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徐向前回忆录 | 上页 下页
三九


  进军川北的主要障碍是横在我军面前的“巴山天险”。大巴山脉,雄峙于川陕交界处,气势磅礴,横断两省通道。我们向群众调查,得知从钟家沟经天池寺、核桃树翻过巴山,抵两河口,是条入川的捷径,但路隘山险,人迹罕至,极难通行;过了两河口,便可直下通江、南江、巴中,那里是军阀田颂尧的地盘,兵力空虚。为争取时间,出敌不意,进据川北,我们决定,以这条“鸟道”作为进军路线。

  严冬时节,大雪封山,御寒衣物又极缺乏,使我军面临新的严重考验。据老乡们说,翻越大巴山,上七十,中七十,下七十,合共要走二百一十里的路程。尤其是山顶上的七十里路,风雪弥漫,最为难走。这个时候,深入思想动员,树立部队战胜困难的信心,固然十分重要,但物质准备工作也不容轻视。我们要求每个指战员要打两至三双草鞋;带足三天的炒米和铺路、取暖用的稻草,马匹集中,供伤病员使用,多花点钱,尽可能向周围群众购买些衣被,等等。准备工作就绪后,我到七十三师二一七团做了检查和动员,他们是先遣队,担负为全军开路的光荣任务。看到那些面黄饥瘦的指战员们乐呵呵的,仍然保持着旺盛的斗志,充满压倒一切困难的必胜信念,使我坚信:巴山天险一定会被我军征服!

  大队人马于十二月十九日开拔,向川北进军。我随十二师行动。这座大山的确不易攀登,山路崎呕,泥滑难行3越往上爬越寒冷、越陡险,有些人马掉进坑里就完啦。开路的部队损失较大,牺牲了一些同志。我们在山顶上住了一宿,找些树枝,点起篝火,取暖御寒。翻过巴山,第二天晚上到达瓦石铺,几十个人住在破草棚子里睡觉。瓦石铺是通江县属的一个小山镇,百多户人家,净住些木架竹筋的房屋,外面糊一层泥巴,屋内又暗又潮。半夜里,街上忽然起了火,我们都起来救火,折腾了半夜才扑灭,但已烧掉了半条街。老百姓从来没见过如此好的队伍,帮助他们救火、救人、救财物,纷纷翘起大拇指赞扬红军。

  全军越过大巴山后,兵分三路,迅即进通江、克南江,据巴中。从此,开始了创建川陕根据地的新时期。抗日战争期间,我在延安时,陈云同志和康生找我谈过十次话,主要就是谈红四方面军去四川的问题。他们说,你们那时候是有计划地到四川的吗 ?我说,谁想到四川哟,哪里晓得四川是个什么样子噢!我们是一路走,一路看,最后才到四川的。我就把部队撤出鄂豫皖到四川的经过情形,说了一遍,整整谈了一天。

  总之,从我军被迫撤离鄂豫皖到进川北立脚,历时两个多月,转战三千里,终于以我们的胜利和敌人的失败而告终。我军在没有根据地作依托的条件下,流动作战,屡历险境,但始终拖不垮,打不烂,战胜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保存了有生力量。先后共歼敌近万人,自己仍有一万四千多人,占撤出鄂豫皖时总兵力的四分之三。毛泽东同志说过:“一切军事行动的指导原则,都根据于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尽可能地保存自己的力量,消灭敌人的力量。”又说:“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个战争的目的,就是战争的本质,就是一切战争行动的根据,从技术行动起,到战略行动止,都是贯彻这个本质的。战争目的,是战争的基本原则,一切技术的、战术的、战役的、战略的原理原则,一点也离不开它。”(《毛泽东选集》第三七五页、第四五〇页 )因此,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个战争的目的,战争的本质,战争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衡量红四方面军西征转战成败与否的主要依据。我们的有生力量是人,是红军队伍。红四方面军经过那样艰难困苦的战略转战而消灭了敌人,保存了自己,应当说,是党和红军的一个伟大胜利。

