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高阳 > 翁同龢传 | 上页 下页
张之洞(1)


  张之洞虽与翁同龢不睦,但变法的理想,实无二致。张之洞的“名言”,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实即翁同龢所拟的“定国是诏”中的主旨。而诏书中兴学为急,则张之洞早已实行,据胡钧、许同莘各编的两本张之洞年谱,记是年奉诏以前,兴学育才的情形如下:

  二月:开办工艺学堂,延日本教习工人,教物理、化学、机器制造等。

  三月:撰“劝学篇”成,分内外两篇,大意在正人心、开风气两义。日撰一首,率以灯下为之,黎明而就,次日复改,易稿至于六、七。

  闰三月:遵旨广设学堂,以减征丁漕平余捐,永充学堂经费。

  因为如此,有闰三月初四的上论:“张之洞着即来京陛见,有面询事件。”至十七日交卸篆务,二十一日起行,二十五日抵上海,不意湖北沙市有焚烧洋房之案,恐再度引起国际纠纷,饬令“即日折回本任,俟办理此案完竣,地方一律安静,再行来京。”

  及至维新开始,由于教育制度的变更,登进人材的途径,相应而起变化。废科举之说大兴,张之洞在基本上是赞成的。

  在张之洞初回任时,正值拟议更改科举办法,张之洞是全力支持的,不独对文科有意见,即“变通武科章程十条”,亦有洋洋洒洒,长达五、六千言的陈奏。文科废八股之议,起于御史宋伯鲁,而奏稿出于康有为之手。最后则照张之洞所奏定议,二十四年六月初一上论,全引张之洞奏折外,提纲挈领,刊出原则如下:

  一、贵州学政严修建议特开经济特科,原已明谕举行,以后“宜合科举、经济、学堂为一事。”

  二、乡会试仍定为三场,但将先后之序互易。三场所试科目如下:

  (一)第一场试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策问五道。
  (二)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
  (三)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其格大略如讲义,讨论经说。

  三、首场按中额十倍录取;二场三倍录取;三场如额取中。每场发榜,取者始准试次场。按:乡会试录取名额,每年规定,乡试称为中额;会试称为解额,但名额大致相差不远。如会试解额总计三百人,则第一场取三千人;第二场由三千人中取中九百人;第三场由九百人中录取如额。

  四、员生童生岁科、科试,亦比照此例,先试经古一场,专以史论、时务策命题;正场试以四书义、经义各一篇。

  五、词章楷法,馆阁撰拟应奉文字,未可尽废,如需用此项人员,先期特降谕旨考试,偶一举行,不为常例。

  六、嗣后一切考试,均以讲求实学实政为主,不得凭楷法之优劣为高下。

  此外于殿试另有特旨一道:以殿试“为通籍之始,典礼至重”,将亲自“临轩发策,虚衷采纳”,此后“一经殿试,即可视为授职,朝考一场,着即停止举行”。将资格考试与任用考试合而为一,为唐朝开科取士以来,一项空前的改革,亦由张之洞原奏,“一经殿试,即可据为授职之等差,朝考似可从省”而来。上谕中并特别声明:“朝廷造成人才,惟务振兴实学,不凭楷法取士”,亦以张之洞原奏中,极力抨击殿试重楷法之故。

  德宗对张之洞的看重,在这两道上谕上,灼然可见。原因是当时的督抚,对推行新政,并不起劲。六月廿三日特颁上谕,申明变法不得之苦衷,命内外诸臣,力除壅蔽,上下以诚相感。七月初十更有一道严旨:

  近来朝廷整顿庶务,如学堂、商务、铁路、矿务,一切新政,迭经谕令各将军督抚,切实筹办,并将办理情形,先行具奏,该将军督抚等,自应仰体朝廷孜孜求治之意,内外一心,迅速办理,方为不负委任。乃各省积习相沿,因循玩懈,虽经严旨敦迫,犹复意存观望,即如刘坤一、谭钟麟身任封圻,于本年五、六月间,谕令筹办之事,并无一宗覆奏,迨经电旨催问,刘坤一则借口部文未到,一味塞责,谭钟麟且并电旨未覆,置若罔闻。该督等受恩深重,久膺疆寄之人,泄沓如此,朕复何望?倘再藉词虚延,定必予以严惩。直隶距京咫尺,荣禄于奉旨交办各件,尤当赶紧办理,陆续奏陈。其余各省督抚,亦当振刷精神,一体从速筹办,毋得迟玩,至干咎戾。

  这道上谕,透露了许多消息,亦激起很强的反应,但皆归于失败或消沉。这些反应,大致为两种,一种是德宗本人决定采取更激烈的手段;由“朕复何望”一语,可以想见他内心的苦闷与愤懑,所以反应激烈,是很自然的事。

  第二种反应是同情德宗,愿为分劳,当然亦有私意在内。满清自辛酉政变以来,一直是内轻外重之局;全国四督,直隶、两江、两广、湖广,只有四督中较轻的湖广奉行新政;内则王文韶、刚毅皆不为督抚所重,且都倾向慈禧,在这种情况之下,德宗号令之不行,亦是很自然的事。可是有一点,却是实在的,此即德宗仍旧有权,而且干网已振,无奈他没有帮手。于是有两个人怦然心动。一个是张之洞,一个是翁同龢。

  翁同龢是只身南归,姨太太陆氏亦暂留京寓,京中情形,有他的侄孙弢夫,随时函告;张之洞则始终有“坐探”在京,对朝廷动态,一向留意。翁、张二人根据“京信”,对德宗断然实施新政后的处境,有两点共同了解:

  第一:德宗有权无柄。易言之,他缺少得以行使他的权力的凭借;因为刚毅早就蓄意掣肘,而王文韶除了受荣禄的影响以外,他本人根本是不赞成新政的。
  第二、慈禧太后只是限制德宗过分倾向西化,并无意收权;只要德宗能用老成作温和的改革,很可望能获得慈禧的支持。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