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传记·回忆录 > 岁月随想 | 上页 下页
九七


  不注重外形技巧的修炼,认为你应该欣赏我高人一筹的学识,这就叫自欺欺人,不会有好的效果。

  我们的主持人、评论员、播音员,是党、政府和人民给我们设置的工作岗位上的宣传员。因此,在工作中的个人的因素应该服从于这个岗位的需要,也要去塑造形象。

  尽管我们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岗位上工作,但我们自己又是人民中普通一分子或是党的普通一员。因此,我们要贴近受众去进行播讲,要像在家庭的氛围里和自己的亲人,和自己的长辈,和自己的爱人,和自己的朋友交谈一样,和颜悦色的交流。切忌不可以有凛然不可侵犯的装出来的声威,我们不是坐在衙门里升堂的老爷,即使是老爷也要有平民意识,包公我们都没见过,但电视剧中我们承认的包公的形象,对老百姓也是和颜悦色、温良有加。

  就是在播讲一种批评性的稿件,也别忘了,是告诉你的亲人发生了什么事,而不要把面前的受众当成是你在稿件中批判声讨的那个对象或事件。传递正义地声音不可以怒目金刚,我非常不理解一些同志为什么非要对观众摆出一副皱着眉头、冷着面孔的神情,你要知道观众不欠你什么,倒是你自己应该时时想想在众目睽睽之下,不温和、不亲善对得起观众吗?你可以在自己家里愁眉苦脸,你可以在生活中装成一个硬派小生,但你现在在屏幕上为亿万人工作,和颜悦色,心平气和,表现出良好的教养与风度,才是一种中央电视台的大家风范。笑容可掬,亲切和蔼并不是一件坏事,既是乐观心态,也是审美上的一种认识。多一点笑容吧,笑这一部分肌肉的牵动,在5百万种动物中,唯有人才具有。

  平等待人,这是受众的需要。

  客观公正,这是我们党的新闻的一个原则。在报道评述一个事件时,能否做到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是靠信息的传递人——主持人来完成的。

  近一个时期,在一些节目的片断中,看到我们的一些采访人员的采访,有个别同志,太感情有事,有时对采访对象显得粗暴,特别是对处在所批评的事物与现象中的人,往往轻蔑之情溢于言表,说话就显得严厉。别忘了,你面前还有亿万观众在看着你。记者是现场报道者,并不是警察,不是执法者,即使是执法者也不能将自己塑造成对什么人都那么简单生硬的形象。

  听说有个别同志提倡一种所谓粉碎性的追问,这不但不符合新闻道德,也太有点“欺行霸市”之嫌了。面对很多不好的现象,当然会引起我们个人的义愤,但一位成熟的记者,对一些现象也不必大惊小怪、要有大将风度,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嫉恶如仇,不必表现在表面,思悠悠恨悠悠,恨到何时方始休呢?

  个别小报记者爱惹事生非,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千万不要降低到那么低的水平。连默罗当年都因爱惹事生非才被逼退出CBS,可见连西方也不见容于报道失度的人。

  有一次,我在一个火车站下了火车,忽然一支话筒塞到我面前,再一看灯光、摄像机也对着我,几位年轻人连招呼都不打,就一连串的“请问……”,“请问……”,我搞了这么多年现场采访,采访过国内外许多政要,也采访过许许多多的寻常百姓,我的应对能力,可以说任何突然袭击都不至于使我手足无措,乱了方寸。但这一回我真的生气了,我为这种现象有悖新闻采访原则而生气,我想教训一下这些晚辈。一握话筒我问他们:“你们是哪儿来的?是干什么的?谁答应回答你们问题了?”他们顿时傻了。当然,这只是一刹那,接下来我拍了拍位小伙子的肩膀,我说,别介意,一会儿我一定帮你搞完这个节目。

