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徐向前回忆录 | 上页 下页 |
三二 |
|
从一九三一年十一月到一九三二年六月上旬,经过寅安、商潢,苏家埠和潢光四大战役,我军先后共歼敌六万余人,其中成建制被歼的敌正规部队近四十个团,使蒋介石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计划尚未完全实施即被粉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得到了猛烈发展。根据地东起淠河,西迄平汉路,北达潢川、固始,南至黄梅、广济,总面积达四万余平方公里,人口三百五十余万,拥有黄安、商城、英山、罗田、霍邱五座县城,建立了二十六个县的革命政权。红军主力部队组成两个军六个师,还建立了四个独立团和一个少共国际团,总兵力四万五千余人。各县独立师、游击队和赤卫军等也发展到二十余万人。这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展的极盛时期。 红军胜利粉碎敌人的第三次“围剿”计划,主要原因为: 第一,充分利用有利客观形势,实行外线进攻作战方针,各个击破敌人的“围剿”部署。那时,敌人虽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周围集中了很大兵力,准备第三次“围剿”,但尚来部署就绪,杂牌部队多,缺乏统一指挥,“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孙子》九地篇 )。原因是蒋介石一面忙于解决中日民族矛盾所引起的内部危机;一面将中央革命根据地作为主要进攻方向,暂时顾不上在这边统一兵力,统一部署,统一号令,全力对付我们。我们采取主动进攻的方针,先打这股敌人,后打那股敌人,陆陆续续把敌人的“围剿”部署打乱,具有十分有利的条件。如果看不到这个形势,或是不敢在有利条件下“先发制人”,主动出击,就不会取得如此重大的胜利。“围剿”和“反围剿”的不断反复,是我国十年内战的主要形式。毫无疑问,积极防御、诱敌深入、内线歼敌,是红军粉碎敌人“围剿”的基本方针。但这是否意味着不容在一定条件下,用积极进攻手段,事先打破敌人的“围剿”计划呢 ?当然不是,而且也不应当是。防御和进攻,要看条件。条件允许,对我有利,“先发制人”,进攻歼敌,何乐而不为!在战争问题上,最要不得机械论,机械论只能捆住自己的手脚,招致战机的丧失,战争的失败。 第二,集中兵力,“围点打援”。在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条件下实施外线攻击,集中兵力,形成拳头,是关键一环。集中兵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不简单。要下狠心,舍得暂时丢些地盘,受点损失。那时作战,有两个东西是集中兵力的最大障碍:一是军事保守主义,囿于现地,不敢或不愿集中兵力,大胆进攻。二是军事平均主义,分散兵力,四面出击。我们克服了这些障碍,坚持了集中兵力的原则,形成一个拳头,狠狠打击敌人。红军共四个主力师,每攻一个方向,均动用四分之三以上的兵力,只留少部兵力和地方武装应付其他方向的敌人,配合主力部队的作战行动。根据地处在敌四面包围之中,主力用于南线作战,北线会吃紧;用于东线作战,西线会吃紧,有时甚至会失些地盘,受些局部损失。但是,等我们一股一股地把敌人搞掉后,全局就会改观。根据地不是缩小而是全面扩展。怕丢地盘,分兵把口,看上去“保险”,实际上最不牢靠。 战术的正确运用,也很重要,甚至能对战役战斗的胜利,起决定性作用。黄安、商潢、苏家埠三大战役,我们采取的主要战术手段是“围点打援”,证明符合实际情况,达到了大量歼敌的目的。为什么要搞“围点打援”?情势所迫,逼出来的嘛!我们要执行外线进攻的方针,但兵力少,装备差,“乞丐和龙王比宝”,比不起。敌有优势装备,我们缺乏。我们的装备很落后,没有大炮,炸药极少,手榴弹有些,大都是土造的马尾手榴弹,杀伤力很小,扔到树上都掉不下来。敌人深沟高垒,凭坚固守,象黄安、商城、苏家埠的城墙,又高又厚,还有吊桥、城壕,栅门,炮楼、城垛子,防得严严实实,象铁桶一般。我们缺乏攻城的火器,攻得动吗 ?