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粟裕传 | 上页 下页
六八


  但陈毅对粟裕的建议很重视,7月便派谭启龙到浙东去加强领导,8月又派何克希带一批干部到浙东。陈毅还叮嘱何克希,经过苏中的时候,要听取粟裕的指示。粟裕在苏中热情接待了何克希一行,并从部队中抽了几个曾经在浙江打过游击的干部如张文碧、刘亨云等随何克希前往。苏中区党委和一师给浙东区以积极的多方面的支持,一直十分重视保持苏中与浙东的海上通道。以谭启龙、何克希为首的浙东区党委、浙东游击纵队在日伪顽夹击的复杂形势下艰苦奋斗,不仅建立与坚持了三北(指姚江以北的余姚、慈溪、镇海地区)游击根据地,保存了浦东原有的阵地,而且建立了以四明山为中心的敌后根据地,依托四明山向南和向浙赣沿线的金华、义乌、兰溪方向发展。

  1942年5月,根据华中局决定,镇丹武、苏常太、澄锡虞地区正式划归苏中区党委领导,改建为苏中区第五、第六分区。粟裕对上述地区的斗争作出新的部署,并派部队和干部加强向南发展的领导力量。指示他们:“务必完全控制沿江一线,以便将来作战略转移。”1942年12月,经华中局、新四军军部同意,粟裕又派王必成率领第一师第二旅及苏中党校、抗大九分校渡江南下,并将第二旅与第十六旅合编为新的第十六旅,作为坚持苏南抗日斗争的主力。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特别是1944年的反“清乡”、反“扫荡”、反“蚕食”、反伪化、反抢粮斗争,十六旅的力量伸展到了苏皖边的长兴、郎溪、广德地区,各分区也已连成一片。粟裕的这些部署,为恢复和发展苏南根据地,进而开辟苏浙皖边根据地,打下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东南的山水牵动着粟裕的心。他反复研究分析中共中央指示和华中局的征求意见电,心潮在涌动,决心把自己关于发展东南的想法报告新四军军部和华中局。

  关于发展东南的指挥人选,中共中央原来的意见是派叶飞、朱克靖(苏中三分区行政专员公署专员)担任。粟裕认为,在苏浙地区他先后有抗日先遣队、浙南三年游击战争、新四军先遣支队和江南指挥部几个阶段的经历,对那里的地理、社情较为熟悉;苏浙现有的十六旅,浙东游击纵队及浙南游击队等,过去一直受他的领导和指挥,在干部关系上较好处理,由他南下对全局较为有利。他把请缨执行南下战略任务的意见上报华中局、新四军军部。华中局、新四军军部研究了粟裕的建议,认为“粟南去担任发展浙江任务确较为佳”。10月23日,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将他们的意见并粟裕原建议电报毛泽东、刘少奇并陈毅。翌日,中共中央军委致电新四军军部:“同意粟裕率两个团南下发展苏浙”。(《毛泽东军事活动纪事》,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11月,第1版,第510页。)

  11月2日,毛泽东、刘少奇致电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设立苏浙军区,以粟裕为司令员,谭震林为政委,统一指挥苏南及全浙”。并指示再抽调干部、部队南进。

  11月12日,粟裕、叶飞一起到淮南中共中央华中局、新四军军部开会,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精神研究发展东南的方针、政策、步骤、方法和可能抽调的力量及坚持苏中的有关问题。20日,华中局将研究结果上报中共中央:由粟裕先率3个团(七团、特一团、特四团共7000余人)及党政干部300余人南进,配合十六旅、浙东游击纵队,进占吴兴、长兴、安吉、武康间之敌后地区,作为控制天目山全部之前进阵地。中共中央复电同意发展东南的部署。

  12月5日,苏中成立了南下司令部,为保密起见称练兵司令部,整训部队和开展大练兵,积极进行南下的各种准备工作。已成为“关中”的苏中积淀4年的底蕴这时释放出了它巨大的能量。新四军第一师暨苏中军区开展了全面的扩军运动,迅速将一部分地方武装上升为主力,以保证粟裕率一师主力南下后苏中留有足够的兵力。中共苏中区党委抽调了大批地方干部,筹集了大量军需物资,支援向南发展。军工部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赶造出500门小钢炮、5000发炮弹。粟裕非常高兴,专门派人给后勤战线的军工们拍照褒奖。南下部队每连装备3门52毫米小炮,营成立了装备73毫米迫击炮和重机枪的机炮连,团成立了装备82毫米迫击炮的炮兵连。这些装备在后来的天目山战役和部队北移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部队进入新区运输供应是个突出问题。粟裕派得力干部先行南下,迅速建立起了从上海经无锡至长兴的比较安全可靠的运输线。从1944年底到抗日战争胜利的半年多时间里,这条交通运输线为苏浙军区运送了大量物资,护送了近百名军工技术人员、汽车司机和其他同志抵达苏浙军区。

