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粟裕传 | 上页 下页
一九


  8月16日,中共中央电令先遣队离开闽东,沿闽浙边境向闽北前进。此时寻淮洲伤势好转,重新参加一些军事指挥。粟裕在帮助军团长遂行军事指挥的同时,努力做好参谋长的工作。

  先遣队转战闽东,向闽北转移,国民党军第四十九师紧紧咬住不放。粟裕是先遣队领导人中最忙的一个。敌人靠近了,他立即运筹阻击,制定作战方案,提请军团领导下决心,狠狠打它一仗,煞煞敌人威风。仗刚打完,又要运筹如何迅速摆脱敌人,变被动为主动。然而,先遣队在军事上的被动局面一直无法彻底扭转过来。粟裕感到困惑。先遣队离开中央苏区以后,行军走什么路线,每天前进多少里程,在什么地方宿营,攻打哪一个城镇,都由中革军委电报遥控指挥,在作战指导和指挥上实行绝对集中,规定得非常具体。例如,中革军委要先遣队每天挺进15公里左右,不要你多走,也不让你少走。

  这一切同粟裕在毛泽东等领导下参加井冈山斗争和中央苏区反“围剿”作战完全不一样。随着仗打得越多,粟裕在军事上越来越成熟,思想越来越开阔,想问题越来越深刻。他认为,先遣队孤军深入白区,面对的是优势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行军、作战等军事行动必须不断根据变化着的情况,作出灵活机动的改变。古时用兵尚且有“将在外军命有所不受”的说法,现在怎么能不顾敌情我情,一味按完全脱离实际的电报指示行动呢?粟裕又认为,先遣队北上远离后方,沿途经过的游击根据地和游击区就是最好的依托,应该凭借来休整部队、安置伤病员、补充新成份,并在根据地群众支援下,抓住战机打几个漂亮仗,为下一步行动打下基础。可是上面不让停留。

  粟裕走一路思索一路,对新环境中的行军、作战,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见解:行军,应该采取跳跃式前进,根据地形、敌情,该快则快,该慢则慢,动若脱兔,静似处子。作战,面对强敌追剿,应适当分散兵力,同敌人盘旋兜圈子,多打游击战,以吸引、迷惑和寻机打击敌人;遇到有利战机则集中兵力,打游击性的运动战,歼敌一部,以改变不利态势,争取战场主动权;既要积极打击敌人,又不盲目地打硬仗,拼消耗。粟裕把自己的这些想法和看法,同寻淮洲军团长等领导干部交谈过。大家都有同感,都很赞成。粟裕也向随军中央代表曾洪易和七军团政委乐少华建议过,可是,把持了军团领导权的曾洪易、乐少华,对粟裕的正确意见听不进、不采纳。

  曾洪易曾在闽浙赣苏区任中共中央代表和省委书记,推行左倾路线,给闽浙赣苏区造成极大危害。来到抗日先遣队以后,面对艰险的斗争环境,一直悲观动摇,最终叛变投敌。乐少华既无实际斗争经验,又蛮横霸道,动辄拍桌子骂娘,用“反政治委员制度”的大帽子压人,滥用“政治委员最后决定权”。在军团三人领导核心中,只有寻淮洲是在革命斗争中锻炼成长起来的优秀青年军事指挥员。他参加过秋收起义,作战勇敢,联系群众,有胆有识,机智灵活。

  但是,把持中共中央领导权的左倾机会主义者推行宗派主义组织路线,对红军中从基层成长起来的有实战经验和领导水平的干部,采取排斥和不信任态度,寻淮洲虽是军团长、军事一把手,却无法行使军事指挥权。乐少华对行军作战都要指手画脚瞎指挥,有时军团长刚下令部队展开,乐少华则要部队撤下来,使下级指挥员无所适从。粟裕不是军团军事委员会成员,他的许多正确主张尽管得到中下层干部拥护,却得不到曾洪易、乐少华重视。粟裕出于公心,维护军团长寻淮洲的权威。乐少华大为恼火,大声呵斥粟裕是“反对政治委员制度的危险分子”,扬言要撤粟裕的职。一向平和的粟裕愤怒抗议说:“你还没有资格撤我的职!”

