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沈从文传 | 上页 下页 |
引子(3) |
|
仁者爱山,智者爱水。按照中国这一古老的格言,沈从文理应属于智者。然而,在与他当面交谈时,你会不相信这就是蜚声中外的沈从文。他没有先声夺人、不容置疑的雄辩之才,也没有精警和有意作成的深刻。一切预先对名人、智者抱有的种种企望,在他身上全都得不到。与你对面的,不过一个平凡而又平凡的人。他会立即消除了你原有的紧张与不安,心里陡然长出许多自信来。同样从湘西走出来的青年作家蔡测海,这样叙述他与沈从文的谈话:我听沈从文先生说,写小说就像翻跟斗,会翻一个就会翻一百个。然后他再也不谈写小说如何如何。我也不再问他,然后听他谈古往今来的服装。他说他不识得布料。我先是愕然。这方面他不是有过价值很高的著述么?接着也便释然。① 沈从文的言谈永远这样朴讷,永远没有结构严密的逻辑程序。你也许会感到失望,似乎他原本就没有说出什么深刻的东西;如果细加咀嚼,也许又会感到一丝余甘回味,其中仿佛蕴含着一点什么。待到你试图捕捉它时,那点蕴含又游移不定,无从把握。无论是谈人生,谈艺术,他就像一个普通的乡下农人,能够谈出如何如何种庄稼,而对于其中包含的植物栽培学原理,总是照例不大说得明白。或许这是一种错觉,他的言谈原本是一种“大智若愚”的表现形式:避开具体的认知程序,直接与本体对面,一种东方哲人的认知方式?然而,谁又知道呢?一个聪明的乡下农人与一个充满智慧的哲人之间,也许根本就没有什么界限。——他们都置根于同一片人生土地。 然而,这充满活力与生机的人生,与沈从文是渐离渐远了。此刻,就在他所居的公寓大楼的下面,正奔涌着不息的人流。南来北往的,东奔西走的,正上演着新的人生戏剧。同样有得意,有失败;有善良,有罪恶;有笑,也有泪……,人生的书籍正一页页翻开去。可是,他已无力去翻阅这本大书了。1983年,他开始身患重病,脑血栓已经使他右边的肢体麻痹。从那时起,他几乎是足不出户。虽然他的记忆力仍然极好,大脑襞皱里深刻着的一生经历的种种,提及时仍历历如在目前,然而,这一切,都只能作为一去而不复返的陈年册页,在他的心之一隅里把玩。而且在他身上,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人到暮年的婴儿状态,常常坐不多久,便眼睛发涩,嚷着要睡,将他扶上床去,头一着枕,便酣然入眠。似乎一生的荣辱得失,眼前背后的人事全不萦怀。我曾残酷地忽发奇想:如果这一睡去使不再醒来……这一天终将不可避免的到来,我无端地猜想,那一刻一定是这样子,走得坦然,一切人欠我欠的恩怨,在那生与死的临界线上,一定会荡然无存。 他心头自然还有他所无法释怀的东西。这头一件便是他30余年来所从事的中国古代文物研究。我每次见到他,他总是要谈起有关的种种。他常常叹息说,“手头有许多题目可做,现在是来不及了”,“××地方又有了新的文物出土,应该亲自去看看,也无能为力了”。话语中总是透着惆怅与悲哀。虽然,他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已经出版,当年,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所结识的一个回国观光的志愿军战士王序,在他的指导下,已经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服饰文物的专家,他的后半生事业已经后继有人。但他仍不满意自己:“应该留下个好的基础,可是有好多事还没有做……”王序曾对我说,沈从文最害怕的,是失去工作的权利。前几年,通知他去办理从历史博物馆调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手续时,他误以为是办理退休手续,走进有关部门办公室的门,他紧张得几乎无所措手足,只是嗫嚅着说:“我还能做点事,请不要让我退休。” 确实,在明确意识到的范围内,沈从文最放心不下的是这未竟的文物研究。这也难怪,按照弗洛依德的心理分析,在他的后半生里,他的人格是通过学术研究而获得升华的。然而,这终究只是一种替代性的升华(尽管这一替代在沈从文那里表现得比较彻底),是从文学创作向学术研究转移的结果。在他转向文物研究之前的近30年里,他身上积蓄的巨大能量,是通过文学创作的主渠道获得宣泄的。这一宣泄渠道在后来的猛然受阻,原有的对象选择便转入潜意识领域。正是在这潜意识领域,他始终保留着对文学创作的眷念。我曾看过一位来自加拿大的留学生和沈从文一次饶有趣味的谈话记录: * “假如你处的社会一直没有转变,对文学的要求也没有变化,你会继续写下去吗?”我问。 他笑着说:“那不能不改变!” 我继续追问:“那假如一直没有改变呢?” “那当然是改变好一点。因为文学也许只是个人的事情,个人的事情太小了。” 我仍不肯放弃:“那假如不改变呢?” 他顿了顿,慢慢地说:“也许可能,也许可能……也许可能,因为当时我的年龄正是写小说的时候,《长河》那样的就没有写完。 “现在不是因为上面喊我去,有限制我的框框,而是我自己的框框,我自己形成的,自己有种限制,自己想这样想那样,考虑的方法不同。” 想起“这个东西”(指他的文学创作——笔者注),他轻轻地感叹着:“也可能的,也可能的……”①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