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高阳 > 翁同龢传 | 上页 下页
恭王复起


  当翁同龢赴津途中,朝局已有变化,九月初一日上谕两道,第一道云:

  朕钦奉慈禧皇太后懿旨:本日召见恭亲王奕欣,见王病体虽未痊愈,精神尚未见衰。着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事务,并添派总理海军事务,会同办理军务。

  第二道仍是奉懿旨,恭王“着在内廷行走”。亦即慈禧随时可召见恭王;恭王亦随时可以“请起”。

  恭王闲废十年后,终于复出。翁同龢、李鸿藻合词吁恳而不允,乃特颁懿旨,主持洋务,道是宣示中外,恭王为后党而非帝党。同时此亦表示,慈禧对翁同龢已经失去信心。朝局至此,壁垒分明。恭王为英法联军内犯,主持和议之人,他之复起,并管总署,慈禧的意向如何,非常明白;另一方面则有九月初七日,翰林三十五人连衔折、张謇以议官身分单衔折,以及九月初八志锐折,非主战,即参李鸿章。恭王议和的活动,据翁同龢所记如下:

  九月初九日:令恭邸今日传赫德面询一切,昨志(锐)折,请联英伐倭,欲以二三千万饵之。赫云,不能。文廷式等三十八人折,大致如志折。

  九月初十日:恭邸有起,大抵着重赫议,余坚不与同也。

  九月十六日:诣枢曹,始知昨日英使欧格纳到署,议各国保护,限即日定议,飞促恭邸到署,议至亥正散。日本索兵费,至是发露矣。邸既入此言,孙徐汹汹,以为不如此不能保陪都、议山陵,余与李公谓英使不应要挟催逼,何不称上意不允以拒之?俟俄使到 (北洋来信,喀希尼昨晚起身来京)再商。孙、徐不可。

  午初,恭邸见起五刻,余与李公同起二刻五分,军机起三刻。余等见皇太后,指陈欧使可恶,且所索究竟多少?如不可从,终归于战,宜催各路援兵速进,悬爵赏以励。九连城前敌催海军修好六船,严扼渤海,此二条允行。论款事语极长,然天意已定,似不能回矣。归而愤憾,求死不得。噫!

  所谓“天意”,指慈禧太后决定谋和,而谋和之一大目的,在希望十月初十万寿,能照常庆贺。翁同龢九月廿一日记:

  昨日内奏事处口传,奉旨:所有应进皇太后六旬万寿贡物之王大臣,以及外省各大臣等,均着于本月二十五日呈进,其蒙古王公等,于二十六日呈进,俱入福华门。钦此。于是群议纷纷,那枢臣亦欲进矣。余与李公同曰:至敬无文。盖遵十八年懿旨,凡贡物紬缎,均毋庸呈进。众皆谓然,惟礼邸尚犹豫。

  其实,“礼邸尚犹豫”,还是表现了真实的态度;“众皆谓然”的军机大臣则完全是敷衍翁同龢,第二天悄然进贡,“初犹秘之”。在这件小事上,充分反映了枢廷、译署中,颇有人认为翁同龢不可理喻,采取了表面尊重,暗中自行其是的办法。但翁同龢亦并无坚持己见的决心,与李鸿藻等人,仍旧也托立山代为办了贡物,于九月廿五日进呈。

  其时慈禧六十万寿之期日近,倾向于太后者,谋和甚亟。叶昌炽《缘督庐日记》九月廿三日记:

  闻本月十四日,枢臣某嗾其乡人联衔递议和说帖于恭邸,为瑞景苏前辈所劾。

  瑞景苏名瑞洵,满洲正黄旗人,光绪十二年翰林,其时官国子监司业。九月廿一日以编修戴兆春等十四人,上书恭亲王主和,瑞洵奏请严旨申诫,以杜莠言乱政。戴兆春字青来,杭州人,光绪三年翰林,其祖即戴熙,字醇士,官至兵右,以画受知于宣宗。咸丰庚申,洪杨初破杭州,戴熙殉难,谥文节。所谓“枢臣某”,无疑地是指徐用仪。

  由于主战的论调,始终高唱入云,和议没有人敢谈;备战则无整个计划可言,同时进行万寿庆典,占据了王公大臣大部分的时间,而就在这扰攘不定、一团混沌之际,日本山县有朋所统率的第一军,于九月二十五日,自朝鲜义州渡鸭绿江,进占安东九连城;十月初一陷凤凰城。同时大山岩所统率的第二军,下辖一师团、一混成旅亦渡江后续而至。局势发展为中日因韩国发生冲突,一变而为日本直接进攻中国,而且很快地就站定了脚步。数日之间,便使得朝廷处于“战难和亦不易”的至为艰窘的境地了。

  这时政柄归慈禧独持,十月初四纳庆王之议,命恭王督办军务,庆王帮办,翁同龢、李鸿藻、荣禄、长麟会同商办。荣禄本为西安将军,入京祝嘏,适逢恭王复起,代福锟而为步军统领。他之参与会办军务,一方面是他负责拱卫京畿的地位使然;另一方面,负有为慈禧作耳目的任务。

  十月初六,政府改组,翁同龢、李鸿藻复入军机;额勒和布、张之万休致。军机处另有一新人,广东巡抚刚毅。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