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粟裕传 | 上页 下页
一五一


  第三,把攻击的重点放在吴淞,钳击吴淞,暂不攻击市区。这样可以封锁敌人海上退路,并迅速切断敌人抢运上海物资的通道。如果敌人要坚守下去,必将为保护其惟一的海上退路而集中兵力在吴淞周围与我军决战。如果出现这一情况,就可避免在市区进行大规模的战斗,使城市少受破坏,达到完整接管的目的。吴淞周围是敌人防御的强点。因此,这种战法,将是一场硬碰硬的艰巨的攻坚战,一场激烈的反复争夺战,我军要付出较大的代价。但是,我们是人民的军队,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保存城市的完整,保护上海人民的生命财产,付出一定的代价是必要的、值得的。

  粟裕权衡三案利弊得失,认为第三方案是最佳方案。根据上述指导思想作出准备攻占上海的部署,于5月1日电令九、十两兵团执行,并报总前委、中央军委、二野。5月2日,粟裕和唐亮由常州去丹阳,向总前委汇报攻占和接收上海的大体设想和部署。5月4日、6日,粟裕先后主持召开三野前委会议,布置上海解放后的接收工作和警备工作。解放上海的各项准备工作随即全面展开。

  5月5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饶漱石、粟裕并告刘伯承、邓小平的电报,征询对上海战役发起时机和步骤的意见。电报说:“据上海吴文义(即吴克坚,当时任中共上海市委委员)几次报告,敌人正在搬走上海物资。我们判断,搬运物资是确定的,在短期内似难搬走很多物资,但如时间拖长则搬走的物资可能较多。在此种情况下,请你们考虑是否可以在五月十号以后数天内先行占领吴淞、嘉兴两点,切断敌从吴淞及乍浦两处逃路,然后从容布置,待你们准备好了的时候,再去占领上海。这样做是否有利,望考虑见告。”

  陈毅和饶漱石复电,认为这样做是有利的,并不妨碍接收准备工作,反可争取和平接收并使破坏者不敢放肆。中央军委电示:“请粟张即行部署于辰灰(即5月10日)以后、辰删(即5月15日)以前数日内先行占领吴淞嘉兴两点,封锁吴淞江口及乍浦海口,断绝上海敌人逃路,使上海物资不致大批从海上逃走(据上海吴文义几次报告,汤恩伯正在运走物资),并迫使用和平方法解决上海问题成为可能,请粟张以具体部署电告”。同时指出,“占领吴淞、嘉兴并不放弃推迟占领上海的计划。何时占领上海,仍须依照我方准备工作完成的程度来作决定,最好再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充分完成准备工作,但是你们仍须准备在不可避免的情况下,早日去占领上海”(《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五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575—576页。)

  中央军委关于先行占领吴淞、嘉兴两点的指示,与粟裕的设想的第三种打法不谋而合。粟裕和张震随即作出具体部署,于5月7日巳时(9—11时)上报中央军委和总前委。他们提出,集中九、十两个兵团8个军于5月12日和13日发起攻击,首先扫清上海郊区敌人据点,然后从两翼迂回钳击吴淞口,切断敌人退路,阻止敌人抢运物资或提前逃走,并准备下一步会攻上海或在和平解决时进入市区警备。他们判断,截断敌人海上退路后,敌人可能经南汇、川沙撤退。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就以两个军进入浦东,切断敌人退路。中央军委于5月8日复电:同意虞(7日)巳时电部署,请即照此执行。“和攻占吴淞、嘉兴等处之同时,派足够兵力占领川沙、南汇、奉贤,将敌一切退路封闭是很必要的”。(《毛泽东年谱》下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498页。)

  粟裕随即率领三野指挥机关于5月8日进驻苏州。5月10日,发出《第三野战军淞沪战役作战命令》(京字第3号)。战役预定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5月12日起,两翼迂回,钳击吴淞,切断敌人海上通路;第二阶段,待接管上海的准备工作就绪后,向市区发起总攻,全歼守敌或迫敌投降,解放全上海。命令规定,在进入市区作战时,力争不使用火炮等重武器,尽量减少城市建筑物的破坏和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

  5月12日,九、十两兵团向上海外围守敌发起进攻,主要箭头指向吴淞。蒋军依托坚固的防御工事负隅顽抗,在舰炮和飞机支援下频繁反扑。三野部队每攻克一个地堡群,都要经过激烈争夺,付出重大代价。战至5月15日,没有大的进展。

