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聂荣臻传 | 上页 下页
一〇五


  1952年1月,聂荣臻向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提出了关于抽调40万解放军集体转业的建议。21个师的21万战士分别奔赴铁路、水利、林业、建筑等环境条件较为艰苦的岗位。19个师改编为屯垦部队①,在北大荒、新疆的土地上,洒下了他们辛勤的汗水,使荒无人烟的原野变成了富饶的粮仓。如今,他们中间不少人,还战斗在祖国的边疆。他们为祖国的建设和农垦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①《聂荣臻军事文选》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第362页。

  经过这次大规模的精简整编,全军总定额有了很大的压缩。聂荣臻在回忆录中满怀深情地说:“我军广大指战员,南征北战,战争刚刚结束,就置个人和家庭的困难于不顾,立即投入艰苦的生产劳动,为医治多年的战争创伤,渡过经济难关,流下了大量汗水。他们这种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至今回忆起来,仍使我们感动不已。”由于部队和地方的高度重视,100多万人的复员工作进展顺利,没有出现大的问题。它的成功经验,对33年后的百万大裁军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1952年8月4日,聂荣臻向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提交了《关于由民兵制过渡到义务兵役制方案的报告》。报告中提出,民兵在革命战争年代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仍将发挥重要作用。拟在已有民兵1800万人的基础上,按农村总人口的适当比例实行普遍民兵制,并在县一级建立基于民兵团,加强组织训练,为逐步过渡到义务兵役制奠定基矗①建议获得批准。12月11日,军委和政务院联合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兵组织暂行条例》。

  ①《聂荣臻军事文选》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第371页。

  1953年12月,聂荣臻在全国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上做了《关于组织编制问题的总结》报告,主要内容是:确定了全军总定额350万人;各军兵种人员比例暂时维持现状,将来随国家生产发展而变化;各大军区保留的干部名额从本军区的总员额里挤占;步兵师的编制经过朝鲜战场的检验,是适宜的,不应变动;公安部队是人民军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各兵种指挥机构统称部,不设政治部;还有关于海防、边防的责任区分等等问题。②从1950年起,聂荣臻要总参谋部抓各种条令条例的制定,当年就搞出了暂行的步兵操典,虽然很不完备,但新中国建立以后,总算有了一个比较适合人民解放军传统和现状的全军统一的操典。总参还组织班子编写内务、队列、纪律条令,1年以后颁布了这3个条令的草案,在全军试行。这些条令、条例的制定与实施,对人民解放军现代化正规化建设起了重要作用。

  ②《聂荣臻军事文选》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第378页。

  ※第五十七章 力促绥远方式的实现

  聂荣臻认真执行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指示,与薄一波等人一起,为绥远方式的胜利做了大量工作。

  所谓“绥远方式”,就是指人民解放军有意保存一部分国民党军队,原封不动,或者大体上不动,争取这部分军队在政治上与人民解放军能基本保持一致,以便集中力量首先解决国民党残余军队的主要部分。这一做法,在人民解放军已经取得战略决战胜利的当时,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十分有利的。

  早在争取和平解放北平的进程中,聂荣臻于1949年1月16日对邓宝珊说,“我方对解决绥远问题的初步设想,准备采取一种更为和缓的方式,留待下一步再解决。”①罗荣桓也向邓宝珊表示:绥远的问题,待党中央指示以后再谈。如果北平的和平解放能顺利完成,使中国数百年古都的文物能够完全归到人民手中,绥远的问题就好谈了。罗荣桓还对邓宝珊说:“毛主席说,将采取一种更和缓的方式。我们叫它做‘绥远方式’。”②聂荣臻让邓宝珊回去后,将这一意见转告给傅作义。邓宝珊当时是国民党华北“剿总”副总司令兼晋陕绥边区司令,绥远有他一份,听了自然高兴,就满口答应。

  ①《绥远和平解放大事记》,第13页。

  ②《傅作义生平》,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6月第1版,第319页。

  通过多次会谈,双方终于达成了和平解放北平的协议,这就为绥远方式的成功奠定了基矗2月1日,林彪、罗荣桓、聂荣臻进入北平以后,遵照中央指示,2月2日在《人民日报》(北平版)发表了一条消息,在叙述北平谈判的过程时,公布了1月16日给傅作义的公函。公函中历数傅作义在抗战胜利后执行蒋介石的内战政策和《勘乱命令》,进行反共反人民活动,进攻华北解放区,敦促他放下武器,接受和平改编,同时讲了傅作义将军接受了人民解放军的指示,使北平得以和平解放。傅作义看到报纸后思想苦闷,情绪低沉。这件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1949年1月14日,聂荣臻在与傅作义的全权代表邓宝珊等谈话时,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采取了强硬态度,严正谴责傅作义对和平解决平津问题一再拖延,傅方对此应负全部责任,并表明解放军攻打天津的决心。第二天接到军委来电说:要将“一个正式文件”(即2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的消息)交邓宝珊带回去,并指出,这“是准备于必要时公开发表的”。这就是1月16日聂荣臻交给邓宝珊的那份公函(即“通牒”)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走后,邓宝珊看了(没有封口)表情惊讶,觉得很为难。周北峰等人向邓宝珊建议:“傅个人英雄主义甚浓,通牒以暂不交为好。”

  因此,交“通牒”一事就这样被拖延下来了。以后,中央军委从人民的利益和大局出发,于1月20日、29日两次来电指示:为了争取政治上的主动,顺应北平人心所向,使傅作义在群众中完全陷于孤立,促使他彻底改变反动立场,在政治上、军事上都真正站到人民方面来,“通牒”以公开发表为好。

  于是,1月31日新华社播发了“通牒”全文,2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消息。

  傅作义对和平解决绥远问题是有贡献的。1月28日,董其武所部与解放军绥蒙军区部队在陶卜齐曾发生武装冲突,董部被消灭一个团。傅深恐再生事端,一再要求尽快解决绥远问题。考虑到傅作义如果情绪消沉,对推行“北平方式”、和平解决绥远问题,以及统一战线工作都有不利影响,因此,林、罗、聂决定与傅面谈。2月4日,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将拟谈的内容报告了中央军委。2月5日,毛泽东对谈话内容作了批示。2月8日,林彪、聂荣臻、叶剑英、陶铸、苏静、南汉宸在北京饭店宴请傅作义。席间,林彪首先向傅作义表明了态度:“北平和平解决,避免了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使文化古都未遭受破坏,避免了双方官兵的伤亡,替国内树立了北平方式的新榜样。”“傅作义将军对北平和平解放是有贡献的。”“我党愿意与一切党外真愿为人民服务的人合作。共产党人绝不采取党员包办方式,而是采取党员与非党员合作的政策。共产党对一切对革命事业有贡献的人,绝不亏待他。”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