  在随后的采访开始前,我对他们说,现在很多人以为新闻自由,就是可以自由地向任何人提任何问题,西方的新闻自由也不是这样。你必须充分尊重被采访人员的自由,第一,人家愿不愿接受你的采访,第二,人家愿不愿回答你提出的所有问题。自由要体现平等,不平等就不民主,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自由、平等、民主,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形容。你采访国家领导人,采访你们顶头上司也是这样吗?不是吧,那干嘛对一般人这样呢?这不是欺负老百姓吗?谁给你的权利。

  采访提问要像迷路时的问路,不能像公堂上的“审贼”。

  现在即使审问犯人也不能搞逼供,所以无论你的采访对象是什么样的状况,采访者要以客观的身份出现在采访现场。

  咄咄逼人的提问,逞口舌之利,那不是一种令广大观众心悦诚服的形象,不能持久。

  任何一位在屏幕上出现的主持人、评论员、播音员,毫无疑问的是想征服观众,博得大家喜爱,但过于想出风头反而适得其反,尤其在新闻报道与评述中,绝不能追求一鸣惊人或哗众取宠的效果。即使在西方,一向素以舆论自由自诩,但在那里也分成两种流派。试举大家所熟悉的人为例,一派当属默罗和仰慕与追随他的丹·拉瑟。默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这里是伦敦》这一冒着生命危险而现场直播战况的节目,赢得了高度声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回国时,美国公众把他当成凯旋的英雄。可是在他主持《面对面》等栏目,并自掏腰包做广告,播出了抨击麦卡锡的节目,并进而动员舆论击败了麦卡锡主义以后,CBS董事会却终于暗地里抱怨他好出风头,意事生非,逐渐对他的节目加以限制,致使默罗愤而辞职。他的下一代CBS的晚间新闻主持人沃尔特·克朗凯特从一接手就小心谨慎,当后来他的声望非常高的时候,曾拒绝过董事会给他每天自己评论一分半钟的决定,尽管他主持过报道“水门事件”以及对要求约翰逊从越南撤军有过两回大胆的报道与评论,但就他20年的工作来看,基本属于稳健型,被同行称为在最谨慎的行当中工作的一位最谨慎的人。而克朗凯特的接班人丹·拉瑟却隔代遗传,非常像默罗,在采访中也故意穿一件陆军士兵的军便服,在他的办公桌上放着默罗像。我1993年在CBS参观,他陪着我们首先介绍默罗屋。在80年代他曾在电视上与当时的副总统布什唇枪舌战,使布什狼狈不堪,但紧接着丹·拉瑟收视率不是上升而是下降,这说明美国公众也未必喜欢咄咄逼人的主持人。另外一位稳健类型应推约翰·根室,他的宗旨是决不抢发新闻。当然,在现实工作中我们不能简单划类,也不好轻易判断谁是谁非,只不过顺便说说算作提醒自己吧。

  现场采访者在提问中,应事先有所准备,而且不要在提问题时,搞得花里胡梢卖弄自己的聪明。有的人故意在提问时拉拉杂杂披上一大通背景材料,炫耀自己,这实在令人反感。问的比答的多,这就失去了采访的意义。采访人与主持人的最主要功能,是要突出采访对象,尽量使自己的对象能完美地表现,多管对方着想,可千万不能把对方当成陪衬自己的龙套。否则,这就失去了对人的基本礼仪。有的采访都不会使用敬语,不懂基本的礼貌,在举止言谈和举手投足注目上,表现缺少基本教养。在正式场合着装与仪表也要注意,不能把自己当成随便与潇洒的不修边幅的文化人。还是一句话,你自己选择什么生活方式那是你自己的事,可是在工作场合那就不是你自己想怎样就怎样的事了。我们的主持人与屏幕上出现的任何工作形象,都应代表整体的水平与栏目的风格,和大众贴近就要尊重大众。

  我想只要努力,就没有任何不可改善的难点,只要为电视尽心尽力,观众就会看在眼里。没有天生的完美主持人,但只有不断追求,才有可能成功。诚所谓:“说者千钓力,闻者始动衷。”

  写于1995年3月北京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