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高阳 > 大故事 | 上页 下页
天下第一家(6)


  孔庙的附属建筑,最主要的有三处。

  一为诗礼堂。为当时伯鱼趋庭,得闻诗礼之处,堂前有株槐树,据说是唐朝所植;又有一块“太初石”,则为史前遗迹。

  二为金丝堂。据说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孔子的九世孙孔鲋,预藏尚书、论语、孝经诸书于壁中。到汉朝鲁恭王封于曲阜,拆孔子故居以扩建其宫,听得壁中有金石丝竹之音,掘开墙壁,发现孔鲋的藏书,因名之为“金丝堂”,又称“鲁壁”。

  这批藏书的发现,造成中国学术史上的一大公案,即是今古文尚书之辨。

  列为“五经”第二目的“尚书”,是一部上古史,本有一百篇,为孔子所授;秦始皇焚典籍,其书不传于世,而无独有偶者,济南有个秦朝的博士伏胜或称伏生,也在墙壁中藏了尚书,而毁于兵火。刘邦定天下后,伏胜搜求遗书,尚书仅存二十九篇。汉文帝时,派鼌错去向伏胜求教;其时伏胜已九十多岁,口齿不清,命他的女儿羲娥代为传授,鼌错是河南颖川人,不大听得懂山东话,记述多误;古书中尚书最难读,就是这个道理。

  及至鲁壁遗书出世,尚书便有了两部,鼌错受自伏胜的尚书,用汉朝通用的隶书录出;而鲁壁中的尚书,则用比秦篆更古的蝌蚪文所写,因而区分为“今文尚书”、“古文尚书”。

  出世的“古文尚书”,为孔子十二世孙,亦可能就是当初藏书于壁的孔鲋的曾孙、谏议大夫孔安国所得。孔安国是伏胜的再传弟子,识得蝌蚪文,以今文尚书来校读,较伏胜所传者多十六篇,承诏作“古文尚书传”,献于武帝,恰以发生宫廷伦理之变的“巫蛊事件”,以致“古文尚书传”亡失不存。

  到了晋元帝时,有个豫章内史梅赜上奏,说发现了孔安国的原著及古文尚书,献于朝廷。唐太宗时,国子祭酒孔颖达,奉诏撰《五经正义》,尚书所用的即是“梅本”。但后人一直怀疑,梅赜所献的古文尚书是伪作;但有系统的辨证其伪,则始于清初的阎若璩,此人字百诗,山西太原人,曾为雍亲王(雍正居藩的封号)的门客。

  阎若璩在古文尚书上下了三十年的工夫,作“古文尚书疏证”八卷,举证极详;至乾隆朝常州大儒孙星衍,复改孔颖达“正义”之例,作“尚书今古文注疏”,古文尚书为梅赜伪作,更为明确。

  三是奎文阁。孔德懋称之为“十大名楼之一藏书楼”,这未免过誉;奎文阁的藏书,绝无东昌府的杨氏海源阁来得宏富。筑这座楼的主要用意,是为了庋藏内府颁来的御制碑记祭文之类。皇帝的文章,称为“奎章”;奎文亦即奎章之意。不过奎文阁的汉碑,则为中国书林瓌宝,汉隶中有名的“礼器碑”、“史晨碑”、“孔宙碑”、“乙瑛碑”等,原石均在奎文阁前。

  孔庙的东南为孔府,占地两百余亩,以私人第宅而言,面积为海内巨宅之冠。孔府通称“公府”,为衍圣公府的简称。在以前,并非王八鸨儿有了钱,即可在生活享受上为欲为,所以“公府”之能拥有占地两百余亩的巨宅,必须先明了“圣裔”身分。

  孔子嫡系子孙的封爵,应始于汉元帝封孔子十三世孙孔霸为关内侯,袭封至十六世孙孔均,由闲散的“烂羊头、关内侯”,改封为有名号的“褒成侯”,再改为“褒亭侯”,那跟关云长的“寿亭侯”,爵位相等。