如果硬叫部队去爬城,那得死很多入。硬攻不行,就动脑筋,想办法,办法是“围点打援”,野战歼敌。我军的装备固然差,攻城力量不足,然而,却长于运动,长于野战。于是依托根据地先用小部兵力把突出、孤立的敌据点围住,死死围上若干天,敌粮断炊断,自然告急求援。估计敌援兵从哪个方向来,我主力部队便预先选好战场,利用有利地形,构筑工事,以逸待劳。援兵开来,运动在野外,立足未稳,正好给我以歼灭之机,消灭了援兵,守敌人心惶恐,不战自乱,我军可趁势解决点上的敌人。事实证明,“围点打援”乃扬己之长,避己之短的重要战法,运用得当,能收以弱胜强,以少胜多之效。 第三,攻必克,战必胜。就是说,要打有把握之仗,不打则已,打则必胜。接连吃败仗,是提不起部队的战斗土气来的。苏家埠战役,我们围住六千多敌人,先拿部队试攻了一下,没强攻。看看攻不动,决心打援,不仅打了第一次,而且打了第二次。第二次打援时,敌人来了那么多。我们分析了敌我情势,认为有取胜的六七成把握,才下决心硬着头皮打。如果根本就没有胜利的把握,或者把握很小,是不能那样干的。打援也不是敌人一来我们就攻,而是让敌人先攻我们。待其疲惫不堪,攻势到了“再而衰,三而竭”的时候,我们集中主力和预备队出击,把敌人包抄分割,彻底摧垮。一个指挥员,要千方百计想办法打有把握之仗,打胜仗,万一打了败仗,也要争取不吃大亏。否则,连吃几个败仗,死伤一大堆,再有战斗力的部队,也会把土气打下去的。新部队的使用,尤其要注意这一点。红四方面军成立后,扩展到三万多人,立即发动了这几个战役。当时新部队不少,约占三分之一,都没上过战场。我们反复强调,使用新部队,第一炮一定要打响;要通过多打胜仗去提高士气,锻炼他们。我们开始不用新部队打强攻或打阻击战,因强攻和阻击战伤亡大,而是用他们去打追击战。等主力部队熬过难关,发起反击,把敌人冲垮后,再拿新部队上去,跟着老部队追歼溃败之敌,抓俘虏,缴武器、弹药。追击战,伤亡小,战果大,取得胜利,鼓起大家的劲头,搞上几次,新部队有了实战经验,士气越打越高,勇猛顽强的战斗作风就会形成。 第四,战时政治工作有了加强,发挥了威力。红四方面军成立时,注意了政工干部的选拔和配备,团以上各级政治工作机构健全起来,工作的计划性、针对性有明显改进。虽然也搬了些苏联的条条,如政工干部有监督同级军事指挥员的权力等,但总的说,工作内容是适合战争任务要求的。陈昌浩同志有实干精神,对四方面军的政治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当时的政治工作,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广泛动员民众,参加和支援战争,所谓“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锣鼓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的确有那种气势。二是不断提高和巩固部队的士气,战前、战中、战后都有响亮口号和思想工作,充分发挥干部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三是开展政治攻势,瓦解敌军。瓦解敌军这一条,很重要,搞得也比较实际。象黄安战役、苏家埠战役中,刘被围之敌喊话,编成的顺口溜很有趣:“老乡老乡,不要打枪。本是穷人,理应反蒋,为蒋卖命,卖的哪桩 ?上有父母,下有儿郎,——年到头,难见妻房。长官待你,何处一样?长官洋面,鱼肉鸡汤。你们吃糠,树皮啃光,更有兄弟,饿死床上。飞机运粮,有啥指望?红军围城,铁壁一样。”“老乡老乡,快快交枪。放下武器,红军有赏,若不交枪,困饿死光。来当红军,前途亮堂,愿回家乡,发给光洋。”这些宣传,既抓住了敌军下属官兵的心理,又交待了红军优待俘虏的政策,对削弱敌军的顽抗有很大作用。各路敌军中,有不少是被我放回的俘虏兵,了解我们的政策,在战场上往往朝天放枪,不打红军,红军冲上来,不作任何抵抗就乖乖交枪,大大减少了我军的伤亡。苏家埠战役时,有的俘虏说:“我是第三次交枪了,红军优待俘虏兵,一上战场我们就准备交枪!”战时政治工作,抓住对我和对敌这两面,效果甚大,有力保证了战役战斗的胜利发展。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