  §红四方面军的战斗作风

  作风就是战斗力。一个革命政党,要有好的党风,才能团结群众,实现自己的纲领、路线。同样地,一支革命军队,也必须具有好的战斗作风,才能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红四方面军的战斗作风,是在党的领导下从长期战争实践中锻炼出来的。战斗作风好,打仗过得硬,是这支军队的特点和优点之一,也是它能压倒一切敌人和困难而不被敌人和困难所屈服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想把红四方面军的战斗作风概括为五个字:狠,硬,快,猛,活。

  首先是狠。

  这个“狠”字,是首要的、根本性的东西,贯穿于红四方面军的全部战斗活动中。不论打小仗或打大仗,游击战或运动战,进攻或防御,正面突击或迂回包围,分散袭敌、扰敌或集中主力歼敌,内线转战或外线出击,一言以蔽之,部队从上到下,自始至终,都有一股狠劲:有敌无我,有我无敌,不消灭敌人,决不甘休。

  那时,部队作战一不为钱,二不为官,一心一意要消灭敌人。指战员不是怕打仗而是盼打仗,巴不得天天有仗打,天天捉俘虏、缴武器弹药。如果一两个月不和敌人交锋,下面急得象开锅似的,意见一大堆,领导上要做许多思想工作。相反,战斗任务一下达,几乎用不着费唇舌,下面就忙活起来,人人生龙活虎,个个磨拳擦掌,把枪支、子弹、草鞋、干粮袋弄得好好的,随时准备投入战斗。

  谁都知道,战争不是儿戏,而是敌我双方的生死搏斗。打仗,不仅要吃大苦,耐大劳,而且要流血,要死人。战役战斗的准备和进展过程中,连续行军,连续作战,顶酷暑,冒严寒,喝不上水,吃不上饭,几天几夜睡不上觉,是家常便饭。每个战役战斗的胜利,我们都要付出血的代价——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甚至上千人的伤亡。然而,部队硬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为了彻底消灭敌人,解放受苦受难的工农大众,什么饥寒呀,苦累呀,危险呀,伤病呀,流血牺牲呀,通通不在话下。“怕死不革命,革命不怕死!”“不消灭敌人,不是英勇的红四方面军!”是广大指战员的响亮战斗口号。只要枪声一响,指挥员把驳壳枪一举,喊声:“同志们,跟我来!”战士们就奋不顾身,前仆后继,扑向敌人,直至将敌人摧垮和消灭。大家把在战场上的英勇牺牲叫做“革命到底”,认为这是一个红军指战员的神圣归宿,因而也是最大的光荣。

  部队有了这么股狠劲,从而形成了近战歼敌的优良传统。当时,敌众我寡,敌优我劣,敌强我弱。不仅战略上如此,且战役战斗中也往往如此。每次敌人“会剿”、“围剿”的兵力,均数倍、十数倍于我。敌人有飞机、大炮、自动火器和充足的弹药,我们没有。我们只有步枪、撇把子、大刀和马尾手榴弹;从敌人手里缴来些迫击炮和轻重机枪,但缺乏弹药,坏了又无法修理。在这种条件下,我军靠什么去战胜敌人呢?主要就是靠士气,靠勇敢,靠有股非消灭敌人不可的狠劲,靠短兵相接,刺刀见红,手榴弹开花。这就是近战。或攻或防,或迂回或突击,不接近敌人不打,五百米不打,三百米不打,二百米不打,单等几十米以内再打。一锤子下去,敌人倒下一大片,惊慌失措,锐气顿挫。这样,才能有效发挥我军的优势,减杀敌人的优势,迅速克敌制胜。红四方面军历次战役战斗的胜利,充分证明了近战手段的强大威力。我们的火力火器不行,远远落后于敌人,如果又不实行近战歼敌,所谓消灭敌人,保存自己,争取胜利,便是空谈。而要近战歼敌,杀出部队的威风来,关键在于一个“狠”字。两军对垒,势不两立,你死我活,必须“狠”字当头,力争多多消灭敌人。消灭敌人,是保存自己的最基本的手段。“宋襄之仁”和“菩萨心肠”乃自取灭亡之道,为我军所鄙弃。只有对于放下武器的敌人,我们才施以“仁政”,宽大处理。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