  北魏年间改封圣裔为“崇圣侯”。此后封号虽改,始终为侯,直至唐朝开元二十七年,诏谥孔子为“文宣王”,则后裔亦当进爵;孔子三十五世孙孔璲之,进封为“文宣公”。传至第四十二世,当五代篡弒相寻之际,孔家遭遇了一次“奴欺主”,几致灭门的大危机,后当有专章叙述。

  孔子第四十三世孙,叫孔仁玉,孔家称之为“中兴祖”。孔仁玉的曾孙孔圣佑,当宋真宗泰山封禅之时,年三十五而卒,以从弟孔宗愿袭爵。孔家本乎长幼有序的祖训,昭穆分明,所以在圣裔系统中,孔圣佑、孔宗愿均列为第四十六世。宋仁宗至和二年、太常博士祖无择上言,祖谥不可以加后嗣;这也就是文宣王之后不可封做文宣公,因而改封号为衍圣公,世袭。这个封号一直袭用至民初,历时几九百年。

  改封衍圣公者,为孔子四十六世孙孔宗愿,本来袭封文宣公,兼知曲阜改名的仙源县事。早在改封的十余年前,开始建立公府,历代均有扩建,成为现在的规模。据孔德懋的描写,孔府门前的马路,名为阙里街,“坐北朝南三启六扇镶红边的黑漆大门,门额上高悬蓝底金字‘圣府’竖匾,两侧一副金字对联,上联是“与国戚休,安富尊荣公府第’;下联是‘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门板上有狮子头形的大铜门环,门前蹲着一对精雕的大石狮子,迎面是宽大的粉白照壁。”

  孔府亦如故宫,分为东、中、西路。中路二门中有座“重光门”,等于跸道,只有帝皇驾临时开启。大堂是一座公堂,中央暖阁,公案上大印、金箭、令旗,一应俱全;两旁是仪仗及高脚牌。大堂除了作为宣读圣旨之用以外,衍圣公倘或到此坐堂,必是审理重大案件。

  大堂两旁是“六厅”,京中有六部、县中有六房,皆区分为“吏、户、礼、兵、刑、工”;不过衍圣公府的“六厅”,名目为“典籍、司乐、掌书、知印、管勾、百户”,最后两厅,有如户、兵两部。

  二堂为衍圣公接见四品以上官员,及代替朝廷举行特种考试,如礼生、乐生等等之处。三堂也叫“退厅”,为衍圣公处理家族纠纷,及召集仆役议事的地方。四品以上官员,起码是知府;七品县官到孔府,除非特许,是不准进入二门的。

  东、西两路,东为家庙、祠堂,及一部分亲属的住所;西为衍圣公会客、读书之处。内宅在中路后面,禁制极严,男仆绝对不能入内;看门的当差,亦只能在门厅内活动,大门上还挂着好些奇形怪状的刑具,据孔府管事人说,这些刑具皆出于御赐,以此杀人,不须负责。倘真有其事,必是明朝留传下来的。

  由于内宅只有女仆,遇到灾难,应变的能力,极其薄弱。光绪年间,内宅因蜡烛烧到帐幔,发生大火;男仆听得呼救之声,亦不敢入内,以致火势蔓延,一发不可收拾。烧了三天三夜,七座木造楼房,尽付一炬;传说曲阜知县向大火长跪不起,求祝融氏开恩,整整跪了三天。这场大火,没有人丧生,但损失惨重无比;历代贮存的细软、古玩,及其他珍贵财物,价值无从估计。事后重建,所花的银子,据说足够修建一座曲阜城。

  孔庙、孔府救火的办法,亦是别树一格的;一遇火警,先开钱库,将一串串的制钱,拉去“串头绳”,堆置在火场上,谁挑来一担水浇在火上,就可以抓一把钱,能抓多少抓多少,并无限制。因此曲阜城里城外农民、工人、作小买卖的,一看县中心起火,都担起空水桶,赶来救火。

  孔府的家法,严如秦始皇;荆轲刺秦时,由于规定殿下武士不准上殿,所以只能眼睁睁看着身不满五尺的秦始皇,无法拔出腰间的长剑抵抗而绕柱急走;孔府经过这一场大灾难以后,仍无意在内宅用男仆防卫。挑水夫亦不得进内宅,水挑至墙外,倒入石槽,另用管子接至厨房等处。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