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粟裕传 | 上页 下页 |
六七 |
|
实施这个战役,粟裕提出了两个具体方案: 第一方案:在敌封锁线上打开缺口,以便于今后工作和加派兵力进入“清乡”区内,并造成打破敌“扩展清乡”的有利条件,因此第一个战斗必须先在四分区进行。 第二方案:如上述第一个方案的第一个战斗尚未进行,敌人即开始“扩展清乡”前的军事大“扫荡”,则我暂停在四分区“清乡”区封锁线上打开缺口的原定计划,集中主力4个团的兵力在东台以东地区,寻找敌人弱点,于运动中歼敌一路或数路,以打破其计划。 粟裕决定以四分区敌封锁线东北边缘的南坎据点为主要攻占目标,得手后乘胜再打下八总据点,以打开封锁线上缺口,达成今后我主力进入“清乡”区内便利条件。6月5日,粟裕正式下达南坎战役作战命令,并把主攻任务交给七团、特务四团等,其他主力部队、地方兵团、区队和民兵的作战任务,都相应作了安排。苏中四地委也作了相应部署。 南坎镇位于如东县掘港以东,是日伪军的一个重要据点,驻有日军一个小队和伪军一个连,加上警察,共有300多人。这里地理位置比较突出,但并不孤立,四周有好几个据点互相呼应。“清乡”区内的反据点斗争是南坎战役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南坎战役的前奏曲。粟裕认为,这样可以实现苏中区党委制定的反据点斗争方针和作战的根本目的。 6月22日,担负主攻的七团告别车桥大捷后的整训地东台唐家洋,以日行60公里的速度行进。团长兼政委彭德清和副团长张云龙预计到开进途中随时可能遇到出来“扫荡”的日、伪军,早作好了随时投入战斗的充分准备,并且制定了战备计划,以便在行军途中立刻转入战斗。部队白天开进时不是走一路纵队,而是分成左右两个梯队,一旦遇敌,便可迅速展开兵力,乃至夹击歼灭敌人。 23日上午10时左右,七团急行军楔人如(皋)东地区,在耙齿凌与从柑茶据点出动“扫荡”的日伪军500余人遭遇。七团迅速展开成为战斗队形与敌交战。狭路相逢勇者胜。敌我一经接触就形成硬拼的局面。经过3个小时较量,七团勇猛杀敌,敢于刺刀见红,干净利落地消灭日军中队长加藤大尉以下百余人,伪军百余名,活捉日军小队长以下14名、伪军200余人。 遭遇战枪声刚停,七团顾不上休息,直奔南坎方向。此时,粟裕对原定的南坎战役由七团攻坚、特务四团打援的部署作了新的调整,改由特务四团攻坚,七团担任掘港方向打援。 南坎战役于6月26日夜间发起,进展比较顺利,特务四团先攻占了伪军据守的4座碉堡,歼灭伪军100余人,接着集中火力、兵力攻击据守在核心阵地的日军,最后以火攻解决战斗,又歼日军12名。由掘港向南坎增援的日伪军被担任打援的七团全歼。各部队密切配合,乘胜连克八总店、鲍家坝、六甲和北新桥等日伪据点,绐了坚持在“清乡”区内斗争的军民极大鼓舞。 在攻克南坎据点胜利的鼓舞下,在“清乡”区坚持的地方兵团、区队和广大民兵,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夏、秋季攻势,高潮一直持续到10月间。据不完全统计,夏、秋季攻势仅地方兵团作战达192次,区队和民兵作战131次,共攻克据点25处,逼使日、伪军撤走据点44处。 车桥大捷和南坎战役胜利,标志着苏中抗日根据地对日军局部反攻时机已经成熟。以粟裕为首的新四军第一师和苏中区党委领导,在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根据对敌斗争形势的发展,逐步由以坚持游击战争为主的内容与形式,向以运动战为主的内容与形式的转变,作战指导的基本原则仍然以游击战与运动战结合、但作战中运动战的成份明显地提高了。 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清乡”区各地日伪军政人员异常恐慌,伪组织中的中层人员更是动荡,南通地区一日之内竟有7个伪区长辞职,伪乡保政权,伪自卫团大部瓦解,很多人向新四军自首,帮助新四军攻打日伪据点。 7月1日,苏中军区和一师领导粟裕等传令嘉奖南坎战役参战部队。第四分区军民在夏、秋季攻势中不仅恢复了“清乡”以来被日伪军占领的地区,而且还使根据地有所扩大,取得了反“清乡”斗争的决定性胜利。 按照粟裕的部署,苏中其他地区开展了“打破”与“粉碎”敌“扩展清乡”、“强化垦屯”的作战行动,连连获胜,日伪于1944年初设立的伪“苏北屯垦总署”被迫于11月1日宣布取消,日伪的“扩展清乡”、“强化屯垦”彻底破产。 