  粟裕分析战场情况,认为要加快战斗进程,就必须改进战术,采用锥形队形,力求打开几个缺口,乘势插入敌之纵深。5月15日和16日连发两电,调整作战部署,下达战术指示,指出:目前作战不同于野战,也不同于一般攻坚战,而是济南战役以后又一次大攻坚战。对敌人永久性设防阵地的进攻,必须周密组织,选择敌突出、薄弱部与结合部,楔人其纵深,从敌侧背或由内向外打;集中火力轰击其一点,挖交通壕接近碉堡,以小群动作,轮番攻击;充分发挥炸药的作用,以炸药包开路;发挥孤胆精神,纠正集团进攻的方式。根据这一指示,各部队总结经验教训,改变进攻方式,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吴淞地区战事吃紧,汤恩伯被迫从市区调出3个军增援,从而使市区更加空虚。

  粟裕认为,这完全符合原来的设想,把敌人吸引到郊区,有利于保持城市的完整。但是,吴淞濒江临海,正面狭窄,河流纵横,我军兵力展不开,优势难以发挥出来,伤亡消耗很大,战役时间拖长。因为受接管准备时间的限制,不能乘虚攻占市区。因此,他和张震于5月18日向中央军委、总前委建议:如果对沪攻击不受时间地区限制,我们意见,从四面八方向市区发起攻击,“惟不知接管准备与其他方面是否已准备完毕”(《粟裕军事文集》,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第484页。)。总前委当日复电:“我们进入上海的政治准备业已初步完成,你们攻占上海的时间不受限制”。第二天,中央军委复电指出:“在上海已被我军包围后,攻城时间似不宜拖得太长。你们接收准备工作已做到何种程度,是否可以于辰有(5月25日)前后开始攻城?攻城时,似应照粟、张意见,先歼苏州河南及南市之敌,再歼苏州河北及吴淞之敌。”(《毛泽东年谱》下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503页。)

  根据中央军委和总前委指示,粟裕和张震于5月21日上报总攻上海的作战部署。第一阶段,全歼浦东地区之敌,控制黄浦江右岸阵地,封锁敌人的海上逃路。这一任务限于5月25日以前完成。第二阶段,夺取吴淞、宝山地区之外围碉堡,完成对苏州河北地区敌军之包围。内定于5月27日发起攻击。第三阶段,聚歼可能溃缩苏州河以北、吴淞、宝山以南黄浦江左岸,以江湾为中心之敌,达成全部攻略淞沪全区之目的。中央军委22日复电指示:“同意马午(21日午时)电所述攻沪部署,望即照此执行”。粟裕随即发出《第三野战军淞沪战役攻击命令》(京字第4号)

  5月20日,中共中央就接管上海的机构和干部配备问题复饶漱石并华东局电,指示: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以陈毅为主任,粟裕为副主任;军事接管委员会应改为军政接管委员会,以粟裕为主任。

  5月22日,粟裕接到敌情侦察报告:汤恩伯率领一部兵力逃到吴淞口外的军舰上,苏州河以北之敌正向吴淞收缩,苏州河以南只剩下5个交警总队。他判断,敌人将从上海撤退。于是决定次日晚上提前发起总攻,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计划同时进行。再次提醒攻城部队:为了不打烂城市,进入市区作战时,尽可能不使用重炮轰击。

  部队指挥员说:“野司的这个抉择,是非常及时、十分高明的,过早或过迟都不行。早了,攻击就可能遇到挫折;迟了,城市可能遭敌破坏。因此,攻击的时机,只能选在敌人准备撤退,而又在搞破坏之前。抓准了时机,就是胜利。”

  5月23日夜,第三野战军各部从四面八方向上海守敌发起总攻。第二十军、第二十三军、第二十七军和第二十六军分别从东西南三面向市区攻击。第三十军、第三十一军继续攻歼高桥地区守敌。第二十五军、第二十八军、第二十九军、第三十三军继续强攻杨行、月浦地区。24日,发现上海守敌全面退却,粟裕当即命令三野各部迅速追击,大胆楔人敌军纵深,快速跃进,勇猛穿插,迂回包围,聚歼逃敌。5月25日,经一日两夜激战,第二十七军、第二十三军和第二十军分别攻进上海市区,占领苏州河以南地区,乘势向苏州河以北进击,战斗进入关键时刻。

  粟裕密切注视战场动向,及时进行具体指导。据《第三野战军京沪杭战役阵中日记》记载,5月25日一天之内就对九、十两兵团发出3次指示。

  “9时,502(粟裕代号,下同)指示九兵团:包围市内残存之敌,以二十军、二十七军各1个师担任警卫,以主力向北宝及以东地区发展,高桥东南我炮兵向吴淞实行超越射击”。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