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聂荣臻传 | 上页 下页
一一九


  首先,在他参与领导起草的12年科学规划中,把原子能研究列为第一项重点任务;在12年国防科研规划中,提出了原子能在军事方面应用的具体目标。1956年11月,原子能工业部(当时称三机部,1958年改称二机部)成立的时候,聂荣臻主管全国科研工作,他积极支持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参与三机部的原子能研究工作。

  1956年、1957年,聂荣臻与陈赓多次商谈,确定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设立原子弹、导弹专业,以后报经军委批准,扩大成系,为“两弹”研究培养人才。1958年1月,中央批准在中国西北地区建立7个原子能工厂和设计所,急需大批人才。10天后,聂荣臻找赵尔陆、宋任穷、刘杰、安东等开会,提出请兵器工业部为原子能工业部选调一些急需的人才,以加快原子弹研制进程。

  1958年6月18日,聂荣臻召集苏振华、罗舜初、张劲夫、刘杰、钱学森、王诤、万毅、安东等开会,讨论研制导弹核潜艇的问题。聂荣臻在会上确定:由海军、一机部、二机部、五院等单位共同协商研究,提出研制核潜艇的具体方案,由航委抓总协调。方案很快提出来了,聂荣臻认为可行,即转报中央。8月,中央批准了核潜艇研制方案。以后由于国防科研任务过于繁重,核潜艇研制暂时“下马”,只留少数人继续进行反应堆物理等方面的研究。直到1965年4月,经中央专门委员会批准重新“上马”。不久,又决定将研制工作的重点,由导弹核潜艇改为鱼雷核潜艇。聂荣臻对核潜艇的研制工作,始终予以关怀鼓励。“文化大革命”期间,研制工作遇到了极大困难,他及时提出“只能提前,不准推后,要抓紧,要落实”的要求,并批准用中央军委“特别公函”的形式,要求有关单位的所有人员坚决保证研制工作的进行。1971年,中国第一艘鱼雷核潜艇终于下水试航。

  1958年9月,苏联援建的7000千瓦实验性重水反应堆和1.2米直径的回旋加速器在北京建成,聂荣臻参与验收,并代表中方在验收合格证书上签字,随后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此时,二机部已成立了核武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的物理研究所已更名为原子能研究所,受二机部和中国科学院双重领导,以二机部为主。中国的核武器研制加快了步伐。

  研制导弹、原子弹,要建立大型的试验基地。基地需要装备大量技术复杂、精密度要求很高的仪器设备。由于试验这两种武器的特殊要求,试验基地又必须建在没有人烟或人烟极为稀少的大漠戈壁地区。因此,建设试验基地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不亚于研制“两弹”。

  1958年初,彭德怀、聂荣臻等人多次听取苏联专家关于建设试验基地方面的意见。彭德怀一度指定聂荣臻为试验基地建设的总负责人,要黄克诚协助聂荣臻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同年1月下旬到4月,聂荣臻先后4次召集由黄克诚、宋任穷、赵尔陆、刘杰、万毅、陈锡联、陈士榘以及海军、空军有关负责人参加的会议,研究综合导弹试验基地,核武器试验基地和仓库的建设问题。

  会议商定了如下几点:1.成立特种工程指挥部,由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兼任司令员、政治委员,从基地选址到设计施工都由这个指挥部负责;2.核武器试验基地和仓库设计由二机部负责,勘察、定位和施工由特种工程指挥部负责,建成后由军队领导管理;3.综合导弹试验基地定位于甘肃酒泉东北的额济纳旗地区。以上三点,到5月3日,先后得到彭德怀、周恩来批准。6月,中央军委决定成立导弹靶场委员会,黄克诚仕主任。此后,经军委批准,以刚撤回国内的志愿军第二十兵团为基础,组建了综合导弹试验基地的各级领导和办事机构;以志愿军第十九兵团为基础,组建了核武器试验基地的各级领导和办事机构。

  经过工程技术人员和参与施工的广大指战员的艰苦奋战,1960年,综合导弹试验基地初步建成; 1962年底,核武器试验基地在新疆罗布泊西北地区初步建成。

  1957年10月,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开创了人类历史上航天事业的新纪元。1958年5月,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次会议上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八届二次会议结束后不久,聂荣臻就组织张劲夫、钱学森、王诤等拟制了中国发展人造卫星的初步规划。

  1958年8月,由聂荣臻主持起草的《十二年科学规划执行情况的检查报告》中提到:“发射人造卫星,将使尖端科学技术加速前进,开辟新的科学研究工作领域,为导弹技术动员后备力量。同时,大型的卫星上天,是洲际弹道导弹成功的公开标志,是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集中表现,是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向高层空间发展不可缺少的工具。”“人造地球卫星的研究,一系列的工作将被带动起来。其中包括高能燃料、耐高温合金和精密机械加工的技术、利用能源发电的新技术、无线电电子学、应用数学、电子计算机技术等”的发展。这些话,都体现了研制人造卫星的决心。但聂荣臻又比较现实。上述报告中提到:“实施的步骤,首先发射探空火箭,开展高空物理研究工作,解决遥控、遥测和观察中的一系列问题。”再进而研制卫星及其运载工具等。

  9月、12月,聂荣臻先后两次在听取张劲夫、钱学森汇报时指出:中国科学院要在研制卫星方面力争拿出一定的成果,但又要稳扎稳打,狠抓落实。同年11月,为落实卫星研制任务,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共同抽调技术力量,组建了上海机电设计院,属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双重领导。

  1959年1月,邓小平指示:现在发射人造卫星与国力不相称,要调整空间研究任务。据此,中国科学院在向聂荣臻汇报后,确定了以探空火箭练兵的方针,由上海机电设计院从研制小型液体燃料火箭起步,再逐步研制人造卫星。这样,中国第一枚T-7M型探空火箭的直径只有250毫米,起飞重量190公斤,发射高度为8公里,于1960年2月首发成功。

  接着就研制T-7型探空气象火箭,进展也很快。聂荣臻于1960年4月到上海,先与郭沫若到上海机电设计院看气象火箭。18日晚上,他又在张劲夫、钱学森和上海市科委主任刘述周陪同下,视察T-7型气象火箭地面系留热试车,获得成功。聂荣臻鼓励在场的科技人员继续努力,为火箭事业做出新的贡献。5个月以后,首枚T-7型火箭在安徽省某山区发射成功。

  1963年,聂荣臻指示将上海机电设计院划归五院。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为开展卫星预研工作,成立了星际航行委员会。

  1964年,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与上海机电设计院合作,成功发射了高度达70公里的第一枚生物探空火箭。

  1965年,随着国民经济的好转和导弹、火箭技术不断取得突破,赵九章、钱学森等又先后提出研制人造卫星的建议。聂荣臻对他们的建议作了批示:请张爱萍、张劲夫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座谈,“只要力量有可能,就要积极去搞”。以后国防科委按聂荣臻的意图,提出了1970或1971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设想,获得中央专委批准。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