此时,驻守在泰州、兴化、东台三县交界地区的国民党税警总团陈泰运部,勾结日伪不断对新四军攻击,断绝新四军南北交通,杀害新四军干部。粟裕报请新四军军部并转中共中央批准,对陈泰运组织了两次讨伐战役,第二次讨伐战役,粟裕亲临前线具体指导,至10月下旬讨陈战役结束。两次战役共毙俘陈部及伪军2300余人,攻克据点19处。陈泰运率残部900余人投敌。 从车桥战役到南坎战役,构成了苏中地区新四军对日作战的连续局部反攻,成为1944年苏中军事斗争的主线。这一年,粟裕领导和指挥的新四军一师主力部队和地方部队与日伪军作战825次,共歼日伪军1.6万人。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1941年2月的指示电中曾把包括苏中在内的苏鲁战区作为“华中的基本根据地”和“向西向南发展的策源地”,赋予它“好像汉高祖的关中”(《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二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623页。)的战略任务,粟裕领导的苏中经过几年战斗和建设,已建成了名副其实的“关中”。新四军在苏中能控制和储备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华中战略区中均占首位,成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一块坚强前哨阵地。它不仅有足够的力量坚持和巩固现有地区,而且有力量随时执行发展和支援新区的任务,完全起到了“汉高祖的关中”的战略作用。 ※第十章 进军苏浙皖 一、中共中央决定:“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第三次先遣,跨江南下,发展东南。 1944年下半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越来越好。在中国敌后战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被敌人分割、包围的态势,正在转变为敌人的孤立据点被大片抗日根据地封锁和包围。在这种形势下,中共中央进一步筹划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的战略部署,决定留守延安的八路军三五九旅一部南下向湘粤发展;在华中的新四军,一部向西向河南发展,一部向南向东南沿海发展。1944年9月27日,中共中央向华中局发出《关于发展苏浙皖地区总的方针和部署》的指示:“我军为了准备反攻,造成配合盟军的条件,对苏浙地区应有新的发展部署,特别是浙江的工作,应视为主要发展方向。”(《粟裕战争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第304页。)随后中共中央又指示华中局:新四军在执行西进、南下两大任务中,应以南下为主,江北兵力尽可能抽调南下,一切工作首先着眼保证南下任务的完成,争取全面控制苏、浙、皖、闽、赣诸省,使我党我军在举行战略反攻时处于有利的战略地位。中共中央决定新四军第一师(包括苏南地区的第十六旅)担任南进任务。 对于发展东南,粟裕怀有特殊的感情和革命责任感。当中共中央提出具体方案交华中局商议,华中局就此事征询苏中意见时,粟裕激动不已。从1934年7月红七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到三年游击战争,粟裕先后奉命执行向闽、浙、皖、赣挺进和在皖南、浙江创建苏维埃根据地的任务,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在浙闽边保住了战略支点。1942年5月,他根据浙江敌我斗争形势,就向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提出建议:增派部队向浙江发展。但这个建议未被采纳。陈毅回电指示:由于整个情况尚不明朗,目前仅可作准备。并于6月21日致电毛泽东、中共中央,认为:七师、一师建议南进,目前仅可准备,不宜轻动。毛泽东复电指示:“皖南、浙西只可发展游击,我主力不应南进。”(《毛泽东年谱》中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389页。)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