  军团主要领导人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乐少华和寻淮洲一开会就吵架,天天如此,几乎造成指挥上的瘫痪。曾洪易愈益暴露出严重的恐慌动摇,竟然要求离开部队。部队攻克闽东豪绅地主集中地福安县穆阳镇,筹集到3万元现洋和大量物资。8月24日,部队离开穆阳继续北上,乐少华独断专行确定一条行动路线,结果走错了路。军团长寻淮洲气愤地批评乐少华。乐少华蛮横地与寻淮洲大吵大闹。曾洪易身为中共中央代表,不仅不支持寻淮洲的正确意见,连他们吵架也不劝阻,站在一旁冷眼观看。从内心里说,粟裕是支持寻淮洲的,但在这种情况下他觉得必须顾全大局,不能使寻、乐矛盾再扩大。形势这样险恶,主要领导再不团结,必然会给部队带来重大损失。他默默地给自己加了一项新任务:部队每到一地,粟裕除了周密安排宿营、警戒外,还要派出人员去调查下一步行动路线,提出行军方案,然后送给曾洪易、寻淮洲、乐少华,等三个人签名盖章都同意后再去组织实施。

  按照粟裕提出的行军路线,部队在闽浙边行动,继续向闽北前进,8月26日由福建寿宁进入浙西南的庆元县,连续击溃国民党地方保安团和地主武装大刀会的拦阻,8月28日下午攻克庆元县城。部队在庆元县休整一天,8月30日向西挺进,在竹口歼灭国民党浙江保安第三团(缺1个营),消灭丽水保安警察大队和庆元县保卫团大部,活捉庆元县长张致远,击毙县保卫团副团长丁南,浙江保安二支队司令官杜志成落荒而逃,浙江保安第三团团长何世澄兵败自杀。先遣队短短几天内连战告捷,军威大振,9月初进入闽北苏区东北的古楼一带游击区。

  以崇安为中心的闽北苏区,是闽浙赣苏区的一部分,领导人是享有很高威望的老共产党员黄道。先遣队离开中央苏区以来,一路马不停蹄,战斗一个接着一个,此时全军已不足4000人。国民党军第四十九师始终咬住不放。粟裕、寻淮洲等都竭力主张利用闽北苏区有利条件,让部队好好休整一下,同时坐下来认真总结出师以来的经验教训,以利今后的行动和作战。在国民党军优势兵力的前堵后追下,先遣队一直处在被动地位,也需要闽北苏区的支援,寻找战机打几个胜仗,振奋士气,摆脱被动局面。

  可是,中革军委一次又一次来电,催促七军团行动。9月4日电令七军团:“现已开始作战计划的第三步,中心任务是:继续彻底破坏进攻红十军及闽北苏区之敌的后方;在闽浙赣边境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新苏区”,并规定“上述任务应于9月内完成。”9月7日,中革军委又来电批评七军团:“你们拟于闽北边区休息,这恰合敌人的企图,因敌人企图阻止你们北进”,并命令:“立即执行4日的训令”,“集结兵力转移到新的隐蔽地域”。9月10日军委两次来电:“命令七军团仍应执行原定北上任务”。

  实际上,那时皖南暴动已经失败,左倾路线领导人把持的中共中央明知这个情况,仍然机械地要先遣队按原计划到皖南去,这是战略指导上的又一次重大失误。而此时粟裕的战略思想和中革军委指示完全不一样:从眼前看,粟裕竭力主张七军团应该依托闽北苏区,寻找战机给尾追之敌第四十九师以有力打击;往下一步想,还应在福建地方党组织和地方红军配合下,以军事斗争作支撑,更大规模发动群众,把闽东、闽北根据地连成一片,再同群众条件较好的浙西南庆元地区连结起来,创造较大的局面;最后从这里跳跃式地向浙西和皖南发展,建立新的苏维埃根据地,真正调动敌人离开中央苏区。可是粟裕的真知灼见既未引起中革军委重视,也没有被曾洪易、乐少华采纳。凝视闽北苍山峻岭,想起中革军委三令五申的脱离实际错误指挥,粟裕心中极度惆怅。

  按照中革军委指示,七军团在闽北只停留了短短几天,安置好一批伤病员,随即离开浦城县古楼游击区,通过枫岭关,向北进入浙江省江山县境内,从此结束了在福建省境内的战斗历程。为了破坏交通和迷惑敌人,粟裕派一个团殿后。9月14日,这个团在江山县清湖镇归队,但去接应的红五团却在峡口与敌遭遇,被封锁在杭(州)(山)铁路和衢江南边,与七军团主力失去联系。政委洪家云率领部队冲出包围,撤回到闽北苏区,便留下来归中共闽北党领导,改编为红三团,在闽浙边的浦城、江山、龙泉等县开展游击战争。1935年3月,粟裕、刘英率新组建的挺进师挺进浙西南,途经闽北,洪家云和红三团重新归建,编入挺进师。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