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周梅森 > 崛起的群山 | 上页 下页


  然而,会后,章达人并未将三万现款立即送给德罗克尔公司工团。他要雪中送炭,要使这笔款子十倍、二十倍的超过它本身所具有的价值,他要使这笔款子浸透感情。他估计工团没有将一万一千窑工、几万窑工家属的肚皮维系三天的财力,他要在工团首脑们焦头烂额的时候,将这三万元送去。这样,他就会成为他们的救星,他高尚的名字就更容易被他们牢牢记住。

  不料,三天安然过去了,工团非但没有焦头烂额,反而越闹越红火,罢工工人不下窑,工团竟然能够按日支付半薪。四下一打听,方才知道,此次罢工,工团方面早有大量的物质准备,各地工会,乃至国际工会组织捐款甚巨。现在,京、津、沪各界也在积极筹款,赞助罢工,章达人这才意识到自己失算了。

  聪明人也难免有失算的时候。

  现在,他决定立即将三万现款送往五十里外的刘家洼工团。他想亲自出马,敲锣打鼓,声势浩大地送去,又担心举止过火,引出新的弊端。他的捐款目的,决不是为了保障罢工工人的肚皮,他是要使双方僵持不下。因此,他给查尔斯挂了几个电话,要他对窑工不要让步,查尔斯若是让了步,他这笔钱就算扔水里去了。为了蒙住查尔斯,捐款又不宜大张旗鼓地送去。

  这是一场机智而恶毒的争斗,现在,争斗的主动权在他章达人的手里。

  章达人激动不安地坐在大办公桌后面的高背椅子上,两只炯炯发亮的眼睛不时地盯着桌上的报纸发上一阵呆。他知道,捐款一举,非同小可,将关系到公司在这块土地上的命运。如果德公司察觉他介入罢工的真实意图,向罢工窑工让步,使矿井恢复生产,他就又一次惨败了!他就又一次失去了历史给他提供的机会。

  要谨慎的思索,但是,要大胆的行动!

  谨慎思索,是大胆行动的前提。

  在这种时刻,回顾不但是应该的,也是必要的。章达人陷入了对往事的深沉的思索。这思索是沿着历史为他提供的几次机会为线索进行的。

  民国九年冬,兴华煤矿股份有限公司倒闭,秦振宇破产,孑然一身返回上海,找到了做过官窑局总办的中国银行,即前大清银行监督纪湘南作中人,请他出面集股,组织强大新银团,以期通过北京政府,收回被英人雷斯特·德罗克尔占有的古黄河流域的刘家洼煤田采矿权。这是历史为他提供的第一次机会。他错过了。他没干。他怕冒风险,怕成为第二个秦振宇。自然,他也知道,凭借几个实业家的力量,决不可能轻易改变已成为现实的严酷局面。

  其时,省府依照矿业法,禀承北京政府的旨意和英商雷斯特·德罗克尔签订了为期四十年的《刘家洼煤矿专办约法》,约法规定:德罗克尔公司以刘家洼镇为中心,划地五十平方公里作为矿地,专办煤炭开采四十年,期满之日,矿、厂财物,机器设备等,均不迁走,一律报效中国政府。开办期间,将依照中国之矿业法,交纳矿产税。德罗克尔占据刘家洼已成事实。

  然而,此事实业界、商界反映强烈,刘家洼镇周围三县绅商代表出面反对,一败涂地的秦振宇也联络众人屡次上书,拟与其抗争。北方银团观测时局后,放出口风:如章达人愿以现有财产作抵押,财团可考虑借款办矿,并愿协助夺回刘家洼煤田之开采权。抗争的可能是有的,可他没干。这是一桩让他后悔了许多年的事。设若当初他利用这一机会,吃进刘家洼,今天,中国公司就是另一个样子了。

  虽然失去了这次机会,他也有了一点收获,那就是:懂得了办矿是怎么回事,办矿的念头在脑子里萌生了。那时,他手里很有些资本,刚刚从父亲手里接过一个火柴厂,一个造布厂,每年有一笔相当可观的进项。

  半年之后,他碰到了矿务专家赵民权,办矿的想法日益成熟了。他在赵民权的怂恿下,拟买下刘家洼西南五十里的大通公司,创办一个新公司,和德罗克尔公司抗衡。大通的股东们却又无意将矿盘出,而是试图利用章达人的资金,扩大办矿规模。章达人自然不干。

  也就在这时候,大通公司发生瓦斯爆炸,四百八十名窑工死于非命,地方乡民骚动,捣毁公司。大通赔洋十二万之后,宣布办矿失败,将矿业招标出卖。

  这是历史为章达人提供的第二次机会。

  章达人没有犹豫,当即挺身而出,组织银团,置买大通矿业。这时,雷斯特·德罗克尔又一次站了出来,高价收买大通,拟将矿地扩大到一百公里。大通的股东们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回绝了德罗克尔,答应将矿盘给章达人。章达人求助于北洋保商、交通等银行财团,不惜借贷重金,吃进大通。

  这一次,他是坚定的。然而,在借款合同上签字时,他还是迟疑了。借款合同是相当苛刻的,合同规定:借款需将章达人之全部产业作为抵押,如办矿失败,抵押产业永归债权人执掌,欠债期间,债权银行将监督煤矿公司的一切经营业务。董事会成立时,十二席董事中,债权银行竟占八席,足足三分之二。

  合同签字前一个星期,章达人在一大群矿务专家的陪同下,亲赴大通公司所在地西严镇,进行实地勘测。专家们告诉他:这里的煤炭储藏量极大,属无限煤田,足以开采八百年,而且水运、陆运都极方便,只需铺一条几十里长的铁路,即可接通津浦线,煤炭可南销于宁、沪、杭,北销于京、津、济,东临大海,可望通过连云港,出口煤炭于日本、东南亚各国。

  赵民权当时是这群矿务专家中最年轻的一个,他用地质锤敲着脚下的冻土,深情地告诉他:“达翁,这里的煤炭是无限的,您的前途也是无限的呵!达翁千万不要失去机会!”

  他签了字,在那张“卖身契”上签了字,抖擞精神,打出了中国煤矿股份有限公司的招牌,一方面向德国西门子公司、日本矿业机械株式会社订购采煤机械,准备进行大规模新式机器开采,一方面又维持原有的出煤井,坚持生产,以求温饱。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