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沙汀传 | 上页 下页 |
八 |
|
经由舅父,朝熙自幼年起便熟悉袍哥的内幕。安县有名的袍哥大爷,最早桑枣大同公民社的舵把子何鼎臣,永安乡永益公社的航把子陈红苕(绍),是川西有名的人物,都与郑慕周发生关系,并伸入到杨朝熙生活里来。安县城区的龙头李丰庭,大家族出身,有声望,郑慕周与谢象仪正是他的属下。杨朝熙的第一个妻子就是李丰庭的女儿。 (论起来,你这个共产党人是从袍哥世家里分裂出来的?“世家”谈不上,有渊源吧。历史的蜕变是奇妙无情的。我的舅父、岳父都是本县的大袍哥不假。所以我后来与李劼人这个“四川通”谈起哥老的规矩、饥口,他也吃一惊,不能不让我三分) 朝熙跟着舅父从小上茶馆、串门,拜年、会客,对于大大小小的粮户、豪绅、军官、兵宿、流氓、普通光棍,都极为稔熟。实际上直到四十年代在安县刘家沟,他才真正了解到农民,而他小时所接触的亲朋,都是些乡镇的头面人物。他们是依靠农民为生的,有的甚至出身农民,但比农民聪明、狡滑,善于应付生活,有更多的社会关系。他们是最先从土地劳作中脱离出来的“人尖子”。舅父给他带来的整整一个袍哥世界,多半便是这种人物。 袍哥世界为他展开了四川社会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和人际关系的网络,展开一个十足的强力社会。而郑慕周本人便是其中一个没有沦为十恶不赦魔王的代表。这也算是一个奇迹。郑慕周在生活的搏斗中日益磨练得胆大心细,有决断,乐于助人,很快得到袍哥界的器重。按照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郑慕周不自主地要靠枪杆子打出来。郑先是依仗姐姐,后来便给予报答。 朝熙的哥哥杨印如似乎一生便在舅父荫庇下过活。他靠舅父任职,从部队到学校,收税理财,搞了钱只会消耗。娶了三次亲,两个女人都死了。他坐吃山空,弄到卖田地、家具、房子的地步,一辈子也没离开过安县。后来双目失明,1961年带着牢骚病故。 舅父对第二个外甥的生活道路,起初也实施了这种决定性的影响。但是朝熙与哥哥毕竟不同,他没有跟着舅父走下去,到反而最终影响了能干的舅父看清社会大势,成为一个开明绅士。 这些当然都是后话。现在是辛亥革命的前夕,满清王朝的气数已尽,中国千年的封建社会已经像一个烂熟的桃子。中国的各种社会力量都将要在这个摧垮帝制的舞台上一试身手,包括郑慕周。在幼年的朝熙身边,正酝酿着一场大的社会变动。 他出生后四年,慈禧、光绪“驾崩”了。1909年,清政府允许各省设谘议局。1910年谘议局代表汇集北京请将立宪预备期九年加以缩短。1911年6月,四川爆发保路运动。“天下未乱蜀先乱”,谁也没想到,几个月后,发生武昌起义。而在安县,袍哥界的何鼎臣等卷入了辛亥革命,郑慕周发迹的时刻也即将来到,这一切对杨朝熙的少年生活,将投下巨大的光影。 许多作家称社会是“我的大学”。我看你从读私塾起,就在翻乡镇社会这本大书了。 结束基础教育我太晚,进入社会我太早,我是个没有纯真少年时代的早熟儿。 ※第二章 乡之子 【读不完的家塾】 杨朝熙七岁发蒙读私塾。正逢辛亥之变,时读时辍,这种“土”的教育一直维持到他的青年时代。 (像你这样年纪的人,会在家塾混了整整十年,在三十年代成名的作家群里,大概很难找到第二个) 这个时候,安县不是没有新学。1901年清政府迫于大势,下诏废科举,兴学堂。当时的安县知事余慎便奉命集资开办了县高等小学堂。地址在北门外,即今安县中学的前身。朝熙出生那年,县里又设了培英女子小学堂。但是川西北私塾的势力始终足以与“洋”学堂相抗衡。直到1950年秋天,在安县的南丰、桑枣、清泉、花荄等乡仍有私塾存在,其生命力和那个报时的钟一样古老、长久。母亲既然一心要让杨氏兄弟续书香门第的香火,在她看来,读私塾才是“正途”,便不顾家庭财力已经不继,也学本地士绅、富商延聘塾师到家教书的通例,设了家塾。这比鲁迅幼年到三味书屋读“散馆”(塾师在自己家或租屋设馆),要“阔气”一些了。家塾先是为哥哥设的。塾师姓王,乐兴乡人,年近花甲,无功名,但很诚朴。家里担负他的膳宿和“修金”,也有本家和外族子弟前来附馆随读的。这位王先生懂得外科医术,教书之余也义务为人治病。朝熙这时没有上学,他经常站在塾房外面,听里面传来嗡嗡的读书声,觑个缝隙好把大孩子引出来玩耍,或者扔个石子进去跟塾师捣乱。 1911年春季的一日,家里请来孙永宜先生为杨朝熙发蒙。这天母亲领着穿了新衣的他来到馆房,屋子里焚燃着香烛,显得烟气迷镑。按照大人的指点胡乱给“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神位”行三跪九叩礼,然后向老师行跪拜礼。孙先生收下母亲红封的“贽敬”,把朝熙带着的《三字经》翻到后页,把最后的八句“幼儿学,壮子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用朱笔圈出,教他读了三遍。然后让他入座,把着他的手,填写了“幼学壮行”四个红模大字。读书生活便这样开始了。 (给我发蒙的是孙永宜老师。他在县里的小学教书,带便教哥哥与我。他是桑枣人,后因家里人手不够,回家教书,受到学历高的或社会关系多的教师的排挤,一气之下,改行种了庄稼。我曾经在街上看到他在卖菜。他的志气给我很深的印象。他的所作所为已不像一般的读书人。——沙汀1986年11月21日讲) 孙永宜给他最早上了人世不平的一课之后,母亲又聘了蒋品珊先生来坐馆。这时候,辛亥革命已经发生。蒋教的时间较长,他也是桑枣人,前清秀才,字写得很好。学生在下边读书,他便一人正襟危坐地在那里写字,每个字都写得有核桃那么大。一天下来要在草纸上写许多的核桃字。蒋先生算得是一位书法家,安县公园原先有个“天星楼”,三个大字的匾就是他写的。朝熙后来喜爱练字,与他的启发也有关。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