以阳衰阴盛为秋,人以阳衰阴盛为“老养”衰老顺时令也。〈大全〉方氏曰:“几杖以养其体,糜粥以养其气。《郊特牲》曰:‘饮养阳气也,食养阴气也,春飨孤子秋食耆老,其义一也,故此于秋言之’。”然养阳非无食也,特以饮为主耳,养阴非无饮也,特以食为主耳,故此兼言饮焉。

  季秋之月,鞠有黄华。〈大全〉方氏曰:“桃华于仲春,桐华于季春,皆不言有,独于鞠言之者,以万物皆华于阳,独鞠华于阴而已,故特言有。桃华之红、桐华之白,皆不言其色。独鞠言其色而曰黄者,以华于阴中,其色正应阴之盛故也。”

  孟冬之月,虹藏不见。〈陈注〉阴阳气交而为虹。此时阴阳极乎辨,故虹伏。

  仲冬之月,鹖旦不鸣,虎始交。〈陈注〉夜鸣而求旦,故谓之“鹖旦。”夫夜鸣则阴类也。然鸣而求旦。则求阳而已。故感微阳之生而不鸣则以得所求故也。虎阴物而交则亦感阳之生故也。

  命之曰《畅月》。〈陈注〉朱氏谓:阳久屈而后伸,故云“畅月。

  芸始生,荔挺出,蚯蚓结,麋角解,水泉动。”〈陈注〉水者天一之阳所生。阳生而动。言枯涸者,渐滋发也。〈大全〉方氏曰:“凡物之气,感阴者腥,感阳者香,阳方长矣,故芸始生,荔挺出。蚯蚓结者,以感正阳之气而后出,故微阳虽生而犹结焉。结言形之未解也。”

  季冬之月雁北乡,鹊始巢雉雊鸡乳。〈大全〉马氏曰:“雁北乡,则顺阳而复也。雉,火畜也,感于阳而后有声。鸡,木畜也,丽于阳而后有形。”

  冰方盛,水泽腹坚,命取冰。冰以入,令告民出五种。〈大全〉严陵方氏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盛闭塞而阳无所泄,则气戾不和,为愆阳,为伏阴。然则凿冰非特为备暑,亦以达阳气也。水之入也为阴事之终,种之出也为阳事之始,以冰入之期而告民出五种,终则有始也。”

  《内则》:“凡男拜,尚左手。”〈注〉左,阳也。

  凡女拜,尚右手。〈注〉右阴也。〈陈注〉尚左尚右,阴阳之别。

  《祭义》:“祭日于坛,祭月于坎,以别幽明,以制上下。祭日于东,祭月于西,以别外内,以端其位。日出于东,月生于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巡,以致天下之和。”〈陈注〉“坛高而显,坎深而隐。”一显一隐,所以别阴阳之幽明,一高一深所以制阴阳之上下。东动而出,西静而入,出则在外,入则反内,故东西所以别阴阳之外内。东为阳中,西为阴中,中则得位,故东西所以端阴阳之位。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而阴阳之义配焉。阳道常饶,阴道常乏,故运而为气,赋而为形。凡属乎阳者皆长,属乎阴者皆短。一长一短,终则有始,相巡而未尝相绝。

  故“足以致天下之和”者,阴阳相济之故也。

  昔者圣人建阴阳天地之情,立以为《易》。〈疏〉兴建阴阳,天地之情,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立此阴阳,以作《易》祭统昆虫之异,草木之实,阴阳之物备矣。〈大全〉方氏曰:“言阴阳之物者,盖昆虫以阴蛰,以阳出,草木以阴枯,以阳荣故也。”

  《乡饮酒义》:“宾主,象天地也;介僎,象阴阳也。”〈陈注〉“《介》’以辅宾,僎以辅主人,象阴阳之辅天地也。

  《烹狗于东方》,祖阳气之发于东方也。〈大全〉方氏曰:“凡植物皆地产,足以养人之阴;凡动物皆天产,足以养人之阳。天产不特狗也,而特烹狗以祖阳气者,盖阳之辰穷于戌而为阳之至,故辰在戌而属狗,则狗至阳之畜也。东方者得阳之中,烹至阳之畜,于阳中之方,又得其宜矣。”

  《丧服四制》:“凡礼之大体,体天地、法四时、则阴阳、顺人情。”〈又〉夫《礼》,吉凶异道,不得相干,取之阴阳也。

  《左传》:“冬无愆阳,夏无伏阴。”

  《谷梁传》:“独阴不生,独阳不生,独天不生,三合然后乃生。”

  《素问·上古天真论》:“丈夫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阴阳和,故能有子。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四气调神大论》:“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沈。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浮沈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又〉“凡阳阴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为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阴阳应象大论》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乾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

  《阴阳离合论》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阴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抟而勿浮,命曰一阳。”帝曰:“愿闻三阴。”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

  抟而勿沈,命曰“一阴阴阳。”𩅞𩅞〈音冲〉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

  《阴阳别论》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所谓阴者,真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谨熟阴阳,无与众谋。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

  鼓一阳曰钩,鼓一阴曰毛,鼓阳胜急曰弦,鼓阳至而绝曰石,阴阳相过曰溜。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阴之所生,和本曰和。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淖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死阴之属,不过三日而死;生阳之属,不过四日而死。所谓生阳死阴者,肝之心谓之生阳,心之肺谓之死阴,肺之肾谓之重阴,肾之脾谓之辟阴,死不治。结阳者,肿四支;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二阳结谓之消,三阳结谓之隔,三阴结谓之水。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阴搏阳别,谓之有子。阴阳虚,肠澼死。阳加于阴,谓之汗,阴虚阳搏,谓之崩。

  《六节藏象论》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谓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荣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