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林达 > 带一本书去巴黎 | 上页 下页 |
九 |
|
有了这些教堂之后,假如要领略和理解宗教,也许,欧洲就成了最合适的地方之一了。在数量如此之大的几百年甚至千年以上的古教堂面前,即使一个距离宗教很远的人,也很难对如此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人类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完全不动心。 除了正在闭门修缮的之外,巴黎任何一个教堂都是对公众开放的。如果说这些教堂是免费博物馆,一点也不言过其实。欧洲的天主教堂和美国的同类教堂的内部装饰有很大区别。我们的朋友弗兰西斯是美国天主教的修士。从欧洲回来,我们再参观他的教堂,就感觉特别简洁。我们告诉他,法国的天主教堂如何挂满了巨型名家油画,布满了精美浮雕。我们想说,相比之下,美国天主教堂是不是显得太“没文化”了。弗兰西斯微笑着说,这倒并不完全是美国的教堂弄不到一件艺术品,而是他们的教会对教堂的布置另有规定。按照教会规定,他们的教堂里只准许出现一个神像雕塑或是神像绘画。其余的装饰就只有彩色玻璃窗了。而且,这些彩色玻璃镶嵌的窗子,也不像在欧洲那样,它们并没有具象的宗教内容。他们的理由是,假如一个教堂过度装饰,那么,人们势必会被这些艺术品所吸引,而不利于全神贯注地静思,甚至忘记自己来这里究竟是寻求什么的了。 然而,对于欧洲教堂的装饰传统,弗兰西斯表示了充分的理解。他说,在中世纪的欧洲,远不像今天那样,人们普遍有了阅读能力。在那个时候,再虔诚的信徒,也有可能根本没有读过《圣经》。大多数人都是文盲,他们无法通过阅读来了解宗教的历史和内容。所以,走进教堂的人们,除了听牧师的布道之外,一个重要的宗教知识来源,就是这些美轮美奂的宗教艺术品。人们从这些绘画、雕塑和彩色玻璃窗所讲述的故事里,形象化地接受了宗教教育。 欧洲中世纪最杰出艺术家们,就像东方的艺术家,把艺术生命交给敦煌的洞窟一样,他们也把自己才华的结晶留在了教堂的墙上。这些作品成了教堂生命体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仅仅是走遍巴黎的教堂,也足以使一个游人得到足够的享受了。 这些还远远没有穷尽巴黎古教堂的魅力。教堂只是一个建筑物,而人与上帝的对话给它们倾注了无穷的生命力。教堂还在举行千年延续的弥撒,神父还在接受传统的忏悔。有时在教堂的侧面,你可以看到一些等候忏悔的人,静默地候在小小忏悔室外的长椅上。那一片片摇曳的烛火,仿佛是一个个卑微灵魂的祈祷和倾诉。此外,巴黎的教堂还在夜晚举行演奏古典乐曲的音乐会。再小的教堂,门口也会有一张小小的招贴,通知音乐会的时间和曲目。巴赫、肖邦,他们都不是远去的身影,而是教堂里轻轻托起一个个孤独灵魂的天使的手臂。 那天傍晚,我们从西岱岛随意逛出去,不知不觉来到了马亥区,那是在奥斯曼改建巴黎时,“手下留情”留下来的一个老区。窄窄的街道,磨得圆圆的小石块路面。最后,顺着重重的石阶,我们又进入了一个教堂。一开始就被墙上的油画所吸引,我们没有注意身后在发生什么。偶一回头,才发现在教堂中间的圣坛前,静静地跪着几十个正在默祷的修女。后面坐在长椅上的,是一些普通的巴黎市民,他们也在低头默祷。 后来我们才从这个教堂散发的介绍文字中得知,这是一个由巴黎人依据现代生活特点,为满足一些人的精神需求创立的“城市修道院”。这些自愿“入院”的修女,都是在世俗社会有半职工作的职业妇女。这个工作使得她们能够自给自足,自己养活自己。当然,那只能是一个颇为清贫的生活。这样,她们在其余的时间,就能够静心地过她们的“修道院生活”,与上帝对话。她们一袭白色的长袍,黑色的头巾。那些美丽的修女,使我们不由地想起那个由赫本饰演的著名电影——《一个修女的故事》。 默祷之后是弥撒。她们唱圣歌的声音是那么单纯,歌声在教堂里轻柔地回荡、上升。让你感受到灵魂可以超脱肉体的束缚而升华。这时,我们才理解,为什么人的身体是柔弱的,而精神却可以是坚忍和顽强的,心灵可以是无畏和勇敢的。对于一个重视内心净化和精神救赎的人,虽然生命依然是脆弱的,但是他们却能够在精神上越过生与死的界限,克服心灵深处对于死亡的本能恐惧。 在这样一个弥撒之后,我们走出教堂。夕阳下,现代巴黎的喧嚷带着尘世的一切扑面而来。这是我一生中最接受不了繁华的一刹那。在这一刻,我突然理解了我们的朋友弗兰西斯,为什么会在现代的美国,作为一个嬉皮大学生,会被宗教所感动,被修道院所吸引。 这是我在美国,很久以来反复询问过弗兰西斯的一个问题。答案却意外地在欧洲找到了。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