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林达 > 带一本书去巴黎 | 上页 下页


  §Chapter 4 巴黎的教堂

  Eglises

  巴黎遍地都是博物馆。

  巴黎是首都,自然有大量的法国国家博物馆。可一到门口,我们就捂着钱包愣了一愣。因为,对穷人来说,它们和美国的国家博物馆有一个性质严重的不同。那就是,它们都收取大致四十到六十法郎的门票。

  提起门票,就会想起“滥收费”。这是一个经典的中国话题。一个博物馆,假如从五角人民币的门票,摇身一变,就成了二十五元。那么,刨去物价指数,收费是否合理的疑问还是马上就会冒出来。于是,博物馆会出来解释:这个博物馆的维护费用是一笔天文数字。每年门票收入只占其中百分之一。大家想想也就说不出什么了。可是,收费一涨再涨,“滥收费”的问题还是会被一再提出。

  难道美国就不收费吗?只能说,美国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比较刻板。它的收费是以博物馆的性质决定的。

  美国的国家博物馆不收费。它的理由是这样的:老百姓交税,国家就必须免费提供公共设施。所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至于博物馆的维修费用,美国概念是,博物馆会广开财路,寻求捐款。至于参观的平民,大家在政府收税的时候,已经交过这部分钱了。所以,在华盛顿,游客可以尽享国家级收藏,游走于艺术、自然、历史、航天等等巨型博物馆,不掏一分钱。至于那些从来没有在这里交过税的外国游客,也就都权当客人顺便招待了。

  还有许多私人博物馆,美国人承认它是一种经营性的商业行为,所以,就遵从商业规律。其收费标准是在“不把参观者吓走”和“有利可图”之间平衡。这样的门票再离,似乎也不存在“滥”的问题。而是像买商品,市场调节,买卖公平。至于一些私人基金会的博物馆,如著名的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等等,只收取赞助和捐款,而不强行收取门票。博物馆只给你一个建议性的赞助金额。所以,在美国,是以不同的原则处理不同性质的博物馆收费。桥归桥,路归路,各行其道。大家从来不认为滥收费是一个有必要讨论的“问题”。

  法国的概念完全不同。就连公共厕所,在美国人看来是天经地义的公共服务设施,在法国也一定是收费的。而且设计先进,像保险箱一样全封闭地矗立在大街上,无人看管。没有恰好两法郎一枚的硬币扔进去,绝对不开门。这在美国人看来,就有点过分了。

  但是对于法国国家博物馆的收费,渐渐我们开始理解。也许,是因为法国的外国游客实在太多?朋友告诉我们,远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巴黎每年的游客人数就已经超过了它的居住人口。也许,也因为法国的“历史负担”实在太重?法国的遍地古迹,个个都要保护和修复,个个都是填不满的狮子口,吃的可都是法郎。但毕竟法国人还是知道国家博物馆服务公众的意义。一个贫穷的纳税艺术家,是不应该被国家博物馆拒斥在外的。再说,除了凤毛麟角,有几个艺术家不是挣扎在贫困线上的?因此,这些博物馆也有一些相应的“补救措施”。比如说,所有艺术系(包括建筑)的学生,都有免费参观卡,可自由进出各类国家博物馆。另外,如卢浮宫,在下午三点以后进去,可以获得降价,假如在每个月的第一个周末进去,就可以不掏腰包了。

  我们就在这样的免费日,去“赶”过一回“场”。那还不是旅游旺季,可是“免费日”的卢浮宫广场,一早排队的人群依然蜿蜒曲折,见首不见尾。好在我们的朋友卢儿俨然已是一个“老巴黎”。我们另辟蹊径,绕到与地铁站相近的另一个地下入口。那是外来的游客们所不熟悉的“旁门歪道”。一路畅通无阻,我们径直就闯进了布满雕塑的大厅。这大概是当地人在“客满为患”的巴黎,给自己留的公开的“秘密通道”吧。

  一般的法国人,好像习惯了对国家博物馆付门票。估计门票对这样一个收入相对恒定的发达国家,也不是太大的负担。但是,对国外旅游者来说,差别就很大。收入和法国人相差不多的游客还可以过得去,而对其他国家的游客,可能就是一笔不小的负担。有时,一张门票就相当于近百元的人民币了。

  但是,在法国,也有大量免费参观古迹的机会。那就是教堂。夸张一点的说法:巴黎几步路就是一个教堂。这些教堂与中国的宗教建筑寺庙相比,其他优劣一概不论,就其选用材料的不同,就先占了优势。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中国的寺庙大多为木结构,一上百年千年,难免祝融之灾,十之九九,都是一把大火烧了个精光。哪怕古籍中描写得再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也只是纸上文章了。

  法国的教堂都是石块砌成。虽然也有不少教堂,在漫长的岁月中,被自然和战乱所毁。但是,它很难被彻底毁灭。只要还剩个骨架,只要人还在,宗教不死,它最终就还是会被修复起来。当然,人类的愚蠢不在这个考虑的范围;假如横了心要拆,凭着人的本事,不要说拆北京的城墙,就是要拆万里长城,也是不难的。

  选材的不同,也就决定了技术发展的不同。在铁穆辛哥材料力学理论的千年之前,人们就凭着经验在用小块的石头“积木”,摸索着搭建具有复杂空间的宏伟建筑的方式。失败曾经是他们唯一的教师。在那个时代,就技术而言,石匠比木匠确实要难得多,但是,他们显然是成功了。你站在那里,想象当时的情景,真会在一瞬间怀疑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的奇迹。可是,眼前的教堂就是证据。更何况,成功的还不仅仅是技术。它们都是真正的艺术品。不论是整体还是细部,都在令最无动于衷的人,发出一声来自心底的叹息。

  法国是哥特式教堂的起源地。也许正因为是起源地,它留下的哥特式教堂,并不一定就是在形式上最完美的。例如巴黎圣母院,就是一个早期哥特式的代表。较之于成熟期的作品,它没有那么直插云端,高耸飞扬,伸手就能触及上帝指尖的感觉,但是,它的正面石山般的凝重、沉稳,它的侧面飞券空灵留给了人们想象的空间,而内部空间的尖券,已经足以带领一个有悟性的灵魂向上提升了。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