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林达 > 带一本书去巴黎 | 上页 下页
二五


  伏尔泰偶然地和一名对他的声望不认账的年轻贵族,发生了冲突。他们先是骄傲地相互顶撞,继而动手,最后,年轻贵族设下一个埋伏,使伏尔泰被痛殴了一顿。他冲回家中,还是咽不下这口气。于是,他跑到巴黎郊区,天天“磨剑霍霍”,勤练剑术,扬言要报仇雪恨。在路易十五时代,法律已经禁止决斗,违者将处以极刑。三十一岁的伏尔泰已经是法国的骄傲,所有关心他的人都为此捏了一把汗。后来惊动王室,下了一纸通令,让警察监视着伏尔泰,不让他轻举妄动。最后干脆把他送进了巴士底狱。警官的记录中写到,在逮捕他的时候,“犯人家族一致喝彩”,因为“这道明智的命令,防止了这个年轻人再干下新的蠢事”。这次伏尔泰进巴士底狱,几乎是一次“保护性拘留”。

  在牢里,年轻气盛的伏尔泰清醒过来。要求释放并且去英国。十五天以后,他就被释放了。赴英国之前,他不仅得到路易十五的官员们种种致英国显贵的介绍信,还得到王后的许诺,每年继续由王后给他支付一份年薪。朋友们当然少不了宴请送别,他带了一大堆研究英国的书籍,打算好好考察一下他向往已久的英国社会制度。这就是所谓的伏尔泰的“放逐英国”故事。三年以后,他再度回到法国的时候,真的成了英法文化的重要交流媒介之一。

  伏尔泰是一个长寿、多产、精力旺盛的思想家和作家。上面的这些经历,只是他人生的一个开篇而已。可是,这个开篇却非常典型地描述了路易王朝和伏尔泰们的恩恩怨怨。伏尔泰此后的故事,也基本上没有脱出这个模式。

  随着伏尔泰思想的成熟,他的文笔越磨越犀利,对于旧制度的攻击,也越来越切中要害。在王朝忍无可忍的时候,他的书被禁被烧,本人避走外省,甚至逃亡国外。可是,风头一过,国王又会在贵族们以及贵族沙龙的女主人们的劝说下,对这个思想的天才眼开眼闭,甚至暗暗崇拜起来。

  这和君主本身始终没有脱离文化思潮的发展有关。我们可以说,法国的贵族和君主是附庸风雅的,可他们是真的附庸上去,或者说是赶时髦赶上去了。那些十八世纪的哲学潮流所表达的先进思想,不论王公贵族们是否完全赞同,至少他们一点也不陌生。

  不仅法国如此,在法国之外的欧洲几个大国的君主,几乎莫不如此。他们似乎都以和学者们探讨文学艺术思想哲学为乐。伏尔泰和他们书信往来,讨论着相当艰深的学术问题,交往得就像老朋友。伏尔泰既然是法国人,循着爱之愈甚,痛之愈切的规律,他对于旧制度的抨击,当然就更多地射向具体的“法国箭靶”,也就自然更容易和法国的当局形成冲突。而在其他欧洲君主那里,“法国现实”被淡出,伏尔泰就更多地成为一个抽象的哲学智慧。欧洲的君主们因此就更愿意听他聊聊那些新鲜的玩意儿,尽管他们完全明白,这些新奇刺激的思想,对于他们正在享受着的制度,是多么大的危险。这种情况简直就像一个小孩子在那里着迷地玩火,又爱又怕的感觉一样。

  思想家和欧洲上层宫廷贵族的这个互动过程,对于推动欧洲的进步和王朝的渐进开明,确实起了巨大的作用。

  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伏尔泰身上,当时的法国其他思想家,也普遍遭遇这样的经历。例如编写《百科全书》的狄德罗,他也因为思想的异端被捕过,也有过书籍被没收被焚烧的经历。可是,不管怎么说,《百科全书》事实上在一部又一部地编写下去,并且出版面世。《百科全书》的完成,不仅仰仗学者们的努力,它同样离不开王室的“特权印行执照”和一大帮贵族们的慷慨解囊、巨额捐助。在《百科全书》的“思想”出问题的时候,那些侯爵伯爵和他们的夫人们,就不断进出宫廷,为学者们游说,而且每每都能奏效。

  《百科全书》在法国出现出版危机的时候,俄国的叶卡捷琳娜大帝和奥地利的腓特烈大帝,就递过话来。说是你们法国要是不能印的话,我们保证,在我们政府的保护下,就在我们彼得堡、维也纳印。这样的表态,让欧洲文化中心的巴黎实在很没有面子。法国还是只好改了主意,就放手让他们在巴黎印行算了。

  《百科全书》的最后一卷在1765年问世,这已经是法国大革命的二十四年前。这套二十八卷的昂贵学术著作,在二十五年里竟然印行了四十三版。不论这套书有多大的学术缺陷,可是大家都公认,它“激发了思想”,“煽动了革命”,是“大革命之前的革命”。

  社会变革由街头民众在推动,这实在是一个误解。变革的一个重要动力,是思想。而欧洲思想的飞跃,离不开宫廷和贵族本身对于新的精神世界的好奇和探求。也正是由于法国知识界和宫廷贵族的密切联系,他们始终了解旧制度上层的渐进变革的可能,也始终没有放弃对于渐进改革的理想和信心。可是,由于法国知识界为之奋斗的,就是要突破王朝本身利益所系的旧制度,因此,他们之间的激烈冲突又是必然的。

  这种矛盾,在旧制度邻近变革的时候,表现得尤为充分。最具有象征性的,就是路易王朝对于言论出版自由的困惑。

  在绝对专制的体制下,是没有什么可困惑的。王朝可以处理得非常简单。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而且令行禁止,没有什么可讨价还价的。一个学者、出版者,甚至书商,都可以因为一个小小的违规,被投入监狱。而且,投进去就跟一颗石子儿给投到井里一样,从此就沉底儿了。就是当场就杀了砍了,也就是一句话的事情。谁不服就跟着一起去。可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王朝的逐步开明,即便是平民,也不能随杀随剐了,更何况是那些不仅受到公众爱戴,也被王公贵族们所崇拜的著名诗人、文学家和思想家呢?

  结果,法国王朝随着开明进步的步伐,对于思想言论和出版的管理,就呈现了最摇摆跌宕、无所适从的局面。这就是前面的伏尔泰故事的来由。王朝和旧制度一体而存在,它无法放弃旧制度本身,而它也无法逆转历史潮流,在有意无意之中,它甚至还在帮助推动这个潮流。它极度困惑。皇家的剧院,贵族夫人的沙龙,都成为思想的温床,而思想又在挖掘他们生存的根基。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