  南下开辟新区,技术侦察队伍建设至关重要。粟裕未雨绸缨,早有准备。他亲自选调干部,提前送他们到新四军军部学习,关心他们的成长进步,为他们解决生活困难。有的干部原来在部队做技术侦察工作,后来转到其他工作岗位上去了。粟裕马上把他调了回来担任原来的工作。

  渡过长江是所有准备工作的重中之重。4年前,粟裕和陈毅一起开辟苏北,曾率江南指挥部及部队渡江北上,但那时毕竟人数较少。这一次他要率部队、地方干部及机关人员近万人,在同一时间内偷渡长江南下,之后还要跨铁路、渡运河、过公路,穿越几道封锁线,必须精心准备,缜密部署。粟裕多次召开座谈会,征询各级干部和沿江居民、船工、渔夫的意见,实地勘察流向、水速、潮汐起落等水流规律,查阅水文资料,最后选定东、西两个渡江地段,一是嘶马、大桥段,二是仪征、东沟段。粟裕又专门指示在上下游各延伸数十公里地段,从南京到江阴间,每数公里设一个观测站,24小时不问断观测、侦察江面和两岸敌人的活动,包括日伪舰艇船只往返航速、巡航方向、路线、次数和岸上敌军活动状况,切实掌握了敌人活动规律。粟裕决定分成东西两路渡江,两路走的路线不同,过江过路的方法也不同。东路由刘先胜、陶勇等率特一团、特四团和机关后勤,从江都大桥地区嘶马、大桥间渡江,经丹(阳)北、句(容)北南下。他本人率领的西路第七团和干部队从淮南出发,在仪征、东沟(六合城东南)间渡江。为防意外,粟裕还在岸边预留了担任警戒和掩护的足够兵力。与此同时,江南部队和干部、群众,为江北部队渡江、过路、越运河也作了大量细致的准备工作。

  这一年冬天苏北特别寒冷,临近渡江日子又下了一场大雪,更是平添几分寒气。入夜之后朔风凛冽,天寒地冻。12月26日,粟裕率领的西路部队进至离江边约15公里的小营宿营,准备27日渡江。27日晚上,粟裕身穿一件黑色短皮夹克,头戴棉军帽,也没有放下风耳,站在江边注视着烟波浩渺的长江,不时从口袋里掏出怀表看时间。透过冷月清光,可见粟裕的神情是那样从容、沉稳。这时他刚满37岁。

  粟裕指挥侦察分队先行过江。他们悄悄登上南岸的龙潭码头,先把十几个厂警之类的便衣武装稳住,接着大部队从沙窝子乘木船分批顺利过江到达南岸。有两艘日商轮船也被东路部队巧妙地调用参加运输。龙潭西靠伪首都南京,东邻伪江苏省会镇江,均有重兵驻守,两地之间的龙潭、下蜀、高资等铁路车站都是日伪据点,铁路与江岸平行,中间地带很狭窄,地形不利,但也正因为如此,敌人想不到新四军敢于从这里在他眼鼻子底下通过。由于人多船少,来不及运送第二次天即将亮了,后续一个营于次日晚仍然利用龙潭码头渡江。

  “长江是我们的——我们可以千百次地自由来去!”这是一首在新四军中、在华中根据地群众中很流行的歌曲。然而,近万人在日伪封锁极为严密的长江防线上偷渡,绝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但在粟裕的万无一失部署和指挥下,在各级党政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确实做到了“自由来去”。

  部队过江后迅速从下蜀、龙潭之间通过京沪铁路。粟裕等同前来接应的丹北、茅山地委和江(都)(江)工委的领导同志及十六旅派来联络的参谋见面。大家格外兴奋,倍感亲切。各方的准备极为充分,甚至还出色地做了伪军的工作。东路部队从新丰据点过铁路和运河时,伪军头目把日寇“邀请”到据点里面吃喝作乐,把大部伪军都拉出去了,只留少数在岗哨上,实际是为新四军大部队通过作警戒。

  12月31日,粟裕率部到达溧阳陶庄。这里是1938年新四军挺进江南建立的第一块根据地茅山根据地中心区。部队休息3天,高高兴兴过新年。军民一起联欢聚餐,热闹非凡。1945年1月4日,粟裕率部继续南进,6日晚到达目的地浙江长兴县的仰峰芥,与在当地坚持的十六旅会合。十六旅官兵举着用竹篾点燃的火把,为踏雪夜行的大部队照明。1月15日,陶勇、刘先胜所率东路两个团与粟裕汇合。东、西两路大军全部胜利完成南进的长途行军任务。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