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高阳 > 翁同龢传 | 上页 下页
弘德殿行走


  清朝定制:皇子六岁入学。读书之处名为上书房,位于干清宫左前方,与右前方的南书房,遥遥相对。

  咸丰十一年,大阿哥也就是后来的穆宗六岁,到了入学的年龄。前一年文宗即为大阿哥择师,命大学士彭蕴章等,在翰林中选人品素优,年在四十上下者奏闻。结果河南学政李鸿藻中选。他是直隶高阳人,字兰荪,咸丰二年的翰林。奉召抵京时,文宗已北走热河。十一年二月转赴行在,四月初七开始,为大阿哥授读。

  下一年——同治元年,二月初二上谕,派祁寯藻、翁心存、倭仁、李鸿藻入直弘德殿,为皇帝师傅。祁寯藻是已退归林下的大学士,特诏复起,与翁心存都逾古稀之年;倭仁字艮峰,蒙古人,先世驻防河南开封,有名的理学家,时官工部尚书,年纪亦已六十以上。七岁的穆宗对这三位须眉皆白、道貌俨然的师傅,常怀畏惧敬远之心,因而独与四十三岁的“李师傅”亲近。

  翁心存殁后,至同治四年二月,始命翰林检讨徐桐在弘德殿行走,补足师傅四位之数。徐桐字荫轩,正蓝旗汉军,道光三十年翰林,亦以讲理学起家,但人品不醇,性情偏执,学问亦有限,为十岁的小皇帝授读,学问还无关宏旨,那种偏执的性情,却让小皇帝常起反感。因此在弘德殿,仍是李鸿藻独撑全局的场面。

  这年十一月,李鸿藻有难以兼顾之势了。事起于军机大臣礼部尚书李棠阶出缺。当时号称“同治”,所以军机处除恭王领班,及宝鋆、文祥两满人以外,汉军机大臣,籍贯上一南一北,南是江苏籍的曹毓瑛,北为河南籍的李棠阶。李棠阶出缺,必须就北方人中挑选递补,两宫太后看中了李鸿藻。

  李鸿藻之中选,除了他本身的条件之外,当然也还有酬庸并鼓励他更尽心启沃的作用在内。因为如此,李鸿藻怕入直军机,便不能兼顾弘德殿,反违两宫的本意,所以奏请收成命;而奉懿旨“毋许固辞”,那就只有觅帮手代替之一途了。

  这个帮手便是翁同龢。翁同龢在这年三月服满起复,授职詹事府右春坊右赞善,同年六月升右中允;至是由李鸿藻的密保,以原衔在“弘德殿行走”。

  清朝一向注重皇子教育,冲龄嗣君典学,更是一件有关国本的大事。更有一种情况,能令人戒慎恐惧,不敢所忽者,是爱新觉罗皇朝的帝系,已成单传,如不能将小皇帝教成一个守成之主,就会像明武宗那样,引起宗藩的觊觎之心,叛乱虽不可能,废立却不可不虑。因此,开弘德殿一事,郑重异常。

  当时除了特派“老成端谨、学问优良”的两宰辅、一尚书会同李鸿藻教汉文以外,并派满洲大臣三员,充教清语的“谙达”。同时还有督课的亲贵,最初“老五太爷”惠亲王,“辈分最尊、品行端正、着在弘德殿常川照料,专司督责”。惠王薨后,这一差使由醇王担任。

  此外尚有“伴读”之制,选取与穆宗年龄相近的亲贵子弟伴读,一则得切磋之益,再则便于师傅“指桑骂槐”,间接训责小皇帝。曾作穆宗同学者,先有惠王之子,穆宗堂叔奕详、奕询……后有恭王长子,穆宗堂兄载澄。

  这是“人”的方面的部署;“事”的方面的规画,则有章程十五条,规定每日入学时刻,功课先后,教学原则等等。穆宗性情外向,心气浮动,学习情绪很不稳定,大致有李鸿藻在就比较顺利,其次则翁同龢,亦能使小皇帝就范。穆宗初期典学的情况,由翁同龢日记中,可以想见,如同治五年二月所记:

  十七日:上读无倦容,无嬉戏,为今年第一日。

  廿一日:卯正上至,读四刻接读满书,辰正还宫。巳初至,午正二刻毕。

  廿五日:卯正上至。是日多戏言,龢与诸公切谏,读尚勤。未初二刻退。

  照规定,正月初六开学;灯节休学四天,其余日子照常入学,而学习情绪直至二月十七日始能正常。宫中过年,繁华热闹,非民间所能想象。十一岁的小皇帝,久久不能收心,自可理解。

  卯正为上午六时,读至八时(辰正)或七时半(辰初二刻)还宫,至九时许(巳初)复回书房,其间约一个半小时休息,除进早膳外,常有一项重要任务,即是“召见”。两宫问政,小皇帝并不参预,而召见大臣或放差缺官员“引见”,则须出席,因为识人是用人之始。

  第一次到书房为“早功课”;二次复到书房为“整功课”。如有祭典之类须小皇帝亲临行礼时,则无“早功课”。翁同龢日记中,每以“膳前”、“膳后”作为第一次、第二次到书房的区分。

  至于稽查功课,除惠王、醇王常川在弘德殿照料督责外,恭王亦不时到书房考查。两宫太后则以内外之别,从不到书房,欲向师傅查问小皇帝的功课,有两种办法:一是在养心殿召见;再是借师傅进讲“治平宝鉴”的机会,顺便查问。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