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时尚阅读 > 寻找英雄 > |
守望明天/篇首语 |
|
第一次听说王真,是在和南师大陈虹老师(著名戏剧家陈白尘之女)通电话中。 那时候,《寻找英雄》的节目选题才刚刚起步,唯一确定的就是:从民间寻找鲜为人知的小人物来反映六十年前的那场战争。和陈老师通电话时,已近午饭时分,办公室里一如既往地洋溢着电视人特有的喧哗。我使劲把电话贴近耳朵,才能记下陈老师所提供的线索。末了,快挂电话时,陈老师说她有个朋友,原来是新四军的女战士,为了看守放在船上的钱财,一个人在船上呆了三年。三年时间,她夜夜睡在钞票和金条上,每天的生活除了眺望日出日落,就只有守候潮来潮去。抗战结束后,她所看守的钱财一分不少,可是她却从来不为人所知。这个女战士就是王真。抗战结束后,她在南京一个很普通的单位里做了几十年的会计。 第一次和王真通电话记忆犹新。 接电话的是她老伴,耳背得很,我只能对着电话大声吼叫,等电话终于转到王真手中时,我已筋疲力尽。电话里传来一个很微弱的老太太的声音,满口的南京话,虽然听得很费劲,但出于对王真经历的好奇与神往,我依然很兴奋。终于能亲口问问当年的“守船人”了!我热切地期待着她向我描述在船上的日日夜夜。可是希望很快就落空了,我发现自己甚至无法继续电话采访。无论我问什么样的问题,老太太都只用几个字回答我:“是”“不是”“对”“没有”。我说您能描述一下在船上的生活吗,她说都过去很久很久了,不记得了,也没有什么可说的。王真的不善言辞给予我沉重打击,我开始怀疑面对这样的采访对象自己能否完成任务。 第一次见到王真,是在2004年冬季的南京。 陈虹老师帮我们做了很多工作劝说王真接受采访,她终于同意了。我们希望能去她家里采访,可据说她家太小了,采访被安排在王真的战友朱竹雯家里。朱竹雯、王真和另外一位叫臧文的老太太当年都是新四军的财务人员,几十年了,她们还是好朋友,时常小聚。推开门看见三位老太太的那一刻,我有点不敢相信眼前的三人曾经是同床共枕的战友。她们都已经年过八旬,可是朱老和臧老却依然光彩照人,神采奕奕。惟有王真老太太,苍老的脸孔甚至有几分呆滞。她的腿脚已很不灵便,连从椅子上站起来都非常困难。采访开始了,我们把话筒对准王真,可是她很拘谨,说的话很少很少。不仅我们着急,连她的战友朱竹雯和臧文也替她着急,不停地在旁边提醒她。后来我们干脆把话筒对准朱老和臧老,因为从她们口中我们听到一个难以想象的事实: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保障新四军作战的钱财物资的保险柜,就是像王真、朱竹雯和臧文这些二十岁左右的年轻姑娘的双肩。她们日日夜夜地把钱财背在身上,跟随部队四处行军。遇到敌军突袭,她们背着钞票一夜要跑几十公里。后来钱财越来越多,再也背不动了,才有了把财物转移到船上、让王真去看守的故事。她要在船上处理所有的生活问题,每次遇到月经时,只能在夜里借着月亮的微光悄悄地在船边把衣服洗干净。王真还在船上结了婚,可是新婚丈夫几个月后就打仗牺牲了。 当我们把这些事实告诉一些研究抗战史的历史专家时,他们都惊讶万分,感叹新四军的财政工作的命脉竟然如此奇特,仅仅靠着年轻的女战士们的双肩为前方残酷的战斗提供物资保障。采访结束后,我们知道这条命脉虽然奇特、貌似脆弱,但其实它是最可靠、最坚毅的保障。 我们给这个片子起名为《守望明天》,片子播出时王真已经住院了。两个月后我们得到了老人去世的消息,她的家人告诉我们,在住院的那段日子里,王真的思维已经不太清醒了。可是片子播出那天,她自始至终都非常清醒,还让家里人向我们致谢。而她的儿子竟然是在看完了片子后才知道母亲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六十多年了,王真几乎没有向任何人提起她的过去。 真的没有想到,所有的第一次就这样变成了最后一次。该致谢的是我们,每次想起她,想起静静的海面上飘荡着一艘孤零零的渔船,无论是在多么喧嚣的环境里,心中都能顿时平静下来。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