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徐向前回忆录 | 上页 下页 |
三五 |
|
九月中旬,我们在向皖西转移途中,致电党中央,报告了鄂豫皖红军的转战情况: 敌分路合进,每路均三师人,互相策应,我军已与敌转战一月。在黄安、七里坪两次激战,敌第二、第十、第八十九师受重挫,退回黄安补充。敌第三、八十、八十三三师又取道新集西北,协同五十八师及张钫部进攻,激战三日,敌八、(八)十两师又受重挫。因敌人分路合进,我军尚未能消灭敌之一路,现正移师皖西,首先消灭进攻金家寨之敌,七里坪、新集已自动放弃。我军最大困难即补充人员不易;医院中现有近万战斗员,四分之三系烂脚病,生烂脚病者仍在增加,缺医生缺药……我军处在激烈战斗中,当(按)中央来电坚决斗争下去,请中区及中央紧急动员各区红军及工农群众急起策应我军。望经常告我们以敌军消息。 党中央九月十三日向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前方指挥作战的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同志转发了我们的去电,周恩来等同志复电如下: (一)此次敌集结兵力分进合击我鄂豫皖苏区,整个形势已不同于去年,但其战略战术颇似去年三次“围剿”对付中央区之并进长追,并益以坚守据点稳扎稳打。 (二)因此,我们建议红四方面军目前应采取相当的诱敌深入到有群众工作基础的、地形便利于我们的地方,掩蔽我主力目标,严格的执行群众的坚壁清野,运用广大的游击队,实行四面八方之扰敌、截敌、袭敌与断绝交通等等动作,以疲劳与分散敌人力量,而不宜死守某一点,以便利敌之分进合击。这样在运动中选择敌人薄弱部分,猛烈打击与消灭敌人一点后,迅速转至另一方,以迅速、果敢、秘密和机动求得各个击破敌人,以完全粉碎四次“围剿”。 (三)这三次战斗中的战略与战术的经验,你们可以根据目前形势与四方面军的优点灵活运用。 (四)红十六军在通山、咸宁的两次胜利,这次一方面军向北发展的胜利的开始,均是对鄂豫皖的配合策应行动。湘鄂西应在打击敌人一方的便利条件下,以一部分兵力向平汉路西行动。 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同志这一电文,提出鄂豫皖红军应通过诱敌深入、击敌一路、群众配合、运动歼敌来粉碎敌人的“围剿”,无异是非常正确的。如果在反“围剿”的准备和开始阶段,分局领导人有这样明确的指导思想,局面一定会好得多。在鄂豫边革命根据地,我们既已失去运动歼敌的时机和条件,便只能从皖西方向想办法。 方面军总部率红十、十一、十二、七十三师抵皖西金家寨后,与红二十五军会合。这时,皖西的“进剿”之敌徐庭瑶纵队,已西越淠河、独山一线。我们计划首先挥师六安方向,打击深入叶家集、独山镇的敌四十师。但部队隐蔽行动不够,行至东西香火岭,即与迎击之敌遭遇,打得很艰苦。后面的卫立煌、陈继承两纵队又经沙窝、新店追来,与徐庭瑶纵队形成东西夹击之势。我们决定,南下英山,会合地方武装,寻机歼敌。 走到燕子河,听说英山也被敌占领,部队停下来就地休息待命。分局在燕子河召开会议,讨论下一步的行动方针问题。出席会议的有张国焘、沈泽民、陈昌浩、徐向前、蔡申熙、方英、王平章等。鉴于“围剿”之敌已从四面八方深入根据地的腹心地带,我军的周转回旋余地越来越小,张国焘、陈昌浩和我,都主张南下先取英山,以英山为立脚点,喘息待机,与敌周旋,恢复根据地;如继续受敌重兵压迫,则将红军主力暂时拉到外线,向潜山、太湖方向转移,伺机打回根据地。沈泽民、王平章同志不同意红军跳出外线,积极主张将部队拉回黄麻地区。蔡申熙同志则认为,如果红军暂时跳到外线作战,东出潜太不如西出平汉路以西的应山、随县、枣阳一带有利,因那带有党和红三军的活动基础,南靠桐柏山,地形条件也比较好。讨论的结果,决定放弃出潜太的计划,以郭述申和独立四师师长徐海东等同志带少部兵力及地方武装,在皖西和潜太地区扰敌后路,主力红军则先取英山,再向黄麻地区转移。 