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时尚阅读 > 吴越品水浒·品人篇 > |
二十九 |
|
史进杀王四,完全是因为他实在气愤,并不表示史进下决心要跟朱武走,要跟朝廷为敌。但是这一杀,事情就进一步恶化了。其实,这时候的史进,并没有造反的心思。所以朱武劝他上山,他表示不愿意,而是要到延安府去找师父王进,希望能够在边廷立功。--那年月,犯了罪的人到边疆去杀敌立功,再请求朝廷宽恕,不是没有先例。 史太公死后,史进就想离开少华山,要到延安去找师父。他是个有抱负的青年,不想在家乡经营田地,从小就想到边庭上去"一刀一枪,博一个封妻荫子"。这是当时多数练武的人所想走的"正途"。但是他"交游不慎",和强盗交了朋友,又被人告发了。尽管他已经为此杀了人,成了"反叛"和"杀人犯",朱武等人劝他落草,他却说:"我要讨个出身,求半世快活,如何肯把父母遗体便玷污了?"也还是不愿意当强盗,只想逃离本地区,到一个不知道他有"前科"的地方去建功立业。这是一种矛盾心理。习武的人,都愿意"广交天下豪杰",包括"绿林好汉",但是自己却不想当强盗。就像秦琼,他是个捕头,是专门抓强盗的,可是他的许多朋友,却都是著名的"响马"。史进既然已经"事发",而且还杀了人,远走高飞,去延安找师父,就是当时他所能选择的惟一出路了。 朱武等三人,不论因为什么原因上山落草,总是强盗,总要杀人放火、掳掠钱财,被抢受害的,总是老百姓。在这里, 咱们不能机械地运用"阶级斗争观点",笼统地把凡是上山落草的人都看成是"被压迫阶级"(因为好吃懒做、偷盗成性的惰民和暴民阶层是客观存在的,他们是土匪强盗最大的后备军;而真正的贫苦农民,反倒是怎么被压迫,也不敢反抗);更不能因此错误地认为:史进同情盗匪,就是同情被压迫者,就是支持"农民起义"。这种错误认识,不仅仅把阶级斗争简单化、庸俗化,实质上是把阶级斗争扩大化,导致革命方针路线的错误。判断一件事情的是非好坏,主要看他的动机和效果。要懂得"抢劫≠造反≠起义≠革命"这个公式。《水浒传》后文中还有许多上山落草的"好汉",如王英之类,都是见财起意的抢劫杀人犯。"盗匪"这一人群,不事生产,以抢劫为生,视杀人放火为平常事,在任何一种社会制度中都是恶人。佛家提倡"杀恶人即是善念";因此,"宽容盗匪,就是罪恶"。 "义气"这个东西,可以分为"大义"和"小义"两大类。大义只以国家、民族、社会为重,不计较个人和小团体的得失;小义则又分为"江湖义气"和"哥儿们义气"两小类。"江湖义气"是"豪情"的产物,而"哥儿们义气",则是"友情"的产物。江湖上讲究"四海之内皆兄弟",而"义气"正是连接诸多兄弟团结友爱的纽带。但是"友情"这个东西,却是不分好坏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情,有"高朋益友",也有"狐朋狗友"、"酒肉朋友"。"高朋益友"能够互相鼓励、激发大义,为国为民;而"狐朋狗友"或"酒肉朋友",大都只看见个人利益或小圈子利益,不顾国家、民族。因此"择交"二字,十分重要。 史进是个大少爷,不可避免地有"阶级烙印",对于贫苦人民,他不是特别同情。这从他和鲁达同时听金老儿诉苦,鲁达大怒,当时就要去找郑屠,而史进却不怎么太关心这件事,可以得到证明。 如果史进到了延安府,果然找到了王进,史进的前途,还有可能改写。没有想到的是:王进不知何处去了。史进杀了人,有家归不得,上山当强盗又不愿意,从此流落江湖,四海为家。没有钱花的时候,也曾经以打劫为生--只能算是"客串"。最后走投无路,还是回到少华山,参加了朱武的土匪部队,终于正式当了强盗,直到鲁智深到少华山去找他。像他那种人,具有游民性格,要他正正经经谋生,似乎也不大可能。 王进不是本书的主角,只是借他引出史进这个《水浒》人物来,以后就不再提起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写一个丢一个")。也有人说:这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写法,估计王进已经看穿了江湖险恶、世态炎凉,从此不愿混迹军政,于是隐居乡村,去做一个侍奉老母的孝子了。史进也曾经诚心诚意地挽留王进在史家庄安度晚年。王进已经人到中年,反正到了延安也不一定有出路(从后文史进到延安去没找到他,可见他不一定真的到了延安),如果就在史家庄住下来颐养天年,也未始不可。但王进是个有洞察力的人。他已经看出来,史进不是一个老老实实、安份守己的后生;学了一身武艺,很有可能会招灾惹祸。与其他日受到史进的牵连,不如自己早日离开这个"是非之地",另找安生的地方更好。所以王进上一次离开东京,是为了躲开高俅;这一次离开史家庄,何尝不是为了躲开史进呢!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