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袁隆平传 | 上页 下页 |
五八 |
|
【第二十九章 先创性的学术理念】 人们说,袁隆平构建的杂交水稻科学殿堂,其学术理念与学术体系是先创性的。他善于运用对立统一法则进行思辨。跟随袁隆平工作多年的原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党委副书记谢长江曾经深入剖析了袁隆平在杂交水稻研究中的哲学思维。谢先生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 世界著名育种专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开创的杂 交稻研究事业硕果累累,蜚声中外,誉满全球。袁隆平不仅 是一位知名的育种专家,而且也是一位把马列主义、毛泽东 哲学思想与杂交稻研究紧密结合起来的自然科学家。他自始 至终运用毛泽东哲学思想指导杂交水稻研究事业,使这一研 究领先世界,方兴未艾…… 在从事杂交水稻研究之初,袁隆平便充满自信,因为他坚信“实践出真知”。水稻“杂交优势”是他亲自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而且,他以“矛盾论”作指导,深知作物有无杂交优势,取决于杂交双亲遗传性状有无差异,是否构成杂交的内在矛盾。自花或异花授粉只是繁殖方式的不同。所以,选育“三系”的过程,也是一个利用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也就是正确协调各种亲本细胞核和细胞质之间的矛盾。他巧妙地运用了毛主席的“透过现象看本质”、 “抓主要矛盾”等哲学观点,来指导杂交水稻的科研工作。 袁隆平既注重理性思维,又重视实践。他在亲身实践中经常进发出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并且善于用辩证的思维方式捕捉它、利用它。20世纪60年代初,他在实践中发现一颗穗大粒多的优异稻株的后代分离和退化,顿悟出“杂交稻”这一先创性的科学命题。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党委书记全永明著文称: 袁老师善于运用矛盾分析,突破传统理论。袁老师在大 田中发现一株杂交稻后,便产生了利用水稻杂种优势来提高 产量的设想,并于1964年正式开始研究。然而,这一想法 与当时流行的学术观点相悖,因而遭到一些人的反对。经典 遗传学的观点是:稻、麦等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退化,杂 交无优势。有人指责研究杂交水稻是“对遗传学的无知”。 对这些不同意见,袁老师没有退却,而是相信毛主席的科学 论断,“实践出真知”。 因为袁老师的创新意识来源于实践。 袁老师运用矛盾论的观点作了如下两方面的分析:第 一,毛主席说过: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 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作物杂 交有无优势,本质不在自花授粉或异花授粉,而在于杂交种 子内部有无矛盾;只要杂交双亲有遗传上的差异,就会构成 杂种的内部矛盾,从而产生优势。 第二, “无优势论”与玉米这个异花传粉作物的杂种优 势事实相矛盾:玉米在配制杂交种之前,两个亲本都必须自 交多代提纯,育成自交系。既然经过多代自交提纯的玉米自 交系杂交可以产生很强的杂种优势,为什么经过长期自交提 纯的水稻品种(天然自交系)杂交而不能产生杂种优势呢? …… 在科研实践中,袁老师巧妙地利用矛盾,实现“三系” 配套。不久,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第一个具有较强优势的杂交 组合“南优2号”育成了……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前任党委副书记谢长江说,袁先生先创性的学术理念,还表现在他善于捕捉科研中的主要矛盾,并且能抓住主要矛盾,推进科研工作的发展。谢先生撰文称: 1974年,袁隆平率先培育成功的第一个大面积应用的强 优组合“南优2号”,经过多点生产鉴定,证明有高产优势 后,科研重点转为攻克制种低产的难关。 开始,袁隆平以为花粉量不足是制种低产的主要矛盾, 强调在制种田多插父本(恢复系),同时还把母本(不育 系)紧贴父本种植,以为可以接受较多的花粉。可事与愿 违,父母本的行比试验和制种田的观察证明:在一定范围 内,父本穗数越多的田,制种产量越低,愈靠近父本的母 本,结实率越低。原因何在?袁隆平认为:按单个花粉和穗 子计算,水稻的花粉量确实比玉米、高粱少得多;但就制种 田单位面积花粉总量来看,差异并不大。据调查, “南优2号”制种田,按父本亩产150公斤计算,每亩约有花粉300 亿粒,如以10天散完粉计,在散粉均匀的情况下,每天在 开花的2小时至3小时内,每10平方厘米面积上可散落花 粉5000粒左右,花粉密度相当大,完全可以满足异花传粉 的需要。从试验中他得出结论:影响制种产量的主要矛盾不 是花粉量不足,而在于要使花粉散布均匀并能落在母本柱头 上。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采取多种办法和措施,其中以父母 本的花期、花时相遇为关键。由于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袁 隆平在指挥千军万马下海南制种的攻坚战役中,充分发挥群 众智慧,很快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如割叶、剥包、 喷洒“920”等等,这对提高制种产量具有显著效果,亩产 由原来的几公斤、十几公斤,上升到几十公斤、上百公斤, 最高亩产突破250公斤。由于抓住了主要矛盾,制种低产难 关终于被攻克。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