九月底,方面军由燕子河经西界岭、五显庙直下英山,拟打击上官云相纵队。这路敌军和其他敌军一样,依托工事坚守防御,使我无隙可乘。我军遂移而东进,由英山以西的石桥铺分两路行动。张国焘、蔡申熙带一路,我和陈昌浩带一路,至新洲会合后,于十月上旬末抵黄安的高桥河、河口镇地区。 敌人发现红军主力向黄麻地区转移,卫立煌纵队、陈继承纵队由东而西穷追不舍。同时,西线敌第一师和中路总预备队第八十八师和十三师等,分别由平汉线经河口镇、华家河向黄安、麻城方向堵击。我先头部队红十师、十二师刚进入河口镇以东地区,即同敌一师、八十师遭遇;红二十五军一部,也在冯寿二地区同敌十三师遭遇,经过激战,歼敌一部后,我军急向黄柴畈转移。战斗中,红十一师政委甘济时同志牺牲,二十五军军长蔡申熙负重伤,第二天也牺牲了。牺牲前我去看了他,那天正下雨。他躺在床上,疼得没办法,要人补他一枪。我对他进行了安慰,就急忙指挥部队去了。蔡申熙同志是红十五军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对鄂豫皖红军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不仅具有战略家的胆识和气度,而且在历次战役战斗中机智果断,勇猛顽强,因而在红四方面军中有很高的威望。在河口镇地区作战中,他身负重伤后躺在担架上仍指挥战斗,直至坚持到胜利,充分表现了一个杰出红军高级指挥员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他的牺牲,是红四方面军的重大损失,大家都很难过。 抵黄柴畈地区的当天,尾追我军的陈继承纵队先头第二师赶来,又向我发起猛攻。血战至黄昏,我担任阻击任务的红七十三师毙伤敌副师长柏天民以下近千名。敌立即部署新的合围,以陈纵队和十三师密布于河口镇以东至华家河一线,准备从南面和东面向红军进攻;马鸿逵纵队由平汉路东侧南下,向四姑墩方向进逼;敌一师、八十八师也从河口镇向北推进。我军处在方园仅几十里的“弹丸”之地,四面临敌,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 当务之急是解决红军的行动方针问题:是继续留在根据地打,还是跳到根据地外面打?十月十日晚,分局在黄柴畈召开紧急会议,进行讨论。参加会议的有张国焘、沈泽民、陈昌浩、徐向前、徐宝珊、王平章、吴焕先等二十来个人。成仿吾同志说,他也出席了会议。 关于红军的行动方针问题,有两种意见。一种是主张红军跳出根据地打,待机歼敌后再返回;另一种是主张红军留在根据地坚持,分散游击。张国焘是前一种意见,他认为:反第四次“围剿”中敌人的力量大大超过我们,我军经过各次战斗未能完成击溃敌人的任务,已完全处在被动、失败的地位。根据地内的主要城镇被敌占领,红军主力没有周旋余地,无法粉碎敌人的“围剿”。只有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外,才能保存力量。如果将红军主力继续留在根据地进行战斗,是毫无希望的。关于红军的转移方向,他提出:去平汉路以西,与红三军会合。这也正是燕子河会议时,蔡申熙同志的建议。沈泽民同志认为:反四次“围剿”,我军未能击退敌人,处于被动和失败的地位,是客观事实。但是,红军不应脱离根据地。在敌人重兵深入根据地的情势下,可采取分散游击的办法,坚持游击战争,待机破敌。 与会绝大多数同志在发言中,不同意后一种意见。我也赞成将红军主力暂时拉出外线,待调动和歼灭敌人后,重返根据地。我在发言中指出:根据地中心区域已经被敌人占领,我大部队不易活动,又已丧失了歼敌一路的机会;要分散游击,地方游击队还行,大部队就有许多困难,敌人兵力总比我大,有几十万人,而我根据地仅剩那么一小块地方,只要枪一响,不用两三个钟头敌人就会从四面八方合击而来,更何况你分散敌人也会分散呢!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