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时尚阅读 > 吴越品水浒·品人篇 > |
二十八 |
|
16.史进--误入歧途的典型 史进,是《水浒传》中第一个出现的"一百单八将"之一。首先介绍他的故事,并不是因为他最英雄,而是因为他是个"误上贼船"的典型。 史进是个小庄园主,继承了父亲的产业,至少衣食不愁,却因为喜欢练武,崇尚"江湖义气",同情盗匪,以致毁了自己的家园,成了土匪。看他的一生,奔波劳碌,最终也没有"修成正果",还不如在家里当个小财主,倒可以安逸舒适地度过他的一生。如果真有志气,就应该像岳飞那样,看见国家处在危亡关头,以驱除鞑虏、安邦定国为己任,上前线奋勇杀敌。--当然,忧国忧民的忠臣,大都没有好下场,不如贪官污吏,反倒优哉游哉,也不如当土匪强盗,落一个"大碗喝酒,大块吃肉",逍遥自在。可是为人一世,特别是"国难当头"在那样的历史条件下,作为一个中国人,就不能考虑那么多了。岳飞虽然因为奸臣秦桧卖国而不成功,至少落一个青史留名,总比史进这样浑浑噩噩地磋跎一生强得多。 史进是个土生土长的乡村孩子,眼界狭窄,却又自命不凡,自视甚高。他喜欢学武,也曾经请过好几个"名师"指点。在遇到王进之前,还以为自己已经天下无敌了呢。这就叫"初学三年,天下去得";只有碰见真正的行家,方才知道花拳绣腿,尽管好看,只能唬唬外行,上起阵来,并没有用处。这不能怪没出过家门的少年史进目空一切,实在是古往今来假充行家的"师父们"(包括他的"开手"师父打虎将李忠)实在太多了。 《水浒传》书中对史进的描写,充分体现了一个乡村土少爷的性格特征。他除了练武,别的营生一概不管,还特别"时尚",刺了一身花绣。他的"不务正业",终于生生地把母亲给气死了。 《水浒传》中史进刚出场,面对王进对自己棍法的评论,张口就说:"你是甚么人?……你敢和我叉一叉么?"见王进不肯动手,又继续叫板儿挑衅:"你来!你来!怕的不算好汉!"这种个性化的语言,生动地反映了史进的年轻气盛和莽撞。 史进学武,开始当然也想走"正途",想凭自己的武功到边关一刀一枪创下勋业。这也可以认为他少年的时候不是没有远大志向。书中写到:王进初到史家庄,史进不过十八九岁。他在史家庄住了半年之后才离去,又过了半年,史太公去世,再过三四个月,史进才听说少华山上有强人,打算组织乡兵御敌。算起来,这时候的史进,年纪也不过在二十岁上下。他学武有成,又继承了父亲"里正"的职务,当然有责任组建"自卫队",谨防匪患,保护乡里。后来少华山的强盗头子陈达来"借路",史进的立场十分坚定,说话也十分明白:"即便你陈达不动我史家村一根草木,借路而去,将来官府知道了,我史进也脱不了干系,必有连累。"话里面没有妥协,敌我界线十分清楚。经过一场恶斗之后,史进不但生擒了陈达,还准备拿住了朱武、杨春,一并解官请赏。 下面的故事进展,才是史进一生前途的转折点。"神机军师"朱武,上梁山以后当的是"副军师",终其一生,也没有策划过什么轰轰烈烈的军事行动(其实吴用也一样),但是在"耍心眼儿"上头,也像吴用似的,很有一套,至少在"拖史进下水"这件事情上,他是策划成功了的。 少华山上的土匪,跟史家庄的地主少爷,本来是"两股道儿上跑的车",根本就没有什么"交情"可讲。史太公身为里正,有缉捕盗匪的责任,因此史家和盗匪之间,是对立的,是水火不相容的。陈达被史进所擒,是他自己不知高低、目空一切所造成。"神机军师"朱武,空有"神机"的美名,他想出来的苦肉计,其实很不高明。如果遇见一个"深明大义"的人,"你们不是愿意'同年同月同日死'么?那好,我成全你们。"一起抓了起来送官究治,这可就连他自己的性命也搭进去了。朱武的苦肉计之所以能够成功,不是因为他的"神机"善算,而是恰巧遇上史进这个"不明大义"的愣头青罢了。--这有两种可能。一是朱武做了调查研究,知道史进这个个地主少爷的性格特点,从他的弱处下手;一是朱武走投无路,孤注一掷,成败在此一举。 如果朱武遇上的是一个懂道理的人,绝不会把抓到手的土匪放掉,还和他们交朋友的。"你们之间怎么讲义气我不管,反正我不和强盗讲义气。"这是不可动摇的原则。退一步,"我放了陈达,从今往后,你我井水不犯河水,各走各的路,各不相犯",则是明哲保身,但求自身和本庄安全的"中庸之道"做法。史进不知进退厉害,居然"结交匪类",和强盗交起朋友来,这就叫"上了贼船"。王四因酒误事,只是促使事情败露的外因;如果没有"结交匪类"的内因,外因不起任何作用;有了这个内因,即便没有王四这个外因,在别的场合,遇到别的外因,也还是要暴露、要闹出事情来的。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