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时尚阅读 > 梅朝荣品诸葛亮 > |
十四 |
|
逆天而行 国家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这是每个国家、每个集团、每个个体最普通、最平凡的愿望。国家要统一,不要分裂;家庭要团聚,不要离散。历史的车轮始终不停地向前运转,它把分裂地统一,把离散地团聚,这是一个无法人力改变的规律。诸葛亮恰恰在历史的规律将要把分裂的东汉统一时"闪亮登场",宋朝司马光曾说过:"诸葛亮自负才能,逆天而行,自取败之也。"他是不是逆天而行呢?他这样做能得到什么好处呢? 在《三国演义》中,有这么一段被人忽视的情节:在刘备寻访诸葛亮时,遇到了诸葛亮的好友崔州平,崔州平认为诸葛亮出山不合时宜,于是对刘备说了下面一段话:"此正由治入乱之时,未可猝定也。将军欲使孔明斡旋天地,补缀乾坤,恐不易为,徒费心力耳。岂不闻'顺天者逸,逆天者劳','数之所在,理不得而夺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强之'乎?""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人力强为之,也是枉然。"劝他不要请诸葛亮出山。 虽然崔州平说得不够准确和科学,属于一种辩证的朴素历史观,但也有些道理。可以看出,崔州平是一个看问题非常客观、清醒的人,他认为历史发展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当时正是由治世进入乱世,汉室气数已衰,民心已散乱,在野心家层出不穷的乱世中,如果刘备想凭借诸葛亮一人之力挽汉室地倾颓,行补天之道,未免太艰难了,如果硬要去做,那也是"徒费心力",与历史规律对着干,必然也会受到历史规律地惩罚。 然而,刘备把诸葛亮看成神一样,再加上诸葛亮自己不把"天道"放在眼里,对客观条件的限制比较蔑视,总认为"人谋"可以胜过"天时",强行用兵,强行用计,就像是大跃进时喊的口号"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想要完成统一大业,以魏国之强,都是艰险之事,尚以蜀国之弱,谈何容易!宋朝司马光曾这样评论诸葛亮:"诸葛亮自负才能,逆天而行,自取败之也。"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地发展。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就会推动社会地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社会地发展。在诸葛亮隆中高卧的这几年时间里,天下大势发生了剧烈地变化,东汉政权在党锢之祸和黄巾起义的冲击后摇摇欲坠,各路英雄豪杰便在这乱世之中纷纷而起。 以当时的生产力状况来看,曹操自"携天子以令诸侯"以来,笼络天下豪杰,招揽各方人才;扶和戎狄,安定边界;旁施勤政,恤慎刑狱,吏无苛政,民无贰心。最重要的是他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如推行屯田制,招募无地或无牲畜的农民,统一组织耕种官田,成为组织流民归农的有效办法,在客观上起了进步作用,对组织生产、恢复社会秩序、增强魏国的实力、统一南方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在江南地广人稀的地方,扩大开辟面积,积极兴修水利,提高产量;建置大规模的官营手工业作坊,发展手工业生产。当时江南的武昌是冶炼中心,连铜和金银制造业也很发达,此外造船业、陶瓷业、丝织业、制盐业等等也都十分发达,全国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当时魏国有很多的商业交通贸易中心城市,还和海外的一些国家有贸易交往,商业经济也很发达。此外曹操还有大片地盘作后盾。 东汉分十三州:冀、幽、青、并、司、兖、豫、徐、交、扬、荆、益、凉,后又分出雍州,三国时蜀汉占据益州,东吴占据扬州、交州、荆州(偷袭关羽,从蜀汉手中夺得),其余九州均为曹魏占据,其中,荆、扬长江北部亦属魏。东汉十三州中的大部分尽被曹操所占据,谋臣如云战将如雨的曹操,势如猛虎。 由此看来,在赤壁之战前,曹操已经占据了最重要的"天时",成为当时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北方地广物博,兵强粮足,对南方已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南方的孙权处于相对弱势。面对曹操的强大攻势,既不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又不愿"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眼看着就要被曹操所吞并,国家面临着即将统一的历史形势。谁知半路杀出了个程咬金,于心不甘的刘备在走投无路时请出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诸葛亮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当然更是为了自己的野心和抱负,他舌战群儒,详细分析并预测了联刘抗曹的必胜结果,并劝孙权"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于是,孙权才与鲁肃、周瑜商讨再三,决定联刘抗曹,孙刘联盟才开始建立。 当孙刘联盟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后,在曹操和孙权对峙的两分天下中又分得了一杯羹,使得中国统一的进程遭到了严重阻滞,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赤壁之战之后,暂时三分天下的均衡状态形成。在这场战争中,发动统一战争的北方遭到了失败,顽固抗拒统一的南方割据势力取得了胜利。这种分裂的局面,又造成了此后连年的征战与血流成河、生灵涂炭,老百姓苦不堪言。 另外,从历史的进程和发展来看,这种三分局面的形成,虽然相对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乱局是一种历史地进步,但是,相对于秦汉统一,甚至吴魏南北对峙的局面而言,三国鼎立就是一种历史地倒退。并且,诸葛亮以兴汉为口号协助刘备争霸天下,就与历史进程相背离,这也是导致他最后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诸葛亮这种"先三分后一统"的计划,其实就是为了彰显个人的才智和功业、为了个人能够名传千秋,抑或是报一己之恩,在国家即将结束战乱,面临统一大好形势的时候,先破坏它的统一趋势,再发动不断的战乱和更多的流血来创造统一,希望能够插上野鸡毛,号令天下的个人英雄主义行径。 众所周知,越早结束战争,才能使人民越早脱离贫穷和战乱的苦海。廖伦焰在《先三分后一统的反人民性》一文中说到:"'先三分后一统'是在把中华民族往苦海的深渊里推,诸葛亮和历史上许多人一样,不是我要顺应历史干什么,而是我要历史按照我的意图怎么着,一切以我为核心,这是个人英雄主义的典型表现。诸葛亮才是名副其实的为了个人目的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他对于'先三分后一统',国家会增加多少内战是非常清楚的,分了之后能不能一统心里也是没数的……"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