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高阳 > 翁同龢传 | 上页 下页
寇连材


  寇连材为直隶昌平州人,年十五净身入宫为慈禧梳头房太监。凡为慈禧梳头者,极易获咎,但亦极易得宠。因为慈禧对她因年龄渐长,易于脱落的头发,珍惜异常,李莲英由于本为硝皮匠,善于处理毛发,梳头遇有发落时,能以巧妙手法匿不使见,因而大获信用。此外则因落发过多,遭杖权者,不知凡几。寇连材之属于比较幸运的,当差谨慎以外,视其年幼而多所宽容,亦为原因之一。梳头房太监获慈禧授权,掌银钱出纳;寇连材见贿赂公行,屡次讥谏,慈禧惟加叱斥,不以为罪。于是有廿二年二月初十之事。以下清人笔记,亦大致可信:

  初十日晨起,西太后方垂帐卧,连材则流涕长跪榻前,西太后揭帐叱问何故?连材哭曰:“老佛爷即不为祖宗天下计,独不自为计乎?何忍更纵游乐?生内变也!”西太后以为狂,叱之去。连材乃请假五日,归诀其父母兄弟,出其所记宫中事一册,授之兄。还宫则分所蓄与小珰。至十五日乃上一折,凡十条,一请太后勿揽政权,归政皇上;二请勿修圆明园,以幽皇上。其余数条,言之不甚了了,大率皆人之不敢开口言者。最奇者末一条,言皇上今尚无子嗣,请择天下之贤者,立为皇太子,效尧舜之事。其言虽不经,然皆自其心中忠诚所发,盖不顾死生利害而言之者。

  这当然会引起慈禧的震怒,疑心有人指使。寇连材回奏,皆所自为。因命其试背原折,则无甚舛错。慈禧以本朝成例,内监言事者斩,问寇可知此禁例?寇连材的回答是:“奴才怕死,就不会上折了。”于是慈禧命捆交内务府慎刑司;十六日移刑部,即日斩决于菜市口,年十八。临刑时以碧玉扳指、玉佩、金表等,分赠刽子手及同事之送死者。清朝养士两百余年,得一从容就义的内侍,此亦气数已尽的征兆。

  文廷式之被逐,虽与寇连材的犯颜直谏,无直接关系。但可确信杨崇伊系利用寇连材事件,正当慈禧盛怒之时,使用含沙射影的手法,暗示此辈受文廷式的影响而有此狂悖的举动。至于松筠庵集会,亦为“柏台故事”之一。松筠庵在宣武门外达智桥,原为前明杨继盛故居,后改为祠堂,乾隆四十九年重修,可称之为“御史公所”。

  翰林兼日讲起注官,有专折言事之权者,亦每以松筠庵为集议之处。甲午之役,朝士主战的领袖,即为文廷式。他的科名虽晚,但以超擢学士之故,品秩高于侪辈,同时因为由珍妃而上结主知,且为翁同龢的门生,言事有力,所以朝士主战者奉之为首领,是很自然的事。

  甲午之役,自酿成至连番大败,李鸿章当然要负大部分责任。但他的主要责任,还不在军务而在洋务。军务则“万寿山换了滦阳”是公开的秘密,慈禧太后及醇王分担了责任;洋务则自恭王去位以后,几乎全由李鸿章作主,朝中则有醇王支持,醇王既殁,庆王之权渐重,但大端亦必先征询李鸿章的意见,方始定策。甲午年即至中日正式决裂,已以兵戎相见时,犹有和平解决的希望,而以李鸿章的执迷不悟,可望将损失减少,国家体面未尽沦伤的机会,一个一个